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生物高三上期末调研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图所示的家系中,5、8号均患有甲病。7号怀孕期间进行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9号患有Turner综合征(染色体组成为45,X)。在不发生其他突变及不考虑其他基因的情况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Ⅱ代6、7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5/9
B.第Ⅲ代9号患甲病的概率为1/6
C.9号患Turner综合征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无关
D.进行羊水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2.如图表示在一定的光照强度和温度下,植物光合作用增长速率随CO2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与D点相比,C点时细胞内[H]量较髙
B.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内的C5含量较低
C.图中C点时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值
D.图中D点以后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或温度
3.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色。将W基因用红色荧光标记,w基因用蓝色荧光标记。下面对纯种非糯性与糯性水稻杂交的子代的叙述错误的是( )(不考虑基因突变)
A.观察Fl未成熟花粉时,发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是分离定律的直观证据
B.观察Fl未成熟花粉时,发现1个红色荧光点和1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说明形成该细胞时发生过染色体片段交换
C.选择F1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色花粉的比例为1∶1
D.选择F2所有植株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色花粉的比例为3∶1
4.下列现象不是由于酸雨引起的是( )
A.改变全球降雨格局 B.破坏水体平衡
C.使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 D.破坏土壤肥力
5.下列关于生物膜模型建立的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对细胞膜的研究是从结构特点---膜的流动性开始的
B.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应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
C.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6.某RNA病毒在感染人体细胞过程中,能识别并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进入细胞,并在宿主细胞内装配成新病毒颗粒,然后分泌至细胞外(如图),下列关于该病毒入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
B.需要细胞膜的识别
C.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D.该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时穿过两层磷脂分子层
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TP 和磷脂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T2 噬菌体的核酸是由核糖核苷酸组成
C.一个 tRNA 分子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D.细胞生物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8.(10分)图为弃耕农田演变成一片森林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
B.草本植物阶段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
C.成熟森林阶段,树冠层对群落的影响最大
D.若所处气候为低温高湿,其顶极群落为热带雨林
二、非选择题
9.(10分)荸荠又称马蹄,是一种果蔬兼用型的经济作物,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洗得干净的荸荠在贮藏过程中往往比带泥荸荠更容易失水腐烂。研究者从荸荠表面泥土中分离出一些拮抗细菌,并发现2株拮抗细菌发酵滤液对荸荠表面细菌、霉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荸荠贮藏过程中新型生物贮藏保鲜技术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分离纯化拮抗细菌的操作如下,请回答:
(1)从新鲜的带泥荸荠中分离出泥土样后,将样品稀释至一定浓度范围,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________之间的计数平板,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操作,目的是确保________。
(2)吸取1mL稀释液涂布到培养基上培养,制备固体培养基时应加入_________,培养基采用________法灭菌。
(3)从培养基上挑选出菌落形态不同的单菌落若干,培养24h后,取菌液划线于培养基中,获得单菌落,重复3次,获得纯化菌株,划线时应注意从________开始划;为了防止水蒸汽凝结成的水珠影响平板内菌落生长,培养时应将培养皿________。
(4)研究发现2株细菌的发酵液对荸荠表面细菌、霉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长期保存这两种菌种,可采用________法保存,并放在________℃的冷冻箱中。
10.(14分)果蝇的眼形有棒眼与圆眼之分,受基因A/a控制;翅形有长翅与残翅之分,受基因B/b控制。某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为圆眼长翅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前,先对其中一只果蝇进行了某种处理,随后进行多次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A/a和基因B/b的遗传______(选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现上述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吻合,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____的_________(选填雌或雄)配子失活,导致子代部分雌雄个体不能产生。若要获得更明确的结论,请利用上图中的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3)F1圆眼长翅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11.(14分)某地区推广的“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还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鸭能通过捕食减少稻田中杂草、害虫和田螺的数量,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能减少__________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鸭的游动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
(3)调查田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害虫如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一种环节动物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_。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鸭的引入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
12.猫的体色黑色和橙色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黑色和橙色同时表现体色为玳瑁色;其体色还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A、a)的淡化影响、使黑色变成蓝色,橙色变成奶油色,玳瑁色变成蓝乳玳瑁色,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黑猫和多只玳瑁猫杂交,F1的表现型及此例如表所示:
黑色
橙色
玳瑁色
蓝色
奶油色
蓝乳玳瑁色
雌性
3/16
0
3/16
1/16
0
1/16
雄性
3/16
3/16
0
1/16
1/16
0
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B、b基因位于__________ (“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淡化色为___________性性状,亲本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2)F1中玳瑁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1中黑色猫和蓝色猫随机交配,后代中黑色∶蓝色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检测F1中某只玳瑁猫的基因型,简要写出测交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B
【解析】
分析题中家系谱图:由于1号正常,5号患甲病,所以可以推定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无不生有为隐性,父正女病非伴性”)。
【详解】
A、由于5、8号均患甲病而父母均不患病,说明甲病为隐性基因控制,又由于5号为女性,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用A/a基因来表示则第Ⅱ代6、7号基因型是AA或者Aa,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A正确;
B、由于6、7号基因型都是AA、Aa,所以9号的基因型aa=,患甲病的概率为,B错误;
C、由于Turner综合征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6、7号正常,因此9号染色体异常与1~4号无关,是其父母产生了异常配子所致,C正确;
D、进行羊水检测时如发现胎儿有重大疾病,可终止妊娠,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遗传病的发生,D正确。
故选B。
2、C
【解析】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光合作用中C3、C5及ATP和ADP含量变化可以采用以下过程分析:
(1)建立模型:
①需在绘制光合作用模式简图的基础上借助图形进行分析。
②需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如CO2供应正常、光照停止时C3的含量变化:
各物质的含量变化分析过程与结果如下:
条件
过程变化
[H]和ATP
C3
C5
(CH2O)
合成速率
光照由强到弱,CO2供应不变
①②过程减弱,[H]、ATP减少,导致③⑤过程减弱,④过程正常进行
减少
增加
减少
减小
光照由弱到强,CO2供应不变
①②过程增强,[H]、ATP增加,导致③⑤过程增强,④过程正常进行
增加
减少
增加
增大
光照不变,CO2由充足到不足
④过程减弱,C3减少,C5增加,导致③⑤过程减弱,①②过程正常进行
增加
减少
增加
减小
光照不变,CO2由不足到充足
④过程增强,C3增加,C5减少,导致③⑤过程增强,①②过程正常进行
减少
增加
减少
增大
【详解】
A、C到D光合作用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说明D点光合作用速率大于C点,因此与D点相比,C点时光合作用速率小,暗反应消耗的[H]少,故C点时细胞内[H]的含量较髙,A正确;
B、B点的光合作用增长速率和光合作用速率均大于A点,消耗的二氧化碳增多,故B点时细胞内的C5含量较低,B正确;
C、由A点到D点光合作用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说明D点光合作用速率最大,C错误;
D、D点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而增大,说明D点以后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或温度,D正确。
故选C。
本题容易错误地认为C点的光合速率最大,但应看清纵坐标的含义,由于由A点到D点光合作用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说明D点光合作用速率才是最大的。
3、D
【解析】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中的过程。
【详解】
A、 纯种非糯性与糯性水稻杂交的子代,Fl的基因组成为Ww,则未成熟花粉时,发现2个红色荧光点和2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是因为染色体已经发生了复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移向了两个细胞,这是基因的分离定律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 观察Fl未成熟花粉时,染色单体已经形成,不同的荧光点荧光都是两个,如发现1个红色荧光点和1个蓝色荧光点分别移向两极,说明形成该细胞时发生过染色体片段交换,B正确;
C、基因分离定律形成的配子中糯性和非糯性的花粉的比例为1:1,故理论上蓝色花粉和红色花粉的比例为1∶1,C正确;
D、依据题干可知,Fl的基因组成为Ww,F2所有植株中非糯性(W_):糯性(ww)=3:1,但他们产生的成熟花粉用碘液染色,W:w的比例不是3∶1,D错误。
故选D。
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A
【解析】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导致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在距地球表面15-20千米处的平流层中,臭氧的含量非常丰富,它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正常,雨水的pH值一般都在6左右,不会低于5.6,目前有些地区的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2-5。
【详解】
改变全球降雨格局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这不属于酸雨的危害,其它选项均由酸雨引起。
故选A。
识记酸雨的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A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掌握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不同科学家的研究贡献,学习科学家相应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态度。
对细胞膜的研究是从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开始的,最后才认识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错误;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应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B正确;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且流动速度受温度影响,C正确;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D正确。
6、B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病毒可以识别并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进入细胞,该过程与人体细胞膜的糖蛋白有关;此后在宿主细胞内装配成新病毒颗粒,然后分泌至细胞外,此过程为胞吐,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毒入侵过程涉及胞吞胞吐过程,该过程不需要载体,但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病毒在感染人体细胞过程中,能识别并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进入细胞”,该识别过程涉及细胞膜的识别,这与细胞膜的糖蛋白有关,B正确;
C、胞吞和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错误;
D、据题干信息及图示可知,该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穿过0层膜,D错误。
故选B。
能结合题干信息和图示过程提炼该病毒侵染机体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B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核酸的相关知识点:
(1)核酸的元素组成是由C、H、O、N、P组成,磷脂分子也是由C、H、O、N、P元素组成;
(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分子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
(3)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个密码子,但是tRNA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详解】
A、ATP和磷脂的元素组成均是C、H、O、N、P,A正确;
B、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分子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B错误;
C、m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连续的三个碱基为一个密码子,一个mRNA中会有多个密码子,但一个tRNA仅有一个反密码子与mRNA中的密码子相匹配,C正确;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D正确。
故选B。
8、D
【解析】
1.群落由许多种群构成,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3.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
A、弃耕农田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
B、任何群落都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草本植物阶段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B正确;
C、树冠层的植物属于该森林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的优势种对群落的影响最大,C正确;
D、气候为低温高湿,顶极群落为北方针叶林,D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9、30~300 无菌 琼脂 高压蒸汽灭菌 上次划线的末端 倒置 甘油管藏 -20℃
【解析】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常用到培养基,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通常需要加入琼脂凝固。培养基需要灭菌后才能用来培养细菌。单菌落分离法包含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常用于分离获得单菌落。微生物的研究通常包含微生物的获得、分离纯化、培养以及保存等。
【详解】
(1)通过统计菌落数来计算细菌的数量,在接种时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才不会出现细菌数太少或生长时叠加的情况。稀释土壤溶液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在火焰旁操作,目的是确保无菌。
(2)固体培养基配制时应加入琼脂,并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
(3)划线分离应从上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由于划线过程中接种环上的菌液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得到单菌落。培养皿倒置培养可以防止水滴掉入冲散单菌落。
(4)甘油具有吸湿、保水的性质,常用来长期保存菌种,通常菌种可以放在-20℃的冰箱中保存。
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是微生物研究中重要的内容,微生物的无菌操作是常见的考点,在学习时应注意操作的细节并理解相应的原理。
10、符合 F1棒眼只出现在雄性,为伴性遗传,基因在性染色体上;长翅和残翅在雌雄中的比例都为2:1,比例相同,与性别无关,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所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XA 雌 实验思路:
让P圆眼长翅雌果蝇与F1棒眼残翅雄果蝇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
圆眼残翅雌果蝇:棒眼长翅雌果蝇:棒眼残翅雌果蝇:圆眼残翅雄果蝇:棒眼长翅雄果蝇:棒眼残翅雄果蝇=1:1:1:1:1:1(或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1:1:1,或后代中不出现圆眼长翅的果蝇) 0
【解析】
根据题意和遗传图谱分析可知:圆眼与圆眼杂交子代出现棒眼,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圆眼相对于棒眼为显性性状,同理残翅相对于长翅为隐性性状。杂交子代中圆眼雌性∶圆眼雄性∶棒眼雌性∶棒眼雄性=6∶2∶0∶4,子代中无棒眼雌性,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故为伴X染色体遗传;杂交子代中长翅雌性∶长翅雄性∶残翅雌性∶残翅雄性=4∶4∶2∶2,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为常染色体遗传。则亲代的基因型为:圆眼长翅的雌BbXAXa、圆眼长翅的雄BbXAY。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棒眼只出现在雄性,为伴性遗传,基因在X染色体上;长翅和残翅在雌雄中的比例都为2∶1,比例相同,与性别无关,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所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代基因型BbXAXa和BbXAY,则F1代中雌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比例应为(1BBXAXA+1BBXAXa+2BbXAXA+2BbXAXa)∶(1bbXAXa+1bbXAXa)=6∶2,而实际比例是4∶2,F1代中雄性圆眼长翅∶圆眼残翅比例应为(1BBXAY+2BbXAY)∶1bbXAY=3∶1,实际比例是1∶1,因此可判定基因型为BXA雌配子失活,导致子代部分雌雄个体不能产生。若要验证基因型为BXA雌配子失活,需要用到亲代圆眼长翅雌果蝇(BbXAXa)与F1棒眼残翅雄果蝇(bbXaY)杂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即可。如果该雌配子失活,则其产生的配子为BXa、bXA、bXa,雄配子为bXa、bY,则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圆眼残翅∶棒眼长翅∶棒眼残翅=1∶1∶1。
(3)由于亲代基因型BbXAXa和BbXAY,且基因型为BXA雌配子失活,则子代中没有基因型为BBXAXA的个体存在,因此F1圆眼长翅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0。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以及伴性遗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能够根据题意和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致死的原因,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利用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知识点推导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和后代的情况,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生产者(水稻和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能量流动 农药 增加水中的氧含量 样方法 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水稻和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鸭能通过捕食减少稻田中杂草、害虫和田螺的数量,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鸭的游动还能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
(3)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田螺的种群密度。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害虫如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一种环节动物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这优势物种更替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鸭的引入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12、X染色体 隐 AaXBXb AaXBY AAXBXb AaXBXb 3∶1 用该只玳瑁猫与多只奶油色雄猫进行杂交,统计后代猫的毛色
【解析】
从表格中看出玳瑁猫含有Bb基因,而只出现在雌性个体中,雄性没有玳瑁猫,说明雄性只有1个B或b基因,因此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从子代中看出雌性和雄性中各种表现型的比例之和为16,说明亲代的个体含有2对杂合基因,并且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因此亲代的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
【详解】
(1)根据分析,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将亲代的基因型杂交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展现:
1XBXB
1XBXb
1XBY
1XbY
1AA
1黑色
1玳瑁色
1黑色
1橙色
2Aa
2黑色
2玳瑁色
2黑色
2橙色
1aa
1蓝色
1蓝乳玳瑁色
1蓝色
1奶油色
说明在aa存在的情况下,颜色发生淡化,所以淡化色是隐性性状;亲本猫的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
(2)F1中玳瑁猫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Xb
(3)F1中黑色猫和蓝色猫中雌性基因型及比例为1AAXBXB、2AaXBXB、1aaXBXB;雄性基因型及比例1AAXBY、2AAXBY、1aaXBY,将两对基因型分别考虑,B基因是XBXB和XBY进行交配,子代全是XBXB和XBY,而雌性和雄性都是1/4AA,1/2Aa,1/4aa,A=0.5,a=0.5,随机交配一代AA=1/4,Aa=1/2,aa=1/4,两对基因随机结合,A_XB_∶aaXB_=3∶1,所以黑色∶蓝色=3∶1,
(4)玳瑁猫的基因型有AAXBXb和AaXBXb,所以可以选择多只aaXbY与其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AAXBXb,则子代全是Aa__子代不会出现淡化色,如果是Aa,则子代会出现aa的基因型,会出现淡化色。
本题需要考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出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判断出亲本基因型,结合分离定律进行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