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张学良-抗日战争-配套演讲稿.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2009371 上传时间:2025-08-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学良-抗日战争-配套演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张学良-抗日战争-配套演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今天我要讲的是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帅小伙——张学良。 关键词 张学良 子从父业 东北失陷自保意识 西安事变 “绑架”蒋介石 千秋功过 赵四小姐 张学良,先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张学良祖籍辽宁,系旧军阀首领张作霖长子,他的一生波澜起伏,先后经历了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 以前,听到的有关张学良的事情和评价,有大部分都是负面的,特别是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更是很多,即使是在历史课上、教科书里,也没有对他的歌功颂德,反倒是认为他是国民党军的头子,做了很多危害国家、共产党的事情。我总觉得对张学良的评价是否有些过于偏颇了。 1928年6月3日,皇姑屯事件,他的父亲张作霖被日本军人炸死,于是他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的统一!皇姑屯一声巨响,国仇家恨突然间压在年轻的张学良身上,历史的脚步似乎在那一刻放慢,国家内外,亲仇之间一时都在注视着这个身负风流之名,有被权臣佞子环视的青年。历史似乎在他身上投入了过多的筹码。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言行给世人一个满意的答卷,中日矛盾没有骤然激化,权臣服诛,东北易帜。 1931年日军为取得更大利益,于当年9月18日突然对东北军发动攻击。在不抵抗命令下,张学良带领东北军撤出东北,日本策划伪满州国成立,东北民众开始了日军统治的14年悲惨生涯。又是同一个东瀛日本。历史再次要他们相遇。而这次张获得的却是满世的骂名,背井离乡。挟家仇国恨于异邦。被国人斥为贼子,眼见父老再遭涂炭。如果说上面的易帜,中原大战给了他实际上北方王的地位时候他是踌躇满志的话,那么现在又是如何呢?时局如危舟,他选择保全。他选择忍辱,他选择了万世之讥。从此张学良一世恶名。可是又有谁明白张学良获知这和1928年的皇姑屯事变,他的父亲身死事件如出一辙时的内心矛盾,如此看来,他的撤兵,他的自保,又何尝不是人之常情。 又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张学良先生曾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历史性贡献,可惜千秋功过,终有一朝变尘土。 但是,我认为,对张学良的消极评价虽然有一定的依据,是不可抹去的历史事实。但只对张学良进行这些负面的评价,恐怕是对他的不公正评价,不客观评价,在我看来,少帅不仅是英雄,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1928年6月,张学良任东北三省保安司令;同年12月,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最为著名的“西安事变”,是他最为有利的正面评价证据。 在当时,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少帅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帮助张、杨正确解决事变。西安事变使得和平统一战线形成,国共共同抗日的局面形成。不仅从危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事变发生后,少帅却被蒋介石判刑,囚禁;受到蒋介石的监视长达50年之久。可以说,少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难得的牺牲。 所以,在我们今天看来,无论张学良是服从于国民党也好,服从于共产党也好,他始终是坚守着自己的爱国热情。 张学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困扰了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东北易帜的目的,就是依赖全国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苏俄。在抗日问题上,张学良打定主意服从中央。而此时的中央,根本没有对日开战的实力和准备。那些认为仅仅靠着东北军就能在九·一八事变中击退日本的人,不光是对事变前夕东北的双方兵力状况不清楚,而且恐怕有点判断上的偏差,同那种认为三元里抗英式的举动就能打败英国人的思路是类似的。不论有什么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耻辱。抵抗打不过,不抵抗是民族罪人,这种两难之火,烤炙着张学良的良知。后来发动西安事变的动因,正在于此。 关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的一个关键。在这一点上,海峡两岸的分歧最大。西安事变的实际后果大家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这种后果上而不是在动因上。张学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将军名声的因素,在事变起因中占极大比重。至于杨虎城和中共,则是出于另外的考虑。多年以后张学良在对西安事变的自我评价中,称其误长官,害朋友,毁部下,莫此为甚,值得深思。 其实对于张学良这个人,我是没有资格去平其功过的,当然我也认为,可能没有任何人有这个资格。从各方学者综合认为,他是个真的爱国者,一位过于理想化的爱国者,包括他的父亲张作霖。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他一直认为中国人不应该打中国人,自己的兵应该用在对外上,可是他忽略的国人好内斗的优良传统,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不把另一方除掉是不会罢休的。不愿平功过,我自然也不想论国共是非。我始终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注定并遵照规律的,中国今天的样子就像是早就写好的了,没有什么如果,就像稍有什么变化,世界局势也不会是今天现在这个样子。西安事变被大家冠以了太多的争议,有人说张学良是千古罪人,说他治国无能,治军无能,把东北搞得一团糟,从而使中华民族陷入危机,即使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但也只能勉强说其功过相抵,决不能以功掩过。也有人说张学良是千古功臣,毅然决然绑了蒋介石,风风火火停了内战,使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从而基本结束了10年内战的局面,为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创造了重要历史条件。 另外,张学良还是公认的民国美男子之一,少帅的风流倜傥,连当年墨索里尼的女儿都对他一见倾心,一生艳遇无数。 张学良一生有过两个妻子,在东北时,他奉父命娶了于凤至.后来遇到了赵一荻赵四小姐,两人一见钟情.西安事变后,张少帅被囚禁,赵四小姐始终陪在他的身边,自然而然的取代了于凤至的位置.老蒋去世后,张少帅被获准旅居美国.在美国,他让女儿将离婚协议书带给于凤至,两人正式离婚。 无论是千古罪人还是千古功臣,这些帽子扣在他头上都略显偏颇,而我宁可相信他单纯干脆的解释,他说:他(蒋介石)骂我,我就把他绑了。旁边的下属默默说(绑了以后怎么放)...他摸摸脑袋,坚定的一拍桌子说:我才不管,绑了再说!于我,这是一个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东北爷们的形象。张学良用后半生的自由来为当年的血气方刚负责,再看访谈里的他和身旁的赵四小姐,弄弄花草、练练书法,就像一对退了休的普通老夫妻,坐在一起回忆过去,只不过他的谈笑间,灰飞了当年的樯橹。 历史,本应这样简单,这样端庄静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