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想家——家却在梦里
——解放九义校关于留守学生现状分析
简阳市石桥镇解放九义校
金秋九月,一个充满收获的季节。一部分学生正为迎来了新学期而兴致勃勃、兴奋满怀,而有的学生却要为与父母的离别伤心落泪。这是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的普遍现象。鉴于这一点,我就我们解放小学的留守学生作了全面统计,并对168名留守学生作了调查:
留守学生,我校的一个庞大的群体。
我校是一所九年义务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距简城约3公里,由于当地农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几分地,加上缺乏劳动力转换机制,所以目前我校有学生961人,留守学生就高达478人,约占49.7%,其中小学生617人,留守学生达到302人,占48.9%,初中学生344人,留守学生有176人,占51.1%。在我调查的168名留守学生当中父母都外出的高达57.7%。这些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的占74.4%,跟亲戚住的占17.2%,跟邻居一起的占4.6%,更有甚者自己一个人守着那不是家的家。在这当中有几个月就被扣上留守孩子的帽子的,也有几岁就离开父母而开始那漫长而孤寂的留守生涯的,当问及这一部分孩子想不想念自己的父母时,他们却说不想。或许在他们的心里,父母只是一个符号,他们无法把父母本身与那个符号联系起来。这些留守学生很大一部分就要持续到初中毕业。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他们不知道……
为了生活,无奈的选择。
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这些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经济收入来源少,学生上学要负担学费,生活费还有家里的日常开支等客观现实,加上在附近并没有适合他们的工作。于是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分离,踏上了远去的列车。其实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希望能够多挣点钱,为孩子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相对优厚的条件,与此同时,也能改变一下家庭环境。他们也曾打算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城里上学。可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他们根本就没时间照顾他们: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什么技术,一般都是从事比较繁杂的体力劳动:他们有的工作时间很长,一天长达12小时,而且工作量特别大,等他们筋疲力尽地回到家时或许孩子都已经睡觉了;他们有的工作不稳定,就像打游击战一样,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后天就不知道有没有工作了;他们有的居住条件差,一个房间既要住人又要做饭,有时甚至还要做工,这样的环境也不适合孩子学习生活……这些都是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客观原因。另外,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不能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条件:有的学校高昂的借读费让他们望而却步;升学考试时户籍的限制也让他们倍感头疼,有专门为他们的子女就读的学校却是硬件软件都不行……这些也不得不让他们与骨肉分离。
离开父母,他们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从调查的留守学生来看,有26.8%的孩子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有39.3%的孩子的性格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个比率不小啊。而在他们当中,有23.2%孩子认为身边的人很少关心他们,有12.5%的孩子认为身边的人根本就不关心他们。这个年纪的孩子原本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可是离开了父母,他们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原本快乐的童年却充满了忧虑,充满了自卑。看见别的孩子在“六一”儿童节、周末、节假日跟着爸爸妈妈快乐地玩耍时,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渴望,希望自己也能象他们那样回到父母的身边,享受那无边的父爱、母爱,可他们知道这些都只是梦,因此内心一充满了无尽的自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可怜虫。于是原本活泼、开朗的他们逐渐地变得不说话,自己坐在一边用那无助的眼神望着父母离开的方向独自发呆。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只希望爸爸妈妈就在自己的身边,就算放学回家只能吃上粗茶淡饭那也是甜蜜的、幸福的。”而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育,加上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缺乏自制力、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于是就跟着一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而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吸烟、酗酒、拉帮结派、上网游戏等,而在学习方面、文明礼仪上很是欠缺。
留守生涯,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没有保障。
从调查来看,有18.45%的孩子不能按时吃饭;平时吃的菜当中有40.5%的孩子吃的是荤少素多,而有7.1%的孩子吃的是全素;平时能够偶尔吃到新鲜水果的占33.3%,而平时基本吃不到新鲜水果的孩子占10.7%。我们都知道,饮食的营养搭配合不合理直接关系孩子的健康,新鲜水果对孩子所需要的维生素也不是多吃两碗饭所能替代的。所以象这样生活下去的话,他们的身心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有些监护人不只带一个孩子,在我所调查的孩子当中有83.9%的孩子的监护人带了2个孩子,有10.1%的孩子的监护人带了3个孩子,加上还要下地种庄稼,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少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监护人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照他们,因而这些孩子不仅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个人的卫生习惯也相当的不好,有的孩子很久都不洗澡,白衣服都穿成了黑衣服、黄衣服。洗脸就只洗把脸,那脖子就跟挖煤工人从那煤窑子里钻出来的一样,那手也是好久都不用香皂洗一洗,手脏得就跟拣垃圾的似的,而且有时还就用这样的手把东西往嘴里送。这些个人卫生不注意也容易引起病菌侵害身体啊。所谓病从口入啊!如果说这些还只是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那么心理上的需要又用什么能填补呢?在这些留守学生当中,他们大多数是跟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亲戚、邻居生活,而这些人的文化程度又普遍不高:从我调查的来看,他们当中有初中文化的占40.5%,有小学文化的占30.4%,而没文化的却占到29.1%,文化程度低和没有文化将给孩子的教育带来多大的影响啊,加上存在一定的代沟,所以当这些孩子遇到困难时自己默默承受的占到32.1%,而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占到15.4%,向父母诉苦的仅占21.4%;平时跟别人有矛盾时闷不吭声的占到57.1%,如果长期这样憋闷而得不到释放,对他们的心灵该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啊。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更何况他们还是未成年的孩子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会有多大?如果哪一天实在憋不住了爆发了怎么办?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家——心灵的港湾,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想爸爸,我想妈妈,每次都在梦里喊着他们,有时都能把我喊醒。我实在是太想他们了……”有一首歌也这样唱道:“爸爸呀,妈妈呀,有你才有温暖的家……”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心声,都是孩子们心底的呼唤,是他们对父母的无尽思念。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可孩子们又何尝不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呢?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想跟外出打工的父母住在一起的占到88.7%,而现实情况决定了他们只能在家默默地等待,父母何时是归期,他们不知道。当问他们想不想自己的父母时,他们眼角闪着晶莹的泪花使劲地点头,那场景真的有点催人泪下啊!
作为学校的教师,作为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我们深感任重道远。
鉴于留守学生存在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我校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所有老师的帮助下成立了留守学生之家。旨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改变一些留守学生的现状,使他们重新回到原来的自我,重新找到快乐和幸福,同时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些帮助。
留守学生之家成立后,我们将根据孩子的不同需要给予一定的帮助,根据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也开通了“阳光热线”,并在每天中午开通“心灵对话”这个特别重要的栏目,这样如果这些孩子有什么委屈可以拨通“阳光热线”得到帮助,如果有什么困惑或是心里话不便跟同学或老师说的可以写成日记把它交给“心灵对话”,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帮助他们疏通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们重新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必背着包袱去学习和生活。
在平时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学校重点开展了学生的礼仪教育和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学校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小事到学习细节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做法和要求。《解放小学学生日常行为礼仪训练内容》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分14个具体项目训练学生从“进校”、“集会”到“就餐”、“交际”的行为礼仪。并在养成教育中形成了“勤学习——严训练——重体验——乐展示——成规范”的具有解放小学特色的养成教育模式。
学校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的迅速变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尤其是留守学生内心孤寂,比较自卑和自我保护意识强的特点,我校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同时还指导志愿者做好留守学生教育个案,建立留守学生个案集,以便摸索留守学生的心理轨迹,把握好留守学生的心灵发展状态,从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个别谈心交流、家访、爱心评语、建立周记集等方式来广泛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调适学生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由于学校的留守学生比较多,而且许多学生不喜欢与自己的监护人沟通交流,于是学校在各年级各班广泛建立了师生通讯录。这样无论在校内校外师生都可以经常保持电话联系,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或疑惑时可以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由于大部分的留守学生都缺少父爱和母爱,尤其是那些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更加地孤僻、自卑,所以针对这些孩子将采取结对的方式,不定期地请他们到家里做客,让他们也享受一下家的温暖,同时也享受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也是有人疼有人爱的孩子。
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地改进,以便使这些孩子拥有更多的快乐、更多的幸福!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与我们携起手来,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让他们想的家不在梦里,而就在眼前!
2006年9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