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1,中国脊柱推拿,2,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基本分类,熟悉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基本操作,重点掌握脊柱旋转手法的弹性区的大致定位及临床意义,了解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发展的大致过程和重要人物,课后及课间对所讲授的手法多模仿和练习,3,手法和脊柱推拿,手法是推拿者特定的技巧动作,术者手或肢体其他部位的某些动作是手法的基础,而手法则是这些动作的提炼和升华,脊柱手法主要是通过术者的手法作用于被治疗者脊柱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运用各种手法技巧所作的有用功,从而起到纠正脊椎异常解剖结构和位置,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4,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传统分类,传统上中国脊柱推拿手法可分为松解类和整复(扳动)类两部分:,松解类手法包括按摩法和捏脊法,以后在按摩法基础上创造了推、揉、擦等手法,发展最为完善的是外用药物与摩法相结合的膏摩法,整复法通过提拉、旋转、按压等手法,并通过外固定器械辅助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5,整复(扳动)类手法,摸法: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法,拔伸法:是以拽法为主要复位方法,后伸法:主要用于脊柱的压缩性骨折的牵引复位,端提法:多用于颈椎,与拔伸法的区别在于是在牵引下进行手法操作(近代颈椎斜扳法),捺正法:主要用于脊椎小关节紊乱症,6,目前在中国只是刚刚出现脊柱推拿的观念,国外有Chiropractic和Spinal manipulation,目前这两者结合越来越紧密,中国推拿中包含有脊柱推拿的手法,国外是专门的脊柱推拿,有特有的理论,7,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起源及发展,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起源夏、商、周,中国脊柱推拿理论基础的形成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脊柱推拿治疗内容的拓展和丰富魏、晋、隋唐时期,中国脊柱推拿的发展和进步宋、辽、金、元,中国脊柱推拿的成熟明、清时期,8,整背骨突出用手提法,9,治颈骨缩进用汗巾提法,10,整腰骨陷入用枕缸法,11,四靡风治胸胁损伤的母法,12,治胸胁损伤,13,熊顾法整复颈椎损伤之母法,14,熊顾法整复颈椎损伤之母法,15,松解类手法,传统上认为松解类手法是在特殊脊柱推拿手法之前或之后,用来放松被推拿部位的组织或减轻较重推拿手法之后的局部反应,现在看其对椎旁软组织,特别是肌肉和筋膜的病变,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主要手法:推、拿、滚、摩、按、点、摇、抖、搓、掐、捻、揉、缠、擦、拍打,16,脊椎软组织治疗手法,是最具有中医传统推拿特色,也是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特色之一,手法操作的力度不大,但需要较高的操作技巧,要熟练掌握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并灵活运用,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手法练习和操作,要求是深透、持久、有力、均匀和柔和,17,中国脊柱推拿代表性人物,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手法治疗界涌现了新一代的手法治疗者:,冯天有,首创了新医正骨疗法。1975年首次提出脊柱内外平衡失调是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理论基础,王福根,教授的牵拉下斜扳法,林应强,教授的提旋压腰法,魏征和,龙层花,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实用的脊柱推拿手法等,18,19,20,脊柱旋转复位法,用一手拇指顶住偏歪的棘突向健侧推,另一手使脊柱向偏歪侧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两手协同动作将偏歪的棘突拨正,使相邻椎体恢复正常(或原)解剖位置,达到脊柱的正常(或代偿)内外平衡关系。,21,脊柱旋转复位法要领(1),使脊柱失稳状态;,两个杠杆、一个支点:前屈侧弯旋转脊柱时患椎棘突顶贴复位拇指时角度恰好;,复位拇指放置位置可根据脊柱前屈、侧弯、旋转角度而酌定,可放于棘突上、棘突旁、关节突关节上(主要于颈椎);,复位拇指拨正方向:外方、外上方;,复位(旋转)时病人主动前屈、侧弯,向内后方旋转时为医者扶持颈部之上肢的主动力量;,22,脊柱旋转复位法要领(2),脊柱旋转复位姿势准备好以后复位拇指瞬间用力,余时间均为扶持(不用力)。要求复位手法稳准轻巧,复位时施两个手的合力。,脊柱旋转复位向一侧旋转角度过大时,停止手法转向另侧可以推顶同一棘突的上角或下角;两个椎体变位者可顶推另一椎体,单椎体变位者可以试顶上(或下)位椎体,但不用力,让变位椎体自行归位。,当患椎后仰旋转时,屈曲旋转拨正偏歪棘突复位,当患椎前倾旋转时,过伸旋转拨正偏歪棘突复位;腰(颈)曲前凸加深时,屈曲旋转拨正偏歪棘突,腰(颈)曲反张时,伸直旋转拨正偏歪棘突。,23,脊柱推拿手法,扳动类手法,旋转类手法,拔伸类手法,摇晃类手法,背法和提法,屈伸类手法及抖法,按压及踩跷类手法,推拿类及脊椎软组织治疗手法等,24,脊柱旋转(扳)法的操作,颈椎旋转法:正坐,前屈10,,以一手扶患侧颞部,另手托健侧下颔,,将头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幅度,。同时,扶枕部的手固定头部的位置。顺势用巧力将下颌部轻轻向患侧一搬,听到清脆响声,颈椎旋转复位法:正坐,前屈10,,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颈椎病灶棘突的患侧缘,其余四指置于患侧枕部,另一手托住健侧下颌部,,将头旋转至最大幅度,。顺势用巧力轻轻将下颌部向患侧一搬,可听到清脆响声,患者反骑背骑,前屈30,,术者坐其后。以前臂穿过其腋下绕过颈项,手扶对侧肩部,另手拇指棘突患侧,,腰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幅度,。同时,拇指用力推按棘突,扶肩手顺势用巧力将腰部向患侧搬,听到响声,25,扳动类手法,定义:用双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肢体,扳法(颈、胸、腰和腰骶椎等),扳颈法(斜扳、坐位扳、仰卧位扳等),胸背部扳法(扳胸法和扩胸法),扳腰法,扳髋法,骶髂关节扳法,26,颈项部旋转定位扳法,27,快速旋颈法,28,正项法,29,颈椎端手法,30,提端摇晃,31,拔旋法,32,挽肘按头法,33,颈椎扳法,34,扳颈法,35,扳颈法,36,扳颈法,37,扳颈伸臂法,38,恶马回头法,39,颈椎扳法:仰卧位,40,牵颈旋转法,41,拉头转脖子法,42,腰椎斜扳法,43,腰椎扭转后伸手法,44,扭腰法,45,腰椎后伸扳法,46,腰部后伸扳法,47,腰椎扳法,48,腰椎斜扳法(扳腿法),49,腰部后伸扳法,50,直腰旋转扳法,51,膝顶抱头扳肩法,52,胸椎小关节紊乱复位法,53,胸椎双掌按压法,54,上胸椎扳法,55,抱项提膝顶法,56,骶髂关节后错位扳法,57,脊柱旋转复位法,58,脊柱旋转复位法,59,旋转推按复位法,60,坐位旋腰法,61,二人扭腰法,62,扭转法,63,64,其它的脊柱推拿手法,拔伸类手法,摇(晃)动类手法,背法和提法,屈伸类手法及抖法,按压及踩跷法,推拿手法等,65,脊椎软组织治疗手法,是最具中医传统推拿特色的推拿按摩类手法,也是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特色之一,主要用于脊背软组织或椎旁软组织的治疗,手法操作的力度虽然不是很大,但需要较高的操作技巧,要熟练掌握各种推拿按摩手法并灵活运用,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手法练习和操作,这类手法讲究的是深透,通过持久、有力、均匀和柔和的手法基本要求,来达到手法的治疗目的,66,脊椎软组织常用手法,摩法:背部直摩法、梳摩背肋法、背部斜摩法、背部抚摸法、腰横摩法、腰部直摩法、后背推摩法等,擦法,:掌侧擦法、双手合擦法、背部横擦法、横擦背三区法、掌擦膀胱经法等,摩擦法:自上(下)而下(上)的摩擦法、摩擦性手法、擦腰骶法、腰部直擦法等,捏法,:典法、挤拧疗法、捏脊法、捏、捏颈肌法、捏拿项部等,滚法、,揉法,(风池和腰眼)、振法、,叩击类,手法,67,存在问题,近些年来,在本学科内经常见到很多冠以XXX氏正骨字样的专著或书籍出版,目的是想突出作者本人有别于他人的正骨手法特点或特色或学术思想,书中介绍自认为是作者自己独创的XXX正骨手法。但实际上,如果追溯中国脊柱推拿的现代发展历程,就可发现,许多书籍所介绍的所谓独创手法或理论,并不象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是独创性的,在这些著作出版之前就有出版物对此内容进行了介绍,1953年出版的,慢性病按脊疗法,,其中一些今天看来仍然是很多人认为是很新的内容,68,脊柱病变是临床常见病,也是治疗的难点,同时应用推拿来治疗脊椎疾患也是医学界争议较多的一个话题,主要是因为脊柱推拿属于传统医学范畴,手法治疗的机理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以及缺乏规范化的手法操作,目前中国的脊柱推拿手法众多,主要集中在颈腰椎,有的是名同法不同,有的则是法同名不同,手法的优劣无权威客观的评价标准,显得良莠不齐,69,特点,从中国当代脊柱推拿手法发展的历史来看,用于治疗脊柱和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和步骤,是从上世纪50-60年代的,繁到70-80年代的简,,,又到现在的繁,,治疗步骤越来越多,虽然关键性的脊柱推拿手法操作时间很短,治疗体位从以前后伸位的扳动,到现在的前屈位的扳动。治疗体位有坐位、站立位以及卧位,理顺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推拿中国脊柱推拿手法的健康发展,70,中国现代脊柱推拿,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以第1本推拿教材出现及天津医院骨科开始进行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为标志,是脊柱推拿的探索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以冯天有的理论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三步八法,”,的建立及广泛应用为标志,是脊柱推拿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以开始正视传统脊柱推拿理论及方法中潜在缺陷,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脊柱手法治疗机理研究为特征,是脊柱推拿的反思阶段,71,中国脊柱推拿的第二阶段,冯天有首创了新医正骨疗法。1975年首次提出脊柱内外平衡失调是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理论基础以及,“,筋出槽,、,骨错缝,”,,独创了,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刘柏龄所创立的,“,三步八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其独到之处,第一步,取仰卧位(1)对抗牵引法(2)屈膝屈髋按压法(3)屈髋牵张法,第二步,取健侧卧位(1)腰部推扳法(2)患侧腰髋引伸法,第三步,取俯卧位(1)对抗牵伸法(2)双侧腰髋引伸法(3)单侧腰髋引伸法,72,参考书籍,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冯天有),推拿学(俞大方),中华推拿医学-手法源流(骆竞洪),软组织损伤治疗学(孙呈祥),中国骨伤科学,整骨手法(李同生、李国衡),中国传统实用医疗手法(胡兴立),中国推拿(金义成、彭坚),中外独特按摩技法大全(张雪军、府强),中国手法诊治大全(韦贵康、张志刚)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