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常州高级中学分校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B.促使光绪帝效仿法国大革命
C.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D.阐述立宪是世界潮流所向
2.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历史上满朝贵族纷纷改姓,该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北魏 C.唐朝 D.元朝
3.《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这些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需要
C.对高利贷者处以严惩 D.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
4.历史发展的链条并非光滑平直,而是由一个个节点串连。1945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一年,中国
A.赴美参加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B.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各党派于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5.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2年),西汉政府开始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役;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加强北方防御筑朔方城,“费数十百巨万”;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受皇帝赏赐,得“黄金二十余万斤”。汉武帝时期采取的这一系列举措
A.维护了边疆稳定 B.改善了道路交通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强化了中央集权
6.中国近现代某部法律规定:本国采行“君主立宪政体,以议院协赞立法,以政府辅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该法律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明清之际,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当时的许多历史文献中“绅商”一词使用的频率已经很高,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这表明
A.商人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商业经营中 B.传统的社会结构呈现转型的迹象
C.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发生根本的变化 D.新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
8.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这表明孟子
A.系统阐发了儒学思想 B.发展了“仁”的思想
C.认同社会等级,主张寡欲 D.重视社会教化和道德构建
9.在中国历史上,东周、东汉、曹魏、北魏诸朝都于此设置都城的城市是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建康
10.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核武器,全面增强军事实力。从战略核导弹的数量对比看,1969年美苏双方己成平手,到1978年苏联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导弹数都超过了美国,常规武器方面苏联原本就拥有数量优势,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呈现
A.相互平衡 B.相互进攻 C.美攻苏守 D.苏攻美守
11.有学者认为,“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下列二战期间的军事行动,不能直接佐证该观点的是
A.“火炬”行动 B.阿拉曼战役 C.敦刻尔克撤退 D.西西里岛登陆
12.有西方学者认为,“通过国际媒体传人的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引发了整个东欧的民主化运动”,“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国际媒体”主要充当了
A.雅尔塔体制的捍卫者 B.世界动荡的助推器
C.苏东剧变的始作俑者 D.西方和平演变的推手
13.被誉为“近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其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作者当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A.工人捣毁机器,进行罢工斗争
B.贫富悬殊扩大,威胁社会稳定
C.经济危机发生,经济进入“滞涨”状态
D.垄断组织出现,中小企业破产
14.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15.有学者指出,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该学者旨在强调
A.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发展 B.企业致力于新技术研发
C.科学研究以盈利为目的 D.工业革命促进科技进步
16.康有为曾言道:“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梁启超也说:“自近世严禁结社,而士气大衰,国之日孱,病源在此,故务欲破此锢习。”据此可知,他们二人都主张
A.召开国会商讨救国方案 B.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C.引进西学破除理学传统 D.兴建学会宣传救亡图存
17.1981年4月,在一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名义印发的材料上,按照对计划与市场的态度,将经济学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坚持计划经济的;第二类是赞成计划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三类是赞成商品经济但不那么鲜明的;第四类则是主张发展商品经济的。这表明当时
A.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束缚亟待突破
B.照搬西方市场经济成为时人共识
C.国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8.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的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所说的“这个运动”是指:
A.发动南昌起义 B.实施战略转移——长征
C.起义军攻打长沙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9.胡适评价近代一位历史人物时说:“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所评价的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A.起义者洪秀全 B.改革者康有为 C.实业家张謇 D.文学家鲁迅
20.1979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2019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这表明中国进一步
A.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B.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
C.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 D.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21. “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对皇帝进行合法的制约,使皇帝无法行专制之实”。上文描述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明朝的内阁制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清朝的军机处
22.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继昌隆机器丝厂
23.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化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4.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25.《万国公报》编辑范玮曾言:“至每月发行之《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而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后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据此可知
A.舆论宣传促进戊戌变法运动 B.《万国公报》是近代报刊的先驱
C.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 D.公共传媒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
26.如图是1941~1959年美国GDP变化走势。由图示信息可以推知
A.第二次世界大战阻碍美国的经济发展
B.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刺激经济持续增长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释放了美国的产能
D.美苏冷战对峙严重影响美国GDP增速
27.据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海峡”驰援南海。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国民党当局( )
A.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D.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8.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又是前后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下列符合这一条件的是
A.夏、商、周 B.魏、蜀、吴 C.辽、宋、金 D.辽、金、元
29.近代有人向政府上书建言:“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此上书应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文化运动中
30.下面是1919年国人描绘的《蛇吞犬食)图,其右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填满了漫画周围的空间,最左题着“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为发布翻印尤佳,中华民国全国国民爱国团印”,这反映出当时
A.边疆危机开始引发国人关注
B.群众抵制日货运动的兴起
C.晚清海防思想影响社会风潮
D.民众对日本不满情绪加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 材料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称,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并强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日本主权限于四岛及盟国决定的其它小岛。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对朝鲜以三八线进行了划分。战后英苏分别占领南北朝鲜并最终分别扶植了政权。根据二战结束前的商定,日本由多国占领,然而,战争结束后事实上由美国独占,并根据美国的全球利益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于1951年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和《美日安全条约》,美国与日本缔结的军事同盟。
——据《国条约集》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远东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远东政策变化的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万历、崇祯两朝为甚。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痍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
材料二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材料三 1910年12月,肺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饿、日本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挟。迫于形势,清政府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
1911年1月,伍连德在哈尔滨建立了鼠疫研究所。同时,他请求清政府采取建立隔离医院、控制疫区交通、加强铁路检疫、火化鼠疫患者尸体等防治措施。他依据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防疫理念和办法,仅用了四个月时间,便成功扑灭鼠疫疫情。为了介绍此次控制鼠疫的成功经验,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举行了“万国鼠疫研究会”。参加会议的有英美等11国的代表,共33人,伍连德任中方首席代表。会议宗旨为研讨微生物学及传染病学理论。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摘编自百度百科等网络资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伍连德防疫成功的原因及影响。
3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 “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解析】
根据材料“‘近世万国’目睹其祸”“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等信息可知,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教训来强调变法的必要性,其用意在于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项正确;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不是康有为所述主要目的,A项错误;材料内容说明康有为以法国大革命教训来督促光绪帝进行变法,而不是效仿法国大革命,B项错误;材料所述康有为的主要目的是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而不是阐述立宪是世界潮流,D项错误。
2、B
【解析】
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故B符合题意;秦朝、唐朝和元朝属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没有大规模要求少数民族改汉姓的措施,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D
【解析】
材料规定高利贷利率不得过高、债务期限可以放宽,都是为保护借贷、借债的平民,D正确;A、B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材料对高利贷利率过高者,给以罚金处理,C说法不准确。
4、B
【解析】
材料中时间是1945年,在这年留下历史进程中影响最大的历史事件是中国抗战的胜利,中国成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B正确;中国于1944年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A排除;各党派于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是在1946年,C排除;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在1947年,D排除。故选B。
5、C
【解析】
根据材料“汉武帝为加强北方防御筑朔方城,‘费数十百巨万’”“卫青受皇帝赏赐,得‘黄金二十余万斤’”可知西汉为了反击匈奴不但要花费大笔的钱进行修筑工事,进行战争,同时对于功臣的赏赐也花费巨大,说明对匈奴的战争加剧了汉朝的财政负担,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维护边疆稳定,A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匈奴的战争,没有明确在匈奴地加强统治,故D错误。
6、A
【解析】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决定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故A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都是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D错误。
7、B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绅商”、“儒商”等的出现说明一些士绅和读书人也开始参与经商,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呈现转型的迹象,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在商业经营中的运用,A选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D选项错误。故选B。
8、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注重道德的教化,D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系统”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孟子对社会等级的认同,“寡欲”的信息也没有涉及到,排除C项。
9、B
【解析】
洛阳是历史的名都,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故B项正确;长安是现在的西安,不符合题意,排除A;开封是宋朝在此建立都城,排除C;建康是南京,三国时候吴国在此建立政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B。
10、D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滞涨阶段,军事上陷入越战,而苏联在军备发展中屡屡超过美国,反映了冷战中苏攻美守的态势,故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1、C
【解析】
敦刻尔克撤退,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欧洲除英国以外的主要地区落入德国之手,与控制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无关,符合题意,故选C;“火炬”行动即北非登陆计划,该战役使盟军掌握了北非的一些重要战略基地,从而创造了顺利完成北非战局的有利条件,使西方盟国能够通过苏伊士运河从大西洋向印度洋进行海上运输,A不符合题意,排除;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王国欲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占有战略资源丰富的中东的希望破灭,B不符合题意,排除;西西里岛战役是盟军不仅在军事上获取了直接进攻意大利的跳板,而且在政治上强烈震撼了已经动摇的意大利政府,导致墨索里尼垮台和意大利投降,为盟军打开从南部登陆欧洲的大门,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D
【解析】
材料“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体现的是西方学者认为“国际媒体”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是导致其巨变的主要因素,D正确;AB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材料更多的是强调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不能说“国际传媒”是东欧剧变的始作俑者,C排除。故选D。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意在说明发展物质文明的时候要兼顾社会公平,所以B项符合材料;A.C.D没有体现;故选B。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工业革命·影响
14、C
【解析】
“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表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故C正确;ABD均无法体现“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排除。
15、A
【解析】
由材料信息“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可以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对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深刻认识,故A正确;B项只看到表面现象,故错误;科学研究以盈利为目的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工业革命促进科技进步,故D错误。
16、D
【解析】
康有为从正面论证创办学会对启发民众、更新风气的重要性,梁启超痛陈近代严禁结社导致了国家的士气大衰、国家孱弱的教训,可以说明两人都主张通过兴建学会宣传救亡图存,D项正确;“召开国会”与“开风气”、振“士气”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的目标,也与“引进西学破除理学传统”的说法不符,BC两项错误。
17、A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份材料有倾向性地将经济学家划为四类,说明当时决策层尚未正确认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亟待突破,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经济学家对于计划与市场存在不同看法,说明照搬西方市场经济并未成为共识;C选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D
【解析】
试题分析:AC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南昌起义和攻打长沙属于城市中心路线,不会遭到指责;B项错误,长征是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D项正确,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虽然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可。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点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的的理论在当时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反映了当时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对自己的国情的认识还不能 形成一致的意见。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反围剿斗争、长征、遵义会议等需要掌握。
19、C
【解析】
材料“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体现的是实体经济对中国的影响,选项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状元实业家张謇,C选项符合题意;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给当时中国带来巨大的破坏,A选项排除;康有为主张政治上变法图强,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文学家鲁迅批判的是封建礼教,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
20、C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是我国第一部外商投资企业法律随着实践的发展,该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2019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提高了中国的外资管理和开放水平,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市场经济体制,材料也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民主、现代企业制度,排除ABD。
21、C
【解析】
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对皇帝进行合法的制约,使皇帝无法行专制之实”体现的是程序性分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程序性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故C正确;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明朝的内阁制、清朝的军机处体现不出程序性分权,故ABD错误。
22、B
【解析】
根据“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结合所学,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官僚、买办、商人以入股形式筹集,但实行封建性质的官僚管理,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故B正确;A是洋务派的军用企业,由完全由政府主办,与商人无关,排除;CD属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由早期资本家自己管理,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的准确解读,结合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23、B
【解析】
根据“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正确;维新变法并没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打击,而不是对封建政体的打击,排除C;五四运动重点是反帝爱国,不是侧重在国内的反专制,排除D。
24、B
【解析】
据材料“1928年7月……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可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地位提高。而且在对外上南京国民政府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也试图通过外交谈判达到废除旧的不平等的条约,签订平等互惠的“改订新约运动”,这些表明了“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B正确;据所学可知,材料主要是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而不是“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A说法错误;C与材料无关;材料只是强调的国民政府的外交行为,未涉及其他国家,D以偏概全。
25、D
【解析】
根据“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可得出材料强调《万国公报》等报纸传媒有启迪民智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戊戌变法运动,排除A项;“先驱”表述不正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是清政府的行为,排除C项。
26、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曲线可以看出,二战后期到战后初期,美国GDP增速和人均GDP增速均急剧下降,在1946年前后触底回升,并有较快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各国恢复发展经济。马歇尔计划使美国掌控西欧经济的同时,也为美国产品打开了西欧市场的大门,故选C项,排除B项。二战期间美国是最大受益者,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从数据看,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前,美国GDP急剧下降,此后有较大发展,虽然有曲折,但以发展为主,故排除D项。故选C。
27、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当南越侵入我西山群岛时,蒋介石给我方提供了便利,由此可见,在大敌当前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认同一个中国,一致对外;“三通”是海峡两岸间通邮、通航、通商,直接“三通”,不需要其他手续,说明了马英九国民党当局也认同一个中国,故A项正确;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国民党和共产党代表的阶级本质不同,其利益也不会一致,排除C;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
28、A
【解析】
夏朝时期已经存在商和周的部族集团,后来商周又依次代替,故答案为A项;魏、蜀、吴是并存的三个政权,排除B项;辽被金代替,但都曾与宋并存,排除C项;辽、金、元不是并存的王朝,只是逐次更替的王朝,排除D项。
2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依据材料中的“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可知此上书主张统治者与民同时断发易服;故这应该是在清朝统治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故选B
考点 :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点评 :材料中体现了移风易俗的生活改良,由此可知是维新变法 。民国初年则是国家强制了
30、D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1919年”、“则是二十一条的诸条内容”、“请同胞以血泪读之广”等信息再结合图片中“邪恶的毒蛇(日本)正在吞噬中华民国的领土”可知,1915年日本强迫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吞并中国野心增强,而且在巴黎和会上要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使中国感受到严重的民族危机。1919年的这幅《蛇吞犬食》体现了当时中国民众对日本不满的情绪,故选D项。边疆危机开始引发国人关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民众对日本的不满情绪,没有体现群众抵制日货的运动,故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供的时间属于民国时期,不是晚清,排除C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变化:对日本,打败并惩治日本到扶植并与日本结盟;对中国,支持中国抗日并收回被占领土到扶蒋反共,敌视新中国;对朝鲜,实现朝鲜自由独立到扶植亲美政权、分裂朝鲜。
(2)影响:使日本未能得到应有惩治,加速了日本的崛起;使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恶化中国对外交往环境,威胁中国安全,阻碍中国统一;使冷战扩展到远东地区,恶化了远东国际局势等。
【解析】
(1)变化:由材料“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美国与日本缔结的军事同盟”可知,对日本,美国由最初的打败并惩治日本逐步转变为扶植并与日本结盟;由材料“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中国,美国由最初的支持中国抗日并收回被占领土逐步转变为扶蒋反共,敌视新中国;由材料“使朝鲜自由独立……战后英苏分别占领南北朝鲜并最终分别扶植了政权”可知,对朝鲜,美国由最初的帮助朝鲜实现自由独立逐步转变为扶植亲美政权、分裂朝鲜。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局部和整体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局部看,美国对日本的扶持使日本未能得到应有惩治,加速了日本的崛起;对朝鲜,则是使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对中国,美国远东政策的转变恶化中国对外交往环境,威胁中国安全,阻碍中国统一;从整体看,美国远东政策的转变使冷战扩展到远东地区,恶化了远东国际局势。
32、(1)特点:政府主导和民间救济相结合;以法令形式进行直接救济;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注意防控和隔离措施。作用:有利于缓解疫情,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3)原因: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政府的支持;观念的更新,采取科学的方法;爱国心的驱使。
影响:扑灭东北鼠疫,挽救人民生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医学水平;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为后世微生物学及传染病学理论提供借鉴。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得出以法令形式进行直接救济及注重灾后赈济救助;根据材料“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得出注意防控和隔离措施;根据材料“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得出民间救济与政府救济相结合;作用结合防疫措施从缓解疫情、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促进经济恢复发展进行回答即可。
(2)特点根据材料二“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从政府重视程度、构建防疫体系、工作制度化及措施科学性进行概括阐述;背景结合材料二“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结合材料时代环境及所学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人文主义的影响进行回答即可。
(3)根据材料三“清政府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建立了鼠疫研究所……请求清政府采取建立隔离……依据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防疫理念和办法”从个人专业教育、政府的支持、防疫观念、科学方法及爱国情怀进行分析阐述;影响结合材料三“成功扑灭鼠疫疫情……研讨微生物学及传染病学理论……第一次由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从解决鼠疫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医学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及后世借鉴进行分析阐述。
33、 (1)实践:推行职业教育,创办职业学校。特点: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就业相衔接。
(2)认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 主张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问的两个小问均比较简单,关于第一小问的“具体实践”,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等,归纳、概括即可得出,即推行职业教育,创办职业学校。关于第二小问的“特点”,根据关键信息“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等,即可分析、认知得出。即A.教学与实践(实习)相结合;B.专业与就业相衔接。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有一定难度。审题和作答时候,注意揣摩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以及立意,纵观材料二,题干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肯定黄炎培的系列教育思想,即体现积极作用。围绕此方向,结合材料信息,展开认识,言之有理即可。重点把握以下维度:A.教育应本着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B.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C.教育要达到“学以致用”(实用主义)。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教育家·黄炎培·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