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全体学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操作规程,初步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初步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品质;激发学生热爱信息技术课程和知识的兴趣,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选取了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学习内容,以“STS”视角进行(科学—技术—社会)视角确定内容框架,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的协调发展为立足点,同时渗透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各章节之间互相衔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进行教学。
四、学生情况分拆: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小学已经接触到电脑,对计算机有了一点了解,但小学阶段基本上没有专业教师授课,加上信息技术课时少(每周一节课),电脑配置低,课本上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大多没有落到实处。据我所知,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不受重视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都是流于形式,或者被其他课程的教师占用,或者是干脆上自习。因此,学生们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全,对计算机的操作、各类软件的使用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学生们对这门课程还是非常感兴趣的,不过,他们的兴趣并不是学习,而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所以,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让学生们多掌握一些有用的知识,防止他们沉迷网络游戏而影响身体和学习,甚至影响今后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及教改措施:
1、 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来选取教学内容,尽可能简化操作过程,使学生能轻松学到电脑知识。
2、 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远程,从小养成爱护公物和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同时防止触电等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多安排一些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操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 在教学中,尽量多安排学生操作并且在操作过程中给予督促和耐心的指导,对学习和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老师或者老师指定学生对其进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圆满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
六、课时安排:
理论课2—3课时,上机操作课8—10课时,测验3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