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铜山区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A卷.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990305 上传时间:2025-08-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铜山区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A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铜山区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A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铜山区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模拟) 语 文 试 题 一 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⑴ ,自将磨洗认前朝! ⑵塞下秋来风景异, 。 ⑶乱花渐欲迷人眼, 。 ⑷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⑸ , , , 。《己亥杂诗》 ⑹诸葛亮鞠躬尽瘁地辅佐刘备父子,留下了千古英名。这种精神可借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词句赞誉:“ ,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琐屑(xiè) 荣赝(yīng) 前倨(jù)后恭 中流砥(dǐ)柱 B.绮(qǐ)丽 嘈杂(cǎo) 油光可鉴(jiàn) 藏污纳垢(ɡòu) C.斟酌(zhuó) 赢(léi)弱 耳濡(rǔ)目染 心无旁骛(wù) D.创伤(chuānɡ) 琐屑(xiè) 妇孺(rú)皆知 鞠躬尽瘁(cuì)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也曾经历过失落的痛楚,但我们从不把悔恨的旧梦重拾。既然秋天的落叶早已消融在我们生活的大地,化做滋养生命之树常青的甘乳,又何必再去寻寻觅觅那份感伤的情怀?面对岁月之轮永不停歇的步履,( )往事只能倾斜心灵的天平,寻觅过去只能拾回尘封的梦幻。 作别西天缥缈的云彩,我们步入情深意浓的黄昏。纵使失去皎洁的圆月,我们尚且拥有满天闪烁的繁星; , 。当我们还在温柔的梦乡中( ),黎明已悄然来到身边。生活赠与我们的是实实在在的丰富意蕴,我们岂能不被人生的风风雨雨和云遮雾绕迷蒙住双眼?告别过去,正是为了珍惜现在和开拓未来。当我们把所有的痛苦与悲伤埋进昨天,我们便真正拥有了一个崭新的今天。 ⑴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分) 浸润 沉浸 流连忘返 乐不可支 (2)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字有语病,请修改。(2分) (3)根据语境,仿照加点句子的写法,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话。(2分) 4.以下关于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修、奥楚蔑洛夫、鲍西亚、胡屠户这四个人物形象分别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和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B.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每到这一天各地都开展挂艾叶,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赛龙舟等纪念活动。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里曾回忆了故乡过端午的习俗。 D..《水浒》中绰号是人物性格或特征最为简明的符号,如不守清规戒律却嫉恶如仇的鲁智深叫“花和尚”,景阳冈打死凶猛的老虎而名震天下的武松叫“打虎将”,敢于反抗却脾气火爆的李逵叫“黑旋风”。 二 古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9题。(16分)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 注:【毛锥子】毛笔的别称,这里指诗文写作。【皤】白色。 5. 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若春和景明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    D.是\则真可哭也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A.薄暮冥冥  (    )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     ) C.泫然不能自已也 ( ) D.壮心日灰 ( )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 此之谓失去本心 B.为毛锥子所窘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至若春和景明      至若予者 D.是则真可哭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9.说说乙文作者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二)古诗词鉴赏。(3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这两句诗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孤城将破,守城将士恐惧、紧张的场面。 B、颔联“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怀激烈的豪情。 C、意象新奇,设色鲜明,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D、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诗人为国而战,为国捐躯的昂扬士气和爱国热情。 三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问题:(8分) “没有用处!”他激动地回答,“那么,先生,您认为由我收集了这些财宝,就会把他们浪费掉吗?照您来看,我辛苦收集这些财物是为我自己吗?谁告诉您我不是正当使用它们呢?您以为我不知道世上有无数受苦的人,有被压迫的种族吗?有无数要救济的穷人,要报仇的牺牲者吗,您不明白吗。……” 11、 上述文段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文中的“他”“您”分别是名著中的哪些人物?(2分) 12、 “您来看,我辛苦收集这些财物是为我自己吗?”,“他”收集财物的目的是什么?从整部著作来看他是怎样一个人?(3分) 13、 文中的他在追求自由和搜集财物的过程中多次遇险,试概括其中的三次? (3分) (二)阅读下面的一篇议论文,完成14—17题。(12分)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季羡林 ①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年轻人对国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太清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②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不是狭义的国学。 ③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举个例子,比如齐文化和鲁文化也不一样。“孝悌忠信”是鲁文化,“礼义廉耻”是齐文化。就是说鲁文化着重讲内心,讲内在的;齐文化讲外在的,约束人的东西多。“孝悌忠信”是个人伦理的修养;“礼义廉耻”就必须用法律来规定,用法律来约束了。鲁国农业发达,鲁国人就很本分地在务农。齐国商业化,因为它靠海,所以姜太公到齐国就以商业来治国。具体的例子,如“刻舟求剑”,这种提法就是沿海文化的。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恐怕就代表鲁文化了。齐鲁文化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齐鲁文化以外,其他地域文化也很重要。过去光讲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是不同意的。长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其实都应该包括在国学里边。 ④咱们讲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输出的,一个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的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敦煌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佛教的,也有其他文化的,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后一站,再往下就没了。 ⑤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是不是也算国学?当然算,因为吐火罗文最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另外,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56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⑥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一下作者所说的“国学”的范围。(3分) 15.选文第③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6.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逐层论述的?(3分) 17.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这一句话的理解。(2分) (二)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18—21题。(14分)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问,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使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去访兰。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个天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要动手挖。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好像是味儿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大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选自贾平凹《访兰》有删改 18、 文章多次提到了“兰花”,试分析其作用?(4分) 19、 本文开头写父亲爱兰,育兰,但当人们跑来观赏时,却添了几分愠怒,不再植兰,这种反常的原因是什么?(4分) 20、 试从语言的角度对“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一层寒烟”这句话进行赏析?(3分) 21、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四:作文(65分,期中卷面分5分) 22、请以“心中那片天”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自定(诗歌除外),文章不得出现班级和姓名。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积累与运用(22分) 1.(10分,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⑴折戟沉沙铁未销 ⑵衡阳雁去无留意 ⑶浅草才能没马蹄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 ⑸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3分)D (A.赝—膺 B.cǎo—cáo C.rǔ—rú 赢--羸) 3.(6分) ⑴(2分,每词1分) 沉浸 流连忘返 ⑵(2分,句式正确,用词恰切,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纵使失去满天的繁星,我们尚且拥有广阔的天空。 ⑶(2分)生活赠与我们的是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丰富意蕴,我们岂能被人生的风风雨雨和云遮雾绕迷蒙住双眼?(即去掉原句中的“不”字) 4.(3分)D 武松绰号行者 二 古诗文阅读 (19分) (一)(16分) 5.B(先\天下之忧\而忧)3分 6..A.迫近 B.没有  C.停止  D. 一天天 7.C (像) 3分 8.(1)我曾经探求过古代思想品德高尚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2)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无比喻句扣1分) 9.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局限于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狭隘了一点,而古仁人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表现出宏达的思想境界。(要关注“比较”答题规范,古仁人1分,作者2分) (二)(3分) 10.(3分)A(军士严阵以待,没有恐惧之心。) 三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8分) 11、选自《海底两万里》,作者儒勒、凡尔纳,“他”指的是尼摩船长,“您”指的是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每问0.5分) 12、他收集财物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1分)尼摩船长是一个性格古怪、性情忧郁,渴望自由,知识丰富,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机智,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斗士。(2分) 13、遭到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陷缺氧危机,遭章鱼袭击(答出其中3个可得满分3分。) (二)(12分) 14.(3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 15.(4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分)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地域文化也属国学范围这一观点。(2分) 16.(3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国学应该是大国学(1分),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国学”的范围)及“文化交流的进来的形式”(或者说,外来文化进入古代中国后被吸收、融化)两个方面逐层论述。(2分,意思对即可) 17、(2分,大意对即可)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多内容等着我们去开发、整理、研究,表达了作者希望国学研究逐渐走向精深的愿望。 (三)(14分) 18、答:1、兰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分)2、本文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文章多次提到的兰花,正是作者表达主旨的寄托,表达了作者要做一个纯正淳朴,不失真性,不媚俗低头,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的思想感情。(2分) 19、答:1、“愠怒”是因为父亲喜欢兰草,不是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失去了真性,降了品格。(2分)2、原因是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大媚,格调也就俗了(2分) 20、答:1、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2、把很多的野兰,在谷底开放的情景比作像给谷底铺了一层寒烟,生动形象的展现了野兰在谷底开放的情形3、写出了作者初见野兰花的惊喜及喜爱之情。 21、做人要保持纯洁质朴的品质,不失真性,不媚俗,活出自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3分) 四 作文 (65分,含书写5分) 审题注意“心中”和“天”1、“天”既可以指大自然的天,写成环保主题,学生这样立意较低,2、“天”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追求,或目标3、也可以是道德法则、思想品质4、也可以是心灵的依靠、寄托5、也可以是亲情的呵护或依靠。 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综合评价,参照下列标准评分。(不包括书写分) 一类卷: 54-60分(90-100)(以57分为基准分) 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生动。(内容有新意,构思有创意,语言美感强的,可以得满分。) 二类卷:45-53分(75-89)(以49分为基准分) 内容比较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 三类卷:36-44分(60-74)(以39分为基准分) 内容具体,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36分以下(60分以下) 或内容空泛;或结构残缺;或思路混乱;或语言极不通顺;或确属抄袭之作。 注意:作文的切入分为42分。(不包括书写) 书写(5分)卷面整洁,书写美观得5分;卷面工整,书写认真得3分;卷面一般,字迹清楚得1分;卷面较乱,书写潦草不得分。不设2、4分值。 语文试题 第9 页(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