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08新闻学传播学辅导班资料(二)
新闻采访论
1. P2 新闻采访的定义(倒数第二段)
2. 新闻采访研究包括三个方面
l 新闻采访理论
l 新闻采访史
l 新闻采访的技能及其应用
3. 新闻采访的流程
l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长期准备、短期准备)
l 寻找和发行新闻线索
l 制定采访计划
l 选择适当的采访方式
l 进行采访记录
4. 思考题:请结合谢丽娜采访刘翔被指责准备不足,说明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5. 名词解释:勾推法、(P150)、 交叉采访(P42)、 暗访(P42)、 目击采访(P42)、
新闻敏感、 录音采访、 连线采访
6. 思考题:
1) 媒介素养
l 媒介素养简单的说,是指获取、分析、处理和传播不同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能力;或者说,是指人们在面对媒介内容时的选择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另外,媒介素养还包括能够了解媒介的特性、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l 一个具备媒介素养的人应该:
掌握媒介技术,有效的获取自己需要的媒介信息
面对众多的媒介渠道、媒介内容和媒介文化,能够做出明智的取舍
懂得媒介信息生成的奥秘和传播的目的
对媒介信息中的技巧、语言、成规具有自主分析的能力
能够很好的利用媒介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能识别并且自觉拒绝不良信息
重视个人的民主权益和社会责任
2) 记者的双重角色
l 首先是社会人
l 其次才是媒介人
中国新闻史
1. 开元杂报 P8倒数第三段
2. 邸报 P11倒数第三段倒数第二句
3. 定本 P14最后一句开始+宋代的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循的新闻检查制度,它为以后的新闻检查制度提供了先例。
4. 小报P15—18
定义P15第三段
小报起源于北宋,流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无定期出版的非官方报纸。小报所发表的大多是邸报不刊载的朝廷机要事以及皇帝未曾批阅的大臣奏章,其新鲜、刺激远非循规蹈矩的官报可比。宋代小报的出现使报纸开始成为商品。
5. “榜”P19—20
6. 京报P38—39 P38倒数第三段开始
7. 《申报》P63—68 P63第二段开始
8. 王韬及《循环日报》P79—85
l 王韬的生平和他的办报思想
王韬(1828—1897)江苏吴县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1862年,他因为为太平天国出谋划策遭到清廷通缉而避难香港。1874年春,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并获得很大成功。担任《循环日报》主笔是王韬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论述了报纸的功能与作用
论述了新闻自由思想
报纸的文风
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l 《循环日报》的定义P84最后一句开始
9. 梁启超的办报思想和时务体P140—141、P104
10. “苏报案” P128倒数第一段第三行开始
11. 《大公报》P132—133
12. 癸丑报灾P157
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严重事件。因为1913年是旧历癸丑年,所以又称癸丑报灾。1913年爆发的“二次革命”是革命党人为挽救辛亥革命成果的拼死一战,但是这次革命很快就失败,接P157
13. 黄远生及其通讯的特点P168—169
14. 邵飘萍的办报活动P169—170
15. 刘少少、徐彬彬(了解)
16. 张季鸾P172第一段
17. 史量才P234—235
18. 五四时期副刊的繁荣P193
19. 邹韬奋及其报刊思想P236—242
20.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P242—243
21. 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P243—244
22. 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P245—247
23. 新华通讯社的独立P253—254
24. 反“客里空”P316
25. 毛泽东的报刊思想P319—320
26. 《人民日报》的改版P361—362
27. 《新华日报》P267—268
28.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第十四章)
外国新闻史
1. 序言P4—5 什么叫“新闻事业”?
2. 序言P5—6 新闻传播事业的分期
3. 《每日纪闻》
4. 新闻信 手抄新闻 手抄小报 P2
5. 阿萨里诺 P3倒数第二段全部
6. 《罗马新闻》P3—4
7. 意大利三大报 P8 倒数第二段 P11倒数第一段第一句
8. 斯蒂芬通讯社 安莎通讯社
9. P19倒数第一、二段
10. P25德国最早的三大报团
11. P30中间一段:贝塔斯曼公司
12. P42沃尔夫通讯社
13. P52—55出版自由
14. P57《每日新闻》
15. P72《泰晤士报》的特殊赋性
16. P76《每日电讯报》
17. P79小型报的兴起和报纸主题的改变
18. P148—149新闻事业的一场革命
19. P153什么是“廉价报纸”
20. P154—P155美国早期三大廉价报纸
21. P158“黄色新闻”
22. P159—160普利策《纽约世界报》
23. P161“小报时期” 倒数第二段全段
24. P162《纽约时报》
25. P168考点:竞争与垄断的加剧,成为美国现代报业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26. P172美国三大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
27. 第六章、第七章(熟悉)
28. 第六章(不看)
29. P343—352日本传媒业的主体构成
30. P353—354日本传媒的特征
31. P364(三)综合类报纸以《朝日新闻》为代表
32. P373日本电视产业的盈利模式
33. P416通讯社的定义(第一段)
34. P418—419哈瓦斯通讯社 “三社四边”协定
35. P435—436法新社的情况
36. P430—433美联社
37. P425—427合众国际社
38. P420路透社
39. P443—457第三节(了解)
40. P496概念:知晓权、接近权
41. P497—498新闻自律
42. P514—516新闻媒介交响乐:三种模式
43. 第十三章 重要理论的内容、代表人物、核心意义(熟悉)
传播学
第一章:导论(重点)
第二章:不涉及,但该章的第一段读懂
第三章:细读第一节搞清什么是系统理论,系统论包括了哪三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四、五章:重点
第六章:了解
第七、八、九、十、十一章重点
1. 定义:传播、传播学
2. 传播学奠基人及其理论模式
l 往年考题:新闻学是要走出自己还是走出传播学?
P13:报学——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发源地、研究中心在美国)
“新闻无学”是指其原理论的建构不够,但业务很扎实;传播学的理论能够用于新闻业务、编辑、广电业务的分析,它是原理论
3. 第四章:传播的社会功能
l 帕森斯的理论(重点):社会行动系统理论、结构功能主义
l 默顿的功能失调、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功能替代理论(重点)
l 拉斯韦尔与赖特的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重点)
l 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三功能说(重点)
l 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重点)
4. 第五章:传者的研究
l 概念:施控、受控、把关人、潜网
l 施拉姆的四种控制形态
l 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
5. 第六章
l 概念:信息(申农—韦弗对信息的介绍;哲学领域对信息的讨论)
l 符号学早期的理论及概念“符号”P157
6. 第七章
l 概念:媒介、大众媒介、冷热媒介
l 麦克卢汉及其理论(重点)
7. 第八章
l 分众、分众传播时代、受众分类
l 对受众的分类研究(重点)P220:个人差异理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理论、文化规范理论、社会参与理论
8. 第九章
l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l 使用与满足理论
9. 第十章
l 掌握经典理论: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宏大效果论
l 概念:传播效果
10. 第十一章
l 议程设置
l 沉默的螺旋
l 知识沟
编辑出版研究
1. 第一章:第三节P18(四大原则有可能分开考)
思考:中国媒体为什么坚持主旋律原则?
2. 第二章:第一节(重点)
概念:选题、选题策划,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3. 第三章:P83组稿的落实 组稿合同
4. 第四章:P95审稿制度,见P108第4题
5. 第五章:关注P134思考题第3、5题
P122改稿“三忌”
6. 第六章:什么叫校对?校对的基本功能
7. 第七、八章不考
8. 第九章P249:搞清我国图书图书发行渠道有哪些
9. 第十章:什么叫版权贸易?P281
什么叫著作权?著作权的内容是什么?著作权的使用和转让
什么叫邻接权?
10. 第十二章(略)
11. 第十三章:“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概念
12. 第十四章:第五节“图书辅文”
什么叫图书辅文?它包括哪些部分?P434第五节第一段
“书评”
理论新闻学
1. P8 新闻活动的四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2. P6 第一段 P9
3. P11 P14 主要的新闻观念(掌握每种新闻观念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
4. P27 新闻的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5. P38 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6. 新闻失实的社会根源
7. P49 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8. P59 新闻价值与共同兴趣
9. P60 普利策关于“共同兴趣”的理解
10. P61 新闻价值的要素
11. P84 符号的二重性格(能指&所指)
12. P102 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13. P120 编码 新闻符号的释码
14. P121 选择性定律
15. P134 每一类新闻作品的特征、优势;新闻作品的分类
16. P196 新闻人的理想(对真实的追求、对社会价值的追求、人文关怀)
17. P230P231 新闻接受的特征
18. P262 新闻接受的效果
19. P243 新闻接受者的权利(知情权、表达权)
20. P274 新闻起源说(本能说、群居说、好奇说)
21. P290 新闻事业的类型
22. 怎样认识新闻的商品性
关于新闻的商品性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复旦大学新闻系王中教授就提出,“报纸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而且是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但他的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抵制
23. 舆论监督P304
24. 新闻媒体的产业属性
25. 新闻人的素养(新的要求)
现代新闻编辑
1. 新闻编辑的定位(传播者、受传者)
2. 新闻策划P5(宏观、中观、微观)
3. 编辑方针。熟悉一些著名报纸的编辑方针
4. 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来源
l 配合式(配合一些会议、活动、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
l 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策划
l 报纸的特别报道选题
注:至少了解一张报纸的编辑方针,并分析其版面配置是怎样反映这一方针的
5. P17编辑把关(政策、事实、分寸、程序、版面)
6. 选稿标志(新闻价值评价、社会效果评价、个性标准)
7. P74选稿报道的平衡原则
l 正面、负面报道平衡
l 报道的重心与报道面的平衡
l 报道地区之间的平衡
l 报道对象之间的平衡
8. P77稿件的分类(可用稿、备用稿、内参稿、线索稿、转交稿)
9. 第三章:稿件的修改(完整阅读)
10. 标题的制作(多篇稿件的标题制作、背景材料的运用)
11. 稿件配置方式(同题、专栏组合、版面组合)
12. 专栏的特点(共同性、版面相对独立性、时间的延续性、风格的承递性)
注:关注某一家报纸的专栏
专栏≠专栏组合
13. P157配补(配评论、配资料、配图片)
配评论有:
l 社论(代表报社立场)
l 本报评论员评论(代表报社立场)
l 短评(针对某一新闻事件)
l 按语(写按语不需要写标题,画龙点睛式,只需论点无需论据,三言两语,位置灵活)
l 编后(提出问题让大家思索,以问题结尾)
l 个人署名评论
14. 标题新闻P202 提要提 P208
15. 注意了解版面的基本素语
16. P301 版面的基本样式
17. P324 头版(即综合要闻版)
18. 头版封面化趋势的影响
19. 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在具体操作上的异同(比如其标题制作)
20. 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
广电导论
以第三版为主
第三版:新增第七章,容易出论述题的部分
第十二章,法制建设从以前独立出来
第十三章,新加第四节内容产业经营趋势
第十六章,新加入
1. P11第一章,中国广电的产生与发展
2. P14第三小点,电视等媒体竞争的时期
3. P15第一段,面对电视的冲击,广播应如何应对?面对网络的冲击,传统媒体应如何应对?
4. P15 21世纪以来广播的发展
5. P17 电视的产生
6. P19 二战以后电视的概括(考过)
7. P33重点把握:中国广电的产生与发展(四个时期)
8. P41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特点
9. P50 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重点)
10. P74关于喉舌性质的论述
11. 第三章:从标题上把握中国广电的性质(每一节的小标题)
12. P98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趋势
13. P104广播电视为经济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把握小标题)
14. 第五章,基本功能(每一节的小标题)
15. P163广电的指导思想
l 坚持党性原则
l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l 坚持真实性原则
l 坚持为受众服务的原则
16. 第七章(重点),广电的传播理念
l 从宣传品到产品
l 从重量到重质
l 从单向传播到交互式传播
l 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
17. 第八章,节目形态
P189节目的分类(新闻类、社教类、服务类、文化类)
P193根据报道方式看广电节目的分类
P205广播节目的采制原则。怎样进行广播节目的采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P207名解:实况音响
P224电视节目的基本要素
P231最后一段
P235关于蒙太奇
P238概念:非线性编辑
18. 第十章,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现;IPTV PDV的出现
网络对电视的冲击,有人会说电视会消失,你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l 共同存在,媒介融合的态势
l 自己要准备一个庞大的节目库
l 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特长
19. P258中国广电发展的基本方针
20. 第十二章(了解) 把握一点,低俗化趋势
21. 广电经营的必然性、可能性是什么?
22. 广电经营的内容有哪些?P306
23. 第十四章,不管
24. P340—342广播受众、电视受众的特征
25. P344受众的视听行为
26. P359受众的调查方式(大体看下)
27. P375广播电视与其他传媒趋于深度融合
热点
1. 关于新技术、博客、WEB2.0
2. 名解:timelessness 全时性、MtoM StoS
3. 面对网络的冲击,电视会消亡吗?
回顾下媒介的发展史,不会完全从形态和功能上取代旧媒体,走向媒介融合的期待,结合例证
4. 电视娱乐化的现象(界定、表现、原因,你怎么看)
5. 阳光政务(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室)
6. 恶搞文化现象(扫描现象、分析原因、再谈认识)
7. 广电的窄播化、分众化、专业化
8. 关注川大老师的言论
注:新闻摄影学、应用广告学见文字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