资源描述
孙 睿:用客观、尊重来续写历史
——再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孙睿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几次演讲集合而成,内容针对性很强,字数虽不多,但囊括了中国古代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史。而这五个朝代正如钱穆先生自己说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朝代。由于是演讲稿的整合,所以书中的语言轻松易懂,虽在讲述严肃的历史,但一字一句深入浅出,处处散发着诙谐与幽默,总能引人深思。这一次再读起这本书,已经算作是第二次了。一年前,在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时候也曾经粗略的看过书中的几段。当时读书,仅仅只是达到了科普的作用,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教材。
中国古代谈到法律无不与政治有关,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审案断案,为民众解除纠纷。先生在书中每每提及某个制度时,常会评价该制度在“法理上”的可取性或者讲它的弊端。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古代社会哪有什么“法”可言,初在书中看到这样的词,觉得先生说的可笑,但慢慢读下去,却又觉得先生讲的很在理,不是空洞的口号似的的叫嚷,而是字斟句酌地说理,透露着一个真正学术大师的气度和修养。第一次读这本书,常常被书中叙述的知识内容所吸引,那时候是一个获取新的知识的过程,加上钱先生语言幽默,更使得这本小书变得好读起来。其中有一处印象最深,谈到汉武帝时候应为南征北战消耗了大量经费,使得大司农的钱都用光了,于是武帝把自己少府的钱拿出来,希望以此来带动拥有大资产者也来捐钱,可是并没有效果,于是出台了“盐铁政策”。在这里,钱先生说:“武帝不禁要想:你们的钱究竟由哪里来呢?岂不是都有我把山海池泽让给你们经营……”同时又将这样的政策与“国家社会主义”相类比。就是这样方法简单同时表达清楚的描述,让我这类秉着学习知识为主的读者更清楚的了解了书中所说。
今天再读这本书,我还煞有介事的买了一本繁体竖版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总觉得如今开始新闻学的学习,该抱着新闻人的想法来重新审视这本书,希望能从另一个学科的角度来从书中获得全新的收获。开始对繁体竖排还是很不适应,但后来却发现这样的排版倒是很适合讲历史的书籍,用古人的读书的方法来看古人的记事。
正如《左传》、《史记》等历代史学家撰写的著作一样,所谓史书并不仅仅只是来述说历史的真实事件,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也是同样。先生在其中除了叙述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状况外,更是极力在表达自己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见解。全书最主要阐述的就是中国古代政治并不是像当时社会上认为的“专制黑暗”,不值一提。但同时钱穆先生也并不是过分奉承古代的制度,而是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从当时的功过到现今的影响综合地来评价有据可查的历史、真实的历史。书中谈及皇权和相权的分权、科举考试制度在当时的先进性等等,一反那个时代甚至是我们今天人们的观念,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地来述说从历史事实中分析得出的见解。贯穿全文的中心理念便是希望人们摒弃偏激的、没有事实理由的对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偏见、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清末的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陷入殖民地半殖民的国家主权困境中,从这之后的百年中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无不在咒骂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唾弃着黑暗腐朽的专制制度。可是与此同时,人们也同样将这一切的苦难的源头归结为几千年来的古代政治制度。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真的一文不值吗?钱先生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尊重、客观的,同样也希望历史能被世人真正地了解,而不是用偏激与片面错误地对待历史。我们常说今日的新闻是明日的历史,今天的新闻人担负着记录历史的重要责任。一段历史的作用不能仅仅是让后人了解过去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要以史为鉴,去发现和探索更美妙的而未来。是否能让后世人了解如今真正的社会现实,需要的是新闻人对事实的尊重与敬意。钱穆先生的将这本书的书名定为“得失”,正是以一种相对客观、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这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负责,更是对今天读到这本书的我们负责。
相同的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来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长久以来都在寻找着相对的公平正义,但这样的努力很多时候却不被世人所理解。来选择修读新闻传播学的双学位的目的正是想要依靠新闻传播的力量,让大众更好的了解法律的用意,避免因为不了解而带来的对法律的误解。另一方面作为新闻人更要以相对客观、理智的思维方式和严谨、庄重的文字语言来记录每时每刻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以此来续写一段真实、真切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