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历史学科高考综合能力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体会
内江十一中 王 挺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对整体把握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试题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表现注重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通识理念。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积极追求和确定新的考试评价目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为评价核心,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目标体系。也就对我们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注重记忆、背诵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提炼、运用、理解能力,做到以史为鉴,在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同时,又达到史为今用的目的。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世界近现代史下册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就教于大家。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课本内容,提炼出课本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案例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案例内容选自高二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核心内容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客观条件和革命时机。
本案例内容主要围绕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在俄国由理想变为现实,在世界上出现新的社会制度。十月革命是继巴黎公社后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它不仅对俄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也发生了极大影响,因此,本课地位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能力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2)、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主要教学手段——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俄国十月革命基本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突破: 通过问题探究、师生互动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分析、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各项历史条件,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法的运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围绕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这一重点内容,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点拨、诱思,并对重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加以归纳,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形成认识
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本内容,得出正确认识;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参与课堂活动;拓展学生思维,从宏观上认识历史并正确总结规律。
3、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1: 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不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是偶然?还是必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培养学生对课本信息的解读能力)
问题探究1:
为什么说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1、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俄国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2、让学生从课本中提炼出俄国的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表明其的不彻底性,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和当时俄国突出的内外矛盾;通过以上两点得出俄国为什么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
问题探究2:
当时的俄国无产阶级准备好了吗?(力量的强大、革命性较强,工运成熟且有了自己的政党,有著名的领导人物、有了自己的革命指导思想,有自己强大的同盟军)
问题探究3:
为什么这次革命会发生在1917年?(一战激化了矛盾革命时机成熟),
【教师总结】:从主观、客观、革命时机等三个方面俄国都具备了革命的条件、也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所以社会主义革命没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这样培养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时,从主观、客观、社会背景等方面入手,并由此告诉学生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时代背景、文化、阶级、军事等诸多方面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
案例延伸:(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自主学习1: 为什么1929~1933经济危机会爆发在经济高速发展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中心的美国?这是偶然?还是必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培养学生对课本信息的解读能力)
问题探究1:
为什么说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1、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2)、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切相对日益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资本家为眼前的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3)、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4)、人民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股价被大幅哄抬,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问题探究2:
这些原因中,什么原因才是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导致资本家在最大限度敛财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缩减工人工资,导致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而做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政府,为了最大限度的维护资本家的利益,又采取了毫无顾忌的分期分款的经济政策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正是在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在繁荣的同时却又埋下了经济危机的隐患,并最终导致了1929~1933经济危机,因此1929~1933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所谓调动,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了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二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我们通常把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能够体现学科主要特点的基本知识、规律、原理等。
案例分析:(日本、德国和美国摆脱1929-1933经济危机方式不同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案例内容选自高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核心内容是经济危机背景下所采用不同方式解决经济危机的原因。
2、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能力
1)、了解日本建立法西斯极权统治的历史背景,2)、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探究学习、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要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历史现象背后的真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三国采取方法不同基本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方法的不同是历史规律作用的结果,从而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突破: 通过师生互动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方法不同的真相,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对于过往知识的提炼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法的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点拨、诱思,并对重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加以归纳,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形成认识
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加以分析得出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认识历史规律。
3、教学过程:
1)、首先从经济、阶级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建立对经济危机对日本打击的沉重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日本必须寻找某种方式,以摆脱经济危机的打击;然后,通过对日本国内外市场的狭小不足以化解经济经济危机,加之由历史渊源导致的政权特点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日本在太平洋和中国的利益遭到遏制所造成的对该体系的不满情绪,日本急于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在打破该体系的同时,摆脱经济危机,由此分析指出日本建立法西斯极权统治摆脱经济危机是必然的。最后让学生回忆同样受到1929-1933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美国、德国所采取的方式及其历史背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法西斯专政)。
问题探究1:让学生回顾德国为什么也会采用法西斯专政的方式?
一、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尤其沉重,政府显得软弱无能。而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在凡尔赛体系下丧失了全部殖民地,又不能以关税壁垒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因此,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二、由于德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缺乏民主传统,魏玛共和国只是德国战败后成立的一个民主制不健全的共和国,面对日益萧条的德国经济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无能为力。因此,统治阶级越来越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以巩固统治,这就为纳粹党夺取政权创造了良机。三、(民族复仇情绪)纳粹党正是利用了人们对现实和《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煽动民族复仇的情绪,骗取了社会各阶层日益广泛的支持,势力大增。四、希特勒的个人野心。
问题探究2: 日本、德国采用法西斯专政的共同原因?
经济上都遭受了沉重的经济危机打击(根本原因),且没有足够的内外市场化解经济危机带来的沉重打击,垄断资产阶级急于维护自己的即得利益;政治上都存在军国主义传统;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尖锐;都存在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意欲打破,以及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封建残余。
问题探究3:让学生回顾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原因,并日本和德国对比
①历史原因:美国有资本主义民主传统,德日两国带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传统.德日两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且带有很强的军事封建性;而美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本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人民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充分动员,有资本主义民主传统.
②现实原因: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缓解经济危机.而德日两国之间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调节余地小,只能对内加强国民经济军事化,对外依靠侵略战争和掠夺来转嫁危机;德日两国的阶级矛盾比美国尖锐,美国虽然也存在着阶级矛盾,但不足以危及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德日两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只好借助法西斯力量来镇压革命;大资产阶级的支持是两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主要原因:美国是一战的战胜国,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维护者;而德国是战败国,欲极力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日本虽然是战胜国,但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对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压制,日本也极力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总之,两国都极力借战争重新分割世界.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德、日军国主义传统,德、日自身存在的经济缺陷,导致在1929~1933经济危机背景下两国走上了法西斯道路。通过对内极权,对外战争的方式摆脱经济危机。因此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注重自身的经济结构的完善,通过积极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案例延伸:(比较俄国和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异同)
问题探究1: 在讲述完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后,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总结俄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综合提炼能力)
问题探究2:
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又是怎样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呢?(仍然以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
问题探究3:比较中、俄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异同?
相同点
政治上:
①排除内忧外患,为过渡提供了安定的国内环境。
②都以法律的形式把过渡时期的成果确立下来。
2.经济上:
①都采取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过渡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②都开展有计划地国民经济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后盾。
③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完成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④都曾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⑤都把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收归国家,由国家经营。
3.思想上: 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依据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不同点:
1.国际背景不同: 十月革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面临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而中国则是在二战后两大阵营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力量逐步强大,资本主义势力严重削弱的背景下。
2.过渡的时间相差较大。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过渡中两国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不同:苏联比例失调,中国比例适合。
5.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方式不同。
6.中国除马列主义思想外,还有毛泽东思想。
【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发现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政治上都是建立人民专政、以法律形式确定国家建设的各项成就;经济上都经历了恢复和重建,通过国家力量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思想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由于中、俄两国具体国情的不同,所以在中、俄两国过渡的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不同。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是最具学科特征的能力目标。所谓描述,即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包含所有历史要素的表述;所谓阐释,即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具有史学意义的解说,这实际上是要求独立的审视历史事物并做出初步的史学评价。当然,这些都应该被限制在材料的要求之内,其描述和阐释也应该符合材料的指向。
具体的要求为:
①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③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案例分析:(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
1、 教材分析
本案例内容选自高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案例内容是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
2、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能力
1)、了解巴黎和会与会国的参会企图,2)、了解《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是列强激烈争吵和妥协的产物,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分析能力,3)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进一步突出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
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国家阐述各自不同的参会企图,找出《凡尔赛和约》内容让探究内容与与会国参会国参会企图向比较,最后讨论——透过现象看到历史的真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巴黎和会既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并结合中国五四运动让学生掌握弱国无外交的规律。
突破: 通过师生互动等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方法不同的真相,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对于过往知识的提炼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法的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点拨、诱思,并对重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加以归纳,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
•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形成认识
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加以分析得出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认识历史规律。
教学过程:
1)、首先就课本的基本内容按照基本的历史几个要素对学生进行讲解。
指出巴黎和会的背景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目的是为重新瓜分世界和共同反苏,然后阐释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参会的战略企图(分别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国家描述各自的企图),最后分析得出《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及其存在的矛盾和历史影响。对历史事件表象的描述,学生对于整个历史事件的脉络有个初步的了解
2)问题探究1:巴黎和会真的是像这个“和”字一样吗?请举例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去看书)
通过学生看书和回顾刚才讲过的内容,提炼出以下几点内容:此次大会是被英、法、美操纵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参会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美国企图依据经济优势攫取战后领导权,英国为了重塑雄风,法国为了建立欧洲大陆的霸权,日本为了获得既得利益;《凡尔赛和约》的签订过程及内容里关于德国海外殖民地的划分;最后联系中国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得出巴黎和会不像它所描述的那样是个和平的会议,它是个彻头彻尾的分赃会议。
3)问题探究2:在这些内容里面你觉得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性质是什么?(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结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遭遇和五四运动再次分析强调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要素对历史本质的把握能力)
【教师总结】:巴黎和会是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战后胜利果实,获得战后利益最大化的一次重要会议,通过此次会议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得到了基本满足(除了美国)
案例延伸:“由慕尼黑阴谋”看绥靖政策的实质
仍然是先按照历史的几个要素描述整个事情的发展脉络,然后引导学生得出英法为什么会这么做(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然后由慕尼黑协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结合二战的爆发,引申出绥靖政策的实质是“默许和纵容、姑息养奸”。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此项考核目标实际上是考查怎样论证和探讨问题,基本上是方法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方法的问题相当重要,理论如果没有方法的支持,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论证和探讨如果没有方法支持,既论不起来,也讨不起来。因此,方法有必要成为考核的一个目标。
案例分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 教材分析
本案例内容选自高二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中的第二战场的开辟。
2、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能力
了解第二战场开辟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法的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究,教师点拨、诱思,并对重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加以归纳,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
•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规律、形成认识
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加以分析得出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认识历史规律。
教学过程:
1)、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开辟第二战场开辟?(引导学生回忆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分析出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转折性的胜利、德黑兰会议的决议)
2)接着向学生讲述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等为由,一再推迟。这又是为什么?(通过对英吉利海峡气象情况的分析,了解气象条件对第二战场的开辟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是真正原因,真正原因隐藏在1943年至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重大进展里,然后分析第二战场最终开辟的原因:在当时形势下,使得第二战场得以开辟的主要原因不是气象条件,而是苏军反攻“引起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实则是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这种的担忧。)
【教师总结】: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生运用所掌握的战争期间盟国之间存在矛盾斗争的知识,可以得出新的认识:第二战场最终开辟,一方面是英美在军事形势有利的情况下,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另一方面是英美为了限制苏联的影响,争取在战后欧洲取得有利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