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届山东平阴一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5世纪的意大利,很多城市的宗教活动都有政府介入或主持,政府还承担了原本由教会负责的引导和整肃公共道德的职责,帕奇家族、美第奇家族等望族还修建了自己的私属教堂。这些现象反映出
A.意大利是欧洲的宗教中心 B.宗教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C.文艺复兴瓦解了教会势力 D.意大利地区宗教改革的兴起
2.如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中央集权的弱化
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
3. “我不要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为此,“我”能做的是
A.解放农奴,不给土地 B.解放农奴,分给份地
C.强化农奴制巩固统治 D.效法西欧,发展工业
4.抗战时期,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共党)唯一阴谋,在激怒我向匪进攻;如我进攻时迁延不决,则匪势更张,国际舆论对我更劣;如果速战速胜……而我国内战既起,复不能根本解决,则国家威信仍有损失。无论胜与不胜,而一经用兵追剿,则彼之目的达矣!”据此可推知,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名存实亡
B.国民政府对国共冲突被迫以政治解决为主
C.国民政府失去美国等国际支援
D.国共两党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5.唐诗倾向于感性抒发,宋词则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 造成宋词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
C.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 D.理学强调修养的影响
6.洪武三年,明太祖命士人戴四方平定巾;洪熙年间,明仁宗令士人着青衣;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花样多变,但屡遭政府禁止。这反映出明代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士大夫阶层的逐步衰落 D.服饰生产受到官府垄断
7.某同学在课外活动中收集了下列一组近代报刊,其中创刊于上海、引领时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体系,认为应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依据研究出的“标准操作方法”制定生产规程及劳动定额;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实行差別工资制;实行职能式管理等。这一理论体系的推行
A.不利于缓解劳资双方矛盾 B.使工人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C.提高了社会生产的计划性 D.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9.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指出人要想灵魂得救必须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其主张否定了
A.宗教神学的价值
B.世俗君主的作用
C.罗马教皇的权威
D.宗教仪式的意义
10.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B.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11.《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 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一规定旨在( )
A.保护私有财产 B.保障平民利益
C.促进社会公平 D.维护法律尊严
12.英国革命前,国王与议会的矛盾不断激化,主要反映在
①政治:君权神授——反对专制 ②经济:专卖重税——自由经济
③宗教:推行国教——倡导清教 ④文化:文化专制——文化自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 “中国”是一种情怀,一种记忆,她是我们共同的名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西周早期青铜嚣“何尊”,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成王在新建成的东都成周(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义民”(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由此统治民众)一句,是“中国”一词作为词组出现的最早的见证。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早期“中国”一词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地域范围。
材料二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苟天常乱于上,地理易于下,人道悖于中国,不为中国矣。
——北宋·石介《中国论》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对“中国”一词内涵的解读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第一条: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第三条: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事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第五条: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第六条: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3)材料三出自哪一历史文献?这些条款反映出怎样的时代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文献对中国的意义何在?
材料四 很多人会问,现在为什么又要讨论“何为中国”?……当国家不断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和族群差异,就越来越厉害。不平衡的情况下,内部认同也出现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新的认同基础,变化了的国家很难建立稳定秩序。
——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4)依据材料四,当代中国为何要加强国家认同?综上,你认为应该怎样加强国家认同?
14.(20分) “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材料提到意大利的部分宗教活动不再受到教会的控制,而是由政府和私人主导,这体现出教会神权的影响在减弱,宗教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明显。B正确;意大利是欧洲的宗教中心与材料无关,A错误;文艺复兴宣传了人文主义,但没有瓦解教会势力,C错误;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时间不符,D错误。故选B。
2、D
【解析】
由材料“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可知反映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特点,故D项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与图中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从图中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看不出机构精简,故B项不符合题意;行政效率的提高只是官制改革的作用之一,并非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不能说明历史趋势的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
3、B
【解析】
材料中“我”认为将土地和农民割裂就会造成俄国的暴动,所以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我”能做的应该是解放农奴,分给份地,故选B项;AC项与题意主旨相悖,排除;材料内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是发展工业,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
4、B
【解析】
根据“无论胜与不胜,而一经用兵追剿,则彼之目的达矣!”可知,国民政府不主张以军事手段解决国共冲突,而以政治手段解决为主,故选B;抗战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排除A;材料信息与国际支援无关,排除C;抗战胜利期间,中日矛盾一直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
5、D
【解析】
由材料“宋词则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这是因为理学以囊括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注重思辨性,故D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只能解释宋词的通俗性以迎合市民的文化需要,重文轻武国策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A
【解析】
明代中后期,在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士人的服饰冠冕日趋个性多元化,冲击了原有“四方平定巾”“青衣”的规矩和观念,故选A项;题干中只提及“士人”,无法体现“普遍”提高,排除B项;明代,士大夫阶层仍借助科举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材料只说明官府对士人着装的要求,与服饰生产无关,排除D项。
7、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①是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②是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创刊于天津的,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创办的,④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创办于上海的,据以上分析,创办于上海、引领时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是①④,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故选C。
8、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工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标准化,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垄断资本主发展而产生的,D正确;材料未涉及劳资纠纷,A排除;材料与改善工人生活无关,B排除;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性说法错误,C排除。故选D。
9、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C项正确。欧洲宗教改革并未否定神学的精神价值和《圣经》的地位,A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的权力,加强了世俗君主的权力,B项错误。罗马天主教会强调宗教仪式的意义,而马丁·路德则主张建立廉价教会,D项错误。
熟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10、A
【解析】
清政府之所以不派遣中国人担任驻美使节,原因是礼仪问题,故委任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依然有华夷观念,A正确;特使是临时设置,不属于制度性规定,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应当是设置总理衙门,排除B;甲午战争后朝贡体系彻底瓦解,排除C;清政府委任蒲安臣为特使,实际上是在履行条约内容,排除D。
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保护债权人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故选A。B项说法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维护贵族利益的,但是由于有了成文法就可以按律量刑,在客观上也维护了平民的利益;C项正确,但是说法太笼统;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原则
12、A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国王主张君权神授,议会反对君主专制;国王主张征收重税,议会主张自由经济;英国国王推行国教,议会倡导清教;①②③正确,故选A;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D。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内涵:天下的中央地区。
范围: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2)变化:融入了民族和文化的内涵。
背景:晚唐以来,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立;北宋理学兴起。
(3)文献:《尼布楚条约》。
时代特点:西方殖民扩张下,近代主权意识出现。
意义: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促进了边境的和平稳定;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4)原因:当代中国综合实力提升,内部发展差异需要建立新的认同基础。
加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发展差异,共享发展成果等等。
【解析】
(1)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中“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得出:天下的中央地区。第二小问“范围”,根据材料中“陕西”“洛邑”得出: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中“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礼乐所自作也”得出:融入了民族和文化的内涵。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中“北宋”并结合所学得出:晚唐以来,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立;北宋理学兴起。
(3)第一小问“文献”,根据材料中“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并结合所学得出:《尼布楚条约》。第二小问“时代特点”,根据所学可知,《尼布楚条约》签署于1689年,当时英国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划定边界的条约,意在明确主权,据此回答时代特点即可。第三小问“意义”,根据所学可知,清政府与沙俄1689年在尼布楚签订的这个条约,清政府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将大片的领土割让给了俄国,确定了中国与沙俄的边界,从此之后清政府与沙俄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共处,据此作答即可。
(4)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现在”“国家不断发展的时候”“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和族群差异,就越来越厉害”“不平衡的情况下,内部认同也出现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新的认同基础,变化了的国家很难建立稳定秩序”并结合所学得出:当代中国综合实力提升,内部发展差异需要建立新的认同基础。第二小问“加强”,本问为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从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缩小差异、共享发展成果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14、(1)思想主张: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主要差异:内容主旨不同:前者包含尊君(呼唤君主集权)思想;后者包含限君(解构君主专制)意识。
产生背景不同:前者是小农社会;后者是是手工商业时代。
(2)主要措施:扩大宰相权力(提高宰相地位);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
(3)评析:新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但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但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约束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解析】
(1)第一小问,儒家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可从产生的背景和内容主旨两个方面比较新旧民本主义的差异。
(2)依据“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等内容可知新民本思想主要通过扩大宰相权力,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等措施约束君主权力。
(3)依据“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并结合材料二内容可知,对新民本思想应该一分为二的进行评析,既要看到其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又要看到它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约束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