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题库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360题)
1、下列关于“硫酸”这一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是( )。
A.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实验的手段,了解探究硫酸强氧化性的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硫酸的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性质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对比,学习“量变质变规律”和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 C
2、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
A.知识的启蒙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模块的选择性
D.知识的多样性
【答案】 A
3、纸笔测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评价方式,中学化学教师往往根据班级学生的及格率来评定其教学效果,以调整其教学进度。教师运用的评价叫作(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B
4、盐类水解原理属于( )。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化学理论性知识
C.化学技能性知识
D.化学情意类知识
【答案】 B
5、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是( )。
A.教学认知能力
B.教学监控能力
C.教学操作能力
D.教学沟通能力
【答案】 B
6、重在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是( )。
A.纸笔测验
B.档案袋评价
C.作业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D
7、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 D
8、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了解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 )。
A.化学1
B.化学与生活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实验化学
【答案】 B
9、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
A.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B.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C.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D.学会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方法‘
【答案】 A
10、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
A.谈话法
B.演示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答案】 D
11、化学教材编写时.在介绍水污染、矿物分布、温室效应、化学能的利用等知识时,在相关章节设立讨论和调查研究等课题,设置开展活动的课时。这体现了化学教材编写时( )。
A.根据课程标准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理念
B.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C.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中取材
D.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合理组织和编排教材
【答案】 C
12、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B.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O3、Na2SO4,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pH待查证
C.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液漏斗下端口留出后,及时关闭活塞,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出
【答案】 C
13、下列每组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
A.NaCl、HCl、NaOH
B.Cl2、Na2S、SO2
C.HBr、CO2、CS2
D.Na2O2、H2O2、O3
【答案】 C
14、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择的策略是( )。
A.情境素材要真实
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
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现状
D.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
【答案】 B
15、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 )。
A.知识的启蒙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模块的选择性
D.知识的多样性
【答案】 A
16、学生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
A.类比
B.归纳
C.演绎
D.分类
【答案】 A
17、下列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的是()。
A.以系统观做指导
B.科学性原则
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
D.要从实际出发
【答案】 B
18、5.当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是( )。
A.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B.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C.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D.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课程为主
【答案】 A
19、下列有关乙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烧时有浓厚的黑烟
B.实验室制乙炔时可用CuSO4除杂质气体
C.为了减缓电石和水的反应速率,可用饱和食盐水来代替
D.乙炔的收集方法可用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 D
20、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小丽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小丽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答案】 D
21、根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实验可以分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③④⑤⑥
D.全部都是
【答案】 B
22、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加入2mL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2滴1mol/L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该实验的目的是( )。
A.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探究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 D
23、进入20世纪.化学科学经历了迅速发展的创新百年.取得了若干项现代化学的重大成就。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个时期的重大化学成就的是( )。
A.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B.现代量子化学理论的建立
C.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D.制陶技术的成熟应用
【答案】 D
24、酸具有共同的性质,是因为()。
A.都能电离出氢离子
B.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C.都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D.都含有氧元素
【答案】 A
25、下列方法和策略中,不属于组织、指导讨论活动的是( )。
A.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B.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选择、加工
C.做好自学指导,通过学案等途径提出自学要解决的问题
D.预测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疑难或障碍
【答案】 C
26、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油挥发,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B.把水加热至沸腾,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把铁片浸入到盐酸中,有气体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 B
27、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 A
28、纸笔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其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 )。
A.知识点记忆
B.知识点重现
C.实验操作技能
D.解决问题能力
【答案】 D
29、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化学事实描述清楚,并且要对该事实加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
A.讲述法
B.讲演法
C.讲解法
D.谈话法
【答案】 B
30、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31、板书是教师口头表达的一种辅助手段,它给学生带来的视觉效果与教师口头表达所带来的听觉效果互为补充,因此,化学教师的板书应该科学规范。下面是某教师的板书,没有错别字的是( )。
A.酸碱指示计
B.酚肽试液
C.化石燃料天燃汽
D.焦炭
【答案】 D
32、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
B.化学实验基础
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D.物质结构基础
【答案】 D
33、“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
A.自主学习
B.“填鸭式”教学
C.启发式教学
D.研究性教学
【答案】 B
34、化学学科教学要以( )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答案】 C
35、关于试讲和常规课堂教学的关系,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目的不同
B.对象相同
C.教学内容安排不同
D.组织教学不同
【答案】 B
36、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溶液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答案】 A
37、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C60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
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答案】 A
3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用氢气与乙烯加成的方法除去乙烷中含有的少量乙烯
B.乙醇和汽油都是可再生能源,所以要大力发展“乙醇汽油”
C.用水可区分苯、溴苯和硝基苯
D.一定条件下,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可区分葡萄糖和蔗糖
【答案】 D
39、一般来说,喜欢化学并且对理论和抽象的东西感兴趣的学生,其认知风格大多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答案】 B
40、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化学基本观念,但其本质的内涵基本是相同的,下列属于化学基本观念方面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A
41、教学设计中,最终能够使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是( )。
A.教学目标设计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
D.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
【答案】 D
42、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
【答案】 D
43、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答案】 B
44、化学学科教学要以( )为本。
A.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B.人的全面发展
C.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D.教材
【答案】 B
45、下列不属于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的是()。
A.以系统观做指导
B.科学性原则
C.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整的教学理念为基础,遵循教学规律
D.要从实际出发
【答案】 B
46、某学生在预习烃类物质时,根据烃的组成和结构将烃分为了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进行学习。该学生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比较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分类法
【答案】 D
47、下面不属于初中化学学习的实验技能的是()。
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B.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D.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物质
【答案】 C
48、用Na2SO4溶液[含有少量杂质Fe2(SO4)3]制取Na2SO4·H2O晶体可供选择的操作有:①加入适量的H2SO4溶液(指示剂控制);②加金属Na;③蒸发、冷却、结晶、倾倒;④加过量的NaOH;⑤加适量的HN03;⑥过滤。其中正确的操作有( )。
A.②⑥⑤③
B.④⑥③①
C.④⑥①③
D.②⑥③⑤
【答案】 C
49、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属于( )。
A.化学事实性知识
B.化学技能性知识
C.化学理论性知识
D.化学情意类知识
【答案】 C
50、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性要求的是( )。
A.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
B.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
C.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
D.用SiO2制备高纯硅
【答案】 A
51、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
【答案】 D
52、在“中和滴定”一节课中,教师首先讲述中和滴定原理,接着进行规范的演示,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完成某一动作,借以形成中和滴定的技能、技巧。该教学片段中没有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参观一调查法
D.练习法
【答案】 C
53、推动、指导、支配学生化学学习的内部力量是( )。
A.学习习惯
B.学习动机
C.学习成绩
D.学习方法
【答案】 B
54、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
【答案】 B
55、已知5KCl+KClO3+3H2SO4===3Cl2↑+3K2SO4+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2是氧化产物,K2SO4是还原产物
B.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5
C.H2SO4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D.1 mol KClO3参加反应时有10 mol电子发生转移
【答案】 C
56、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
A.过滤
B.萃取
C.分液
D.蒸馏
【答案】 D
57、下列哪项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身边的化学物质”设置的二级主题?( )
A.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B.我们周围的空气
C.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D.金属与金属矿物
【答案】 C
58、创设化学教学情境最丰富的情景素材是( )。
A.实物
B.化学实验
C.投影仪
D.模型
【答案】 B
59、化学学科教学要以( )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答案】 C
60、今年4-5月同学们将要参加全市的中考实验技能考查,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A.“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中,收集好气体后应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
B.“粗盐的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人漏斗里
C.“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瓶
D.“探究碳酸钠的性质”实验中,测定溶液pH时应先将试纸湿润
【答案】 A
61、讲授法是以化学教学内容的某种主体为中心,有组织地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方法。下面关于讲授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讲授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知识
B.讲授法的最大缺点是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C.讲授法就是照本宣科,不再适用于当今化学教学
D.讲授法中可以用启发式教学
【答案】 C
62、衡量化学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和完成质量如何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
B.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
C.学校的化学教学资源
D.学生的实际能力
【答案】 B
63、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能源危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的广泛关注,STSE思想也受到了日益重视。STSE的含义是( )。
A.科学、技术、学生与资源教育
B.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
C.科学、技术、学生与能源教育
D.科学、技术、社会与气候教育
【答案】 B
64、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
B.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
C.演示法除了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
D.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
【答案】 D
65、在科学探究的四部分内容中,( )是核心。
A.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B.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C.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D.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答案】 A
66、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学生用辩论的形式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各离子的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即时表现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课堂练习评价
【答案】 B
67、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择的策略是( )。
A.情境素材要真实
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
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现状
D.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
【答案】 B
68、在下列操作中,所使用的仪器能够达到目的是()。
A.用5mL量筒准确量取4.55mL水
B.用托盘天平准确地称取6.82g食盐
C.过滤时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以加速过滤
D.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可以比水大也可以比水小
【答案】 D
69、以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答案】 B
7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参与、合作、活动
C.讲授、练习、探究
D.反思、生成、探究
【答案】 A
71、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以下陈述正确的是( )。
A.“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呈现综合性的活动任务
B.制造认识冲突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策略
C.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把所有的活动设计为探究活动
D.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代替传统的演示实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答案】 B
72、在“中和滴定”一节课中,教师首先讲述中和滴定原理,接着进行规范的演示,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完成某一动作,借以形成中和滴定的技能、技巧。该教学片段中没有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演示法
C.参观一调查法
D.练习法
【答案】 C
7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 )。
A.NaOH
B.HCl
C.Na2S
D.Na202
【答案】 A
74、新课程强调的“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B.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要求,获得成功
C.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D.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等
【答案】 B
75、某次期末考试,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分别编制A卷和B卷两种试卷,衡量两次测验的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学生学业水平的实际程度。衡量测验的正确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 B
76、( )测验是在一个大的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经过一定阶段学习后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是对阶段教学效果的总评价。
A.形成性
B.诊断性
C.过程性
D.总结性
【答案】 D
77、学生在对第三周期金属元素钠、镁、铝等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这种逻辑思维方法是( )。
A.类比
B.演绎
C.归纳
D.分类
【答案】 C
78、下表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熔点,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球掉人铁水中不会熔化
B.在一216℃时,氧是固态
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40℃的温度
D.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答案】 D
79、瞬时记忆保留的时间在( )。
A.1分钟以内
B.4秒以内
C.长于4秒
D.长于5秒
【答案】 B
80、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可行性原则
B.简约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答案】 C
81、在0.1mol/L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加入少量0.1mol/LHCl溶液,溶液中c(H+)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 B
82、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有(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83、下列关于活动表现评价表述正确的是( )。
A.活动表现评价主要形式是自我评价
B.活动表现评价既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C.活动表现评价主要形式是教师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只能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开展
【答案】 B
84、在“燃烧的条件”这一实验活动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实验,获取相关知识,发展相关能力。该过程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探究法
B.谈话-讨论法
C.演示-观察法
D.讨论-发现法
【答案】 A
85、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变为原来的60%,则( )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增大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减小了
D.a>B
【答案】 B
86、《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评价目标规定“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体现的评价目标的确定原则为( )。
A.评价目标必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吻合
B.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评价目标要体现层次性与具体性原则
【答案】 D
87、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
A.知道D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
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答案】 B
88、将淀粉与KI的混合液装在半透膜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的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有破损的是( )。
A.加入碘水不变蓝色
B.加入碘水变蓝色
C.加入AgNO3溶液不产生黄色沉淀
D.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
【答案】 B
89、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蓝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塞,瓶口冒白烟
【答案】 C
90、化学教材中纸笔测验的新变化不包括( )。
A.重视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B.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C.关心科技发展和科技有关的问题
D.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
【答案】 A
91、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加深,对初中部分知识掌握变好了。这种迁移现象是(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 B
92、下列对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多重联系策略
B.概念形成策略
C.可视化策略
D.练习一反馈策略
【答案】 B
93、( )是化学学习兴趣的最高水平,是推动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最强劲动力。
A.感知兴趣
B.操作兴趣
C.探究兴趣
D.创造兴趣
【答案】 D
94、在课上,教师不仅描述化学事实,而且加以深入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
A.讲述法
B.讲解法
C.讲演法
D.谈话法
【答案】 C
95、在0.1mol/L的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对该平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加入水后,平衡向逆反应方一向移动
B.加入0.1mol/L的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
C.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 C
96、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只有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9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B.油脂、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
D.纤维素和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C
98、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下列最恰当的是( )。
A.讨论法
B.自学
C.讲授法
D.探究法
【答案】 C
99、某学生根据“K2O、CaO、Na2O、MgO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结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种学习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
A.归纳
B.直觉
C.比较
D.演绎
【答案】 A
100、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每个课程模块( )学分。
A.2
B.1
C.0.5
D.1.5
【答案】 A
10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答案】 D
102、常温、常压下,将1 mol蔗糖溶解在水中制成1 L溶液。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ΔH-TΔS和熵的变化情况是( )
A.ΔH-TΔS>0,ΔS<0
B.ΔH-TΔS<0,ΔS>0
C.ΔH-TΔS>0,ΔS>0
D.ΔH-TΔS<0,ΔS<0
【答案】 D
103、下列属于“化学1”的内容主题的是( )。
A.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B.生活中的材料
C.化学实验基础
D.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答案】 C
104、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
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B.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C.基本操作实验、物质制备实验和物质性质实验
D.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答案】 B
105、下列有关化学教学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化学教学过程是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B.化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C.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化学用语为工具、三重表征为手段是化学教学过程的三大特征
D.化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认知结构的过程
【答案】 C
106、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⑥>①>⑤>②
C.③>④>⑥>①>②>⑤
D.③>④>①>⑥>⑤>②
【答案】 B
10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的:
A.权利。
B.义务。
C.责任。
D.使命。
【答案】 A
108、下列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中领悟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
A.感受
B.关注
C.珍惜
D.养成
【答案】 A
109、化学教师在开展下学期的化学教学前。采用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对上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形成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 D
110、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C
111、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答案】 B
112、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 )。
A.纸笔诊断性测验
B.纸笔总结性测验
C.档案袋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答案】 D
11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是( )。
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
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
【答案】 A
114、在化学课堂上,刘老师经常运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反应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知能力。这里刘老师主要运用的调控是( )。
A.课堂环境调控
B.教学语言调控
C.注意调控
D.教学机智调控
【答案】 B
115、科学方法是理解、应用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桥梁。科学方法的核心、科学知识体系的精髓是( )。
A.科学思想方法
B.科学文化体系
C.科学对象
D.科学过程
【答案】 A
116、《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有关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辅导用书。指南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项 ()。
A.实验室规则、实验操作要求、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B.简要说明常见仪器、试剂、重要装置的用途、性能、操作与使用要求、简单维修方法等
C.对具体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D.对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探究活动报告的指导
【答案】 B
117、化学老师在教授元素周期表的时候,给学生编了一个口诀“我是氢,我最轻,火箭靠我运卫星……”这体现的学习策略是(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 B
118、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活动,教师给出实验研究方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并振荡,观察现象,解释原因。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属于( )。
A.被动接受式
B.主动接受式
C.引导探究式
D.自主探究式
【答案】 C
119、学生在学习了钠、钾的性质后,总结出碱金属的一般性质,这种方法属于( )。
A.分析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类比法
【答案】 B
1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
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
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
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
【答案】 A
12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答案】 A
122、某化学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该化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程序教学法
B.发现教学法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答案】 B
123、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溶液清除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