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0-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docx

上传人:唯嘉 文档编号:11989312 上传时间:2025-08-26 格式:DOCX 页数:169 大小:105.52KB 下载积分:1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2020-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单选题(共360题) 1、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整理出以下句子供学生品析。其中不适合的是( )。 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答案】 C 2、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下列说法错误的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答案】 A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选修课程的设计需结合实际,从学校的自身条件出发,建设学校特色课程 B.选修课程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可选用难度相对较大的文言文,提升学生语感与理解能力 C.选修课程的设计应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等,努力创造条件进行课程建设 D.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复习,其选修课程内容可按照大学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设计 【答案】 C 4、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 B.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D.导向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答案】 D 5、阅读《曹刿论战》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教师让学生表演读,活跃了课堂氛围,将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B.该教学片段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作用 C.该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教师最后的小结与课文内容没有太大关系,属于多余的环节 【答案】 D 6、某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的课外研习活动。下列作品中,不适合选人推荐作品的是( )。 A.《晋灵公不君》 B.《齐桓晋文之事》 C.《有无相生》 D.《秋水》 【答案】 A 7、教师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向学生强调合理地使用不同意象对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诗歌意象与《雨霖铃》中“寒蝉、长亭”所渲染的气氛、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的是( )。 A.五柳 B.双鲤 C.南浦 D.流水 【答案】 C 8、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 B.《钴镯潭记》 C.《洛神赋》 D.《雁荡山》 【答案】 C 9、教学《听听那冷雨》时,教师把《荷塘月色》和本课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对于文章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指出异同,进行鉴赏或分析。对于这一活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两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对比评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文风特点等 B.引导学生对比评析抒情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怎样写抒情散文 C.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于学生领悟两篇文章特有的感情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 D.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方面积极思考,体会课文意蕴 【答案】 D 1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答案】 C 11、《社戏》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A.让学生找到抓住文章重点的突破口 B.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社戏的无比热爱 C.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感情 D.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味“好豆与好戏” 【答案】 B 12、在学习曹禺的《雷雨》后,教师建议学生搜集并阅读曹禺的其他剧作,以便对曹禺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王昭君》 B.《北京人》 C.《上海屋檐下》 D.《原野》 【答案】 C 13、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A.联系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把握小说的细节描写 B.分析关键词语,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C.教师步步设疑引导,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D.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不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 【答案】 D 14、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答案】 B 15、阅读《游褒禅山记》的教学随笔(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习的探索精神 B.引导学生主动从文本中获取知识 C.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 D.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进而相互学习 【答案】 D 16、某教师在导读《伊索寓言》时,建议学生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阅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或启示,学生收集成果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皇帝的新装》 B.《农夫和蛇》 C.《智子疑邻》 D.《乌鸦喝水》 【答案】 A 17、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 D 18、阅读下面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按照要求答题。 A.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B.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C.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D.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 【答案】 C 19、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和平的祈祷”主题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沉思战争灾难,珍爱和平,理解世界人民和平的愿望”。下列不适合选人的作品有(  )。 A.《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B.《兵车行》 C.《静静的顿河》 D.《边城》 【答案】 D 20、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在具体教学时,教学方式需要尽可能的多样化 B.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一个课堂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D.对散文的美的欣赏需要学生多听优美的乐曲帮助陶冶情操 【答案】 D 21、教师讲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答案】 D 22、在学习了戏剧单元后,有许多学生对悲剧剧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悲剧剧作的认识,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悲剧。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莫里哀《伪君子》 B.关汉卿《窦娥冤》 C.纪君祥《赵氏孤儿》 D.莎士比亚《麦克白》 【答案】 A 23、以下教师对选修课程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作为选择性课程,选修课的设计就应从个别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设计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B.学生的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 C.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定 D.学校开设选修课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所具备的现实条件,包括师资条件和学校所能利用的物质条件 【答案】 A 24、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第一题旨在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B.第二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第一种眼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C.第三题设计目的单一、明确.即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D.第四题。对印象深刻的人进行一二百字的写作,主题要求宽泛,不符合写作教学的要求 【答案】 A 25、教师教学《伶官传序》时指出,议论是中国古今文章中的常见表达方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篇章中不乏优秀的议论文。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古代议论文特征的理解与认识,教师组织学生举办了以“好文共享——品析古代优秀议论文”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会。下列篇目中,不能入选的一项是( )。 A.《劝学》 B.《陈情表》 C.《过秦论》 D.《师说》 【答案】 B 26、某教师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后,写了一段学习体会,下列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 A.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 B.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D.导向功能是当代教育评价最为关注的问题 【答案】 D 27、教师讲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时,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求学生举出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诗句。以下学生所举的例子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C.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答案】 B 28、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答案】 D 29、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答案】 C 30、学完《鸿门宴》,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史记》中的作品。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苏武传》 B.《张衡传》 C.《项羽本纪》 D.《曹刿论战》 【答案】 C 31、教师在班级里每个月会根据学过的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观点举行一次小型的辩论会,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B.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C.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D.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答案】 B 32、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前,教师播放了一段《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并对其中的建筑格局进行了简单补充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变抽象为具象,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B.温故而后知新,感知建筑整体特点 C.导入方式新颖,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D.过多引入旧课,课程安排喧宾夺主 【答案】 D 33、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了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34、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教师指出该篇目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并且在课上罗列了以下类似文体的篇目进行类比学习,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伤仲永》 C.《劝学》 D.《小石潭记》 【答案】 D 35、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的理解与使用仍存在问题,便借用一些语句引导学生理解并判断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学生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A.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夸张) B.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偶、双关)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拟人、比喻) D.没事的时候,她喜欢读读张爱玲。(借代) 【答案】 A 36、 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分类,下列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答案】 B 37、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 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教师的任务 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 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答案】 C 38、某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上组织了“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活动专题,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语言文字应用 C.文化论著研读 D.新闻与传记 【答案】 B 39、某教师在教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时,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进行教学,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根据所有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4J"J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 B.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 C.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关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纸质文本、电子文本的阅读,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 D.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多种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加以总结,形成结论 【答案】 A 40、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组歌》后,教师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正确使用学到的修辞手法,给出了以下句子: A.甲同学:第(1)句中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彩和田野比拟成了一对情侣 B.乙同学:第(2)句用到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 C.丙同学:第(3)句将隆隆的雷声比作剑,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D.丁同学:第(4)句连续用三个“烧毁”是强调的修辞手法 【答案】 D 41、学习文言课文时,学生对其中一些句子的特殊结构很感兴趣,教师借机为学生讲解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为帮助学生加深对特殊句式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归纳相同的文言句式。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为降虏于蛮夷 B.夫晋,何厌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沛公安在 【答案】 A 42、某教师在讲授《出师表》一课时,针对文言文难度比较大、篇幅比较长的特点,将课堂导入设计为讲述历史故事“白帝城托孤”,然后引出对课文的讲解。下列对这一导入环节的设置评价恰当的是( )。 A.导入内容偏离了课文主题,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B.运用相关历史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C.导入形式单一且没有互动,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D.导入环节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答案】 B 43、教师在讲授《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句时,讲到“唱”在这里是个通假字,通“倡”,是“带头、倡导”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通假字,教师请他们在课下搜集之前学过的通假字。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B.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D.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察今》) 【答案】 D 44、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 B.强化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锯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也融会贯通了人文主义教育 C.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充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 D.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所以要表达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故这里训练表达,学生的合作不如独自完成要好 【答案】 D 45、学习完《观沧海》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默写诗歌《观沧海》。”下列对该作业设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该作业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及自主性 B.该作业更适用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 C.该作业有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D.该作业重在及时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 【答案】 B 46、教学《茶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剧本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下列例子适合的是( )。 A.只有这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了。 B.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C.老大爷,您外边遛遛吧!后院里,人家正在说和事儿呢,没人买您的东西! D.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提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答案】 D 4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 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答案】 D 48、教学选修“文化论著选读”系列之《(论语)选读》时,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符合新课标对选修课系列专题目标的总体要求 B.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 C.教学目标设计缺少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明确设定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答案】 C 49、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 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 【答案】 D 50、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 A.小说与戏剧 B.诗歌与散文 C.新闻与传记 D.语言文字运用 【答案】 C 51、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请学生说说自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 A.课前开展学情调查,能够帮助教师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B.访谈的目的是发现学生阅读态度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C.学生只能提出浅层次问题,课前处理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D.学生的问题即为教师预设的问题,访谈的意义在于验证教师的判断 【答案】 A 52、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下列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答案】 B 5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 B.这是精彩的火花,思维碰撞从这里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表现与思维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 C.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严肃否定、及时指正,并提出正确解读 D.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答案】 C 5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专题研究,为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教师给出一些示例让学生分类。下列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C.范增数目项王 D.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答案】 C 55、某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在指导学生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时运用了以下教学方式。下列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是( )。 A.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B.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精读、默读方式,由面到点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C.组织学生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 D.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 【答案】 B 56、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新时代的孔雀东南飞》,想象焦、刘二人穿越回21世纪的故事。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切换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体会两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 B.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把握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性格特点 C.鼓励学生去学习创新作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 D.跨学科学习历史背景知识,作业内容与新课程大语文观要求相符 【答案】 D 57、在学习《北京的胡同》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出的“京昧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儿的吆喝声儿。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能够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B.再现了文章中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C.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给学生的想象留下充足的空间 D.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进步 【答案】 C 58、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 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 【答案】 C 59、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强调词类活用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建议学生对课本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整理分类并举例。下列与例句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A.公将鼓之 B.温故而知新 C.既东封郑 D.渔人甚异之 【答案】 B 60、阅读某高一教师在暑假时给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布置作业,做到了因材施教 B.该教师分组依据学生考试成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C.一组学生基础薄弱,假期作业可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查漏补缺 D.二组学生基础扎实,假期作业有助于他们拓宽阅读面、增加积累 【答案】 B 61、阅读下文有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反思,回答下面的问题。 A.这名教师在自己上课结束的时候,能够注重教师的自我反思,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于日后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B.教师的自我反馈,要是再加上学生的自我反馈,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C.语文教学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学反思。 D.对于语文教学我们要求有大语文观,所以我们不仅需要对具体的句子进行指导,而且需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答案】 C 62、阅读某教师教学《过秦论》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分析学情不可以想当然 B.对于难度较大的文言文,教师在台上讲解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C.分析学情要实事求是,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但也不能过低 D.教学方式不应一成不变,要根据学情做出适当调整 【答案】 B 63、学习《兰亭集序》,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 B.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 C.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 D.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答案】 A 6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片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电影与文本完美融合,让语文更加有魅力 B.用电影内容引出“无形,,的笼子,深入浅出,使学生在深入的提问中思想更加深刻 C.连续提出5个问题,这5个问题是对学生思维的“轰炸”,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针对性、深入性 D.教师不应果断否定学生并给出答案,这违背了对学生的赏识性教育的原则 【答案】 D 65、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通假字的特点和作用,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D.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答案】 C 66、某选修教材编排有“《论语》与《孟子》”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 )。 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 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 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D.重视实践活动,发展探究能力 【答案】 D 67、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导入时教师先以冯骥才《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发问:“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不协调的一对,但作者写得很美。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对夫妻美在何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缺陷美”。然后拿出维纳斯石膏塑像展示,以“探讨断臂的维纳斯到底美在何处”设疑,揭示课题。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整个导入循循善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B.可看出教师对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很熟悉,善于拿捏导入角度 C.联系学生生活,于无疑处设疑,巧妙引入“缺陷美”,为揭题作铺垫 D.教师直接展示断臂雕像,开门见山入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答案】 D 68、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答案】 A 69、在教学完高中语文课文《氓》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A.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刻理解《氓》的表现手法 B.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诗经》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C.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扩大对《诗经》不同主题篇章的理解 D.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比较阅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答案】 B 70、阅读以下《滕王阁序》的备课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B.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C.设计难点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 D.诗文阅读重点在于整体感悟、体会艺术效果 【答案】 B 71、阅读完高中选修课文《桥边的老人》后,有学生反映对海明威的小说很感兴趣,请教师推荐几部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下列作品中,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永别了,武器》 B.《老人与海》 C.《百年孤独》 D.《太阳照样升起》 【答案】 C 72、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答案】 D 73、下面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的作业练习,阅读并回答问题。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归纳矛盾冲突的发展脉络.了解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 B.第二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C.第三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D.第四题意在扩展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丰富知识,增加积累 【答案】 D 74、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 【答案】 C 75、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散步》一课的总结环节设计片段(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A.回归生活环节的设计很有道理,学生阅读表现“亲情”和“生命”意识的文章,定会触动生活中的某种感受,“回归生活”十分必然、自然、天然 B.回归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很有意义,可把学生的意念和情感提高一步,对于树立人生中的美好情感、为人道德和责任意识,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C.两个关于“回归生活”的启发性问题,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提问 D.从思想情感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作总结,符合本节课教学的实际;但由于前面“回归生活”的设计欠缺深度,总结的内容缺乏应有的光彩 【答案】 C 76、某教材设置了“民俗风情”专题,下列作品中适合被选人的是( )。 A.朱自清《背影》 B.曾朴《孽海花》 C.戴望舒《雨巷》 D.贾平凹《秦腔》 【答案】 D 7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整体把握必修和选修课程,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统整”。下列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必修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共同基础,重视日常语文积累,为学生学习选修课程奠定坚实根基 B.选修课程的教学应突出差异性和层次性,鼓励开展个性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C.必修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思考表达、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以及文化传承、理解与创新等方面的素养 D.选修课程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梳理和建构能力、文学作品的个性化体悟等能力,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学习“点”的深度 【答案】 D 78、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 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答案】 C 79、教师教学文言文阅读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归纳梳理。下列学生的归纳梳理不合适的是( )。 A.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地方 【答案】 D 80、阅读《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教学导入设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还激发了他们对安塞腰鼓文化的兴趣 B.这一设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消除了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陌生感,使他们获得直观的感受,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C.使学生在听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