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990475 上传时间:2025-08-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课文;反复诵读,提高欣赏、背诵诗歌的能力;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来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中激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引导学生完整领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体会情景交融、想像丰富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王建、苏轼和艾青的相关资料以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一定凝望过中秋节晚上的月亮吧!又白又圆又大的月亮使你想到了什么?是小时候听的神话“嫦娥奔月”,还是长大以后渐渐滋生的“月圆人团圆”的情怀?你想不想了解在诗人的笔下,中秋节又是怎样一幅景象?让我们吟唱着《水调歌头》去《十五夜望月》,感悟那《我的思念是圆的》思想感情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十五夜望月》,作者王建,唐代诗人。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同志阶级的暴行。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宋代人。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作者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触。 首先,我们来学第一首诗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三、深入课文 1.领会诗歌的意思 赏析: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但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2.体味诗歌的意境 借景抒情: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3.揣摩诗歌的语言 这首诗歌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了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非常委婉动人。 4.理解词语: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满地。 栖(qī):鸟停在树上。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5.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2)试分析。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3)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6.小结: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 四、指导朗读 (1)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2)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3)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五、练习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院中被月光照得发白的地面,栖息在树上的鸦雀、冷露、桂花等景物,渲染了中秋望月环境的凄清、孤寂,加重了思乡怀人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意长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十五夜望月》。 2.说说从《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字词理解 (1)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2)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3)归去:回到天上去。 (4)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5)不胜(shè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6)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7)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8)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三、品析《水调歌头》 1. 初读全诗,感知内容。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 赏析诗歌 上阕: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下阕: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满。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愿。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讨论: (1)《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写给谁的?当时他的处境如何? (2)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什么? (3)上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下片中作者又是怎样排解矛盾的? 【点拨】这首词是写给弟弟苏辙,当时作者政治上很不得意,心情抑郁寡欢。上片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片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4.交流: 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词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点拔】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词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如:(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词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词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3)在下片的开头,词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词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圜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在体会到这一点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豪迈之语。 5.品读欣赏 (1)从词句中挑选出精彩的句子作重点分析,指导学生欣赏,感悟作者的感情。 (点拨)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水调歌头》。 2.说说从《水调歌头》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欣赏《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1. 学生听录音 集体朗读《我的思念是圆的》 2.作品赏析 诗人的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而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的月亮,好像是信手拈来,但是,在这节诗中,中秋月亮的圆已经隐含着言外之意的其他时候的“不圆”,当“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时,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大概就是要想起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这一问问得深沉有力,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1)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生动形象化,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2)作者由圆联想到西瓜、苹果,更进一步理解为团聚的欢乐和骨肉分割的痛苦。 (3)是人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盼。使人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 (4)运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对天涯海角的亲友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些许酸楚。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问题探究 作者为什么说“我的思念是圆的”?由此比喻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揣测作者这句话丰富的内涵,并体会比喻的巧妙。 <点拨>作者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有形的,形象的语言中包孕许多东西,使读者产生许多联想,中秋月亮是圆的,隐含着其他时候的不圆。诗人问:在这样的夜晚,你想起了什么?读者必会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诗句。人应该由不圆而圆,诗句的意蕴深沉有力,拨动心弦。 2.内容讨论 如何理解“谁能把月饼咽下”隐含的意思及深沉魄感情。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体会诗人强烈的责任感。 (点拨)作者由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人间应该团圆时却骨肉分离,表达了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 [讨论交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领悟诗人在不经意的字句阃隐含的深邃的思想感情及构思的精巧。 3.品味诗句 指导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品味诗句包含的优美而丰富的内容。 四、拓展延伸 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能说出你最喜欢哪一首吗?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