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y****6 文档编号:11979356 上传时间:2025-08-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8.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5年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年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第一中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摘编自清末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有关材料,表中是江南制造总局支出(1867~1894年)(部分),此表反映出江南制造总局 支出项目 金额(两) 占总计百分比 薪工膏火口粮、购地造房 2048433 12.78 华洋工匠工食 4209619 26.26 购买机器 1055143 6.58 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 7934732 49.50 购买军火 720745 4.50 译书及办舆图经费 61117 0.38 A.生产产品主要投向市场 B.在经营管理上以洋为师 C.财政监管不力入不敷出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在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指示信中,要求各地各级政府发布命令。规定“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这田由分得田的人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买卖”。这一指示 A.为大革命赢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 B.沿袭了太平天国的土地分配制度 C.保护了农民自由支配土地的权利 D.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迅速确立 3.爱德华·吉本(1737--1794)认为 ,(基督教)神学家可以随心把宗教描绘为降自于天,披着原有的纯洁;史学家则必须发现宗教在久居地上之时,已在一个软弱和堕落的人类中受到了不可避免的错误和腐化相混杂的污染。由此可知,吉本 A.强调历史时空观念 B.具有历史的批判精神 C.力图还原历史真相 D.具有唯物辩证法思想 4.有人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的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最终完成 5.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徽宗时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 A.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B.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6.14—16世纪,欧洲大陆国家出现了“三R”现象:一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是宗教改革(ReligionReform),一是罗马法复兴(RecoveryofRomanLaw)。三者都 A.反对封建神学 B.强调自由、平等、法治 C.倡导人文主义 D.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7.如表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比较(2012) 据此,对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认识正确的是 A.打破了经济集团相互隔绝的状态 B.将成为世界最大区域性合作组织 C.促进世界经济力量向多元化发展 D.整体经济实力优于其他经济集团 8. “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上述马克思对鸦片战争的评论旨在说明 A.落后造成挨打,悲剧结局 B.英国是为了维护商业特权 C.中国代表正义,无懈可击 D.鸦片战争充满矛盾与悖论 9.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A.社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10.古希腊时期,雅典公民安特米恩从第四等级上升至第二等级,他在雅典市中心树立起一匹马的雕像和一块石碑作为纪念,石碑上写着“安特米恩谨以此献给诸神,他已经从‘劳工级’上升至‘骑士级’”。安特米恩的“升级”得益于 A.“解负令” B.财产等级制 C.陶片放逐法 D.十将军制度 11.《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12.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而辽朝史官在修撰的《实录》《国史》中,则认为契丹族出于黄帝之后。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也”。这说明 A.儒家华夷之辨的观念已被彻底打破 B.契丹族为黄帝后代的可能性更大 C.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D.契丹族的族源无法得到准确判定 13.仔细观察下图,从中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完全形成 D.亚欧非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14.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研究表明。17、18世纪,欧洲和日本有48000吨白银流入中国,中国自产和从东南亚、中亚输入的白银约10000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白银约占同期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一半。这一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居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C.经济发展引领了世界湖流 D.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15.1934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现在唯一救国之方,是坚确决心,把我自己无条件的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张学良实践自己誓言的行动是 A.宣布东北易帜 B.参加重庆谈判 C.与杨虎城共同发动“西安事变” D.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16.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A.加速了沿海自然经济的解体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了中国近代外交事业发展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17.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该政策需要与哪一制度配套执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18.马克恩指出:“仅就以上的条约(《天津条约》)内容而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似乎并未谋得外交上的特权,不过是迫使清廷放下了天朝大国的架子,承认了列强与清国的平等地位而已。其实大谬不然。”在这里,马克思意在强调《天津条约》 A.确立了列强与中国的国家平等地位 B.适应了列强大规模商品输出的需求 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实质上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19.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所作的民族主义演讲中,特别褒扬《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指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全”。这反映了孙中山 A.关注治国理念的本土化 B.阶级立场发生根本转变 C.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主张复兴传统道德文化 20.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认为 A.新文化运动方向已转移 B.科学对民主有奠基作用 C.科学革命成为当务之急 D.民主须与科学相互结合 21.20世纪初,清政府对原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如1903年规定江南制造总局在生产枪炮的同时,可以“制造矿务、农务及一切应用机器”。由此可知,当时改制 A.旨在解决企业资金困难 B.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 C.意在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D.加重了企业的生产负担 22.推动英国从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关税保护政策向自由贸易政策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新航路开辟 B.光荣革命 C.工业革命 D.经济危机 23.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历史上满朝贵族纷纷改姓,该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北魏 C.唐朝 D.元朝 24.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系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在不断创新与完善”。以下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商方国联盟 ②秦郡县制 ③汉刺史制 ④唐三省六部制 ⑤元行省制 A.②④ B.②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25.1979年7月中国颁布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又出台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等相关法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入世承诺在五年内清理和修改了2000多种法律法规。上述举措 A.保障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性发展 B.主要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说明中国已经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26.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 ) 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D.国民革命运动得到民众支持 27.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在石渠阁皇家图书馆召集萧望之、刘向等诸儒讲《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这主要体现了 A.儒学对君权的制约 B.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C.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学术氛围宽松自由 28.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尚未形成 B.英国的利诱政策非常有效 C.英方记载有违基本的事实 D.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 2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宗法制及宗法观念 (  ) 记述 出处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始于西周并在古代中国长期传承 B.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 C.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D.成为传统史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 30.2009年元旦,是中美两国建交30周年。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刚七天”,中美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以下事件按发展排序正确的是 ①官方接触 ②民间交往 ③事实建交 ④正式建交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向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指挥下,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1988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 32. 材料 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学者将中国国力的衰败归罪于普遍较低的识字率及结构复杂的汉字,汉字简化运动开始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快经济建设,文化普及成为当务之急。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1964年颁布《简化字总表》对将近2000个常用汉字进行简化,平均笔划从11.2笔下降为9.4笔。根据中央“尽量用一个宇替代多个字”的指示,简化方案大量合并汉字:“发”同时作为“發(发fa射)”“髪(头发fa)”的简体字。随着单字表意准确度的下降,只能搭配进词组中使用,形成“字简词繁”的负面效果。而且民间自主简化、类推简化的风潮四起,大量混乱的字形带来了沟通的不便。随着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70年代之后继续颁布的简化方案逐渐被废止。1985年后汉字简化的热潮时告一段落。 ——摘编自陈炽洪《试论汉字简化的失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简化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汉字简化改革的影响。 33. 材料 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在《国富论》中提出经济利己的命题,认为人的动机都是自私而贪婪的,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而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仍具有利润的刺激。在利己心的驱动下,经济人能把自己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恰当配置到最能获利的地方,这是因为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934年,他来到华盛顿,当时罗斯福的“新政”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他主张国家用“看得见的手”,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从那时起,特别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凯恩斯主义奉为国策。 ——摘编自罗静兰《西方文化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恩斯主义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解析】 “洋工匠”“购买机器”“订购物料及预付各洋行定银”“译书”等支出项目,表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商依赖严重,D正确;军事工业的产品不会“投向市场”,排除A;江南制造局是封建政府官办的军事工业,管理上没有“以洋为师”,排除B;材料只有“支出项目”,未涉及“入不敷出”,排除C。 2、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对农民土地所有权和产品支配权的肯定,保护了革命根据地农民的利益。C正确;这一指示是在土地革命期间发出的,时间不符,A排除;中共的土地革命不同于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分配方式,B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结束,中国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排除。故选C。 3、B 【解析】 材料表明吉本在承认基督教的同时,也在批判基督教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具有历史的批判精神。B正确;历史时空观念指的是对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分析,材料未体现,A排除;基督教的教义本身就不是真实历史,‘真相’的说法错误,C排除;吉本具备的唯心主义,并不是唯物主义,D排除。故选B。 4、D 【解析】 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使德国“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D正确;A是巨变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5、A 【解析】 由材料“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等信息可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故选A;材料并未体现市在时间上的突破,排除B;材料中政府的做法是必要的城市管理措施,而不是巧立名目收取杂税,排除C;宋代依然固守重衣抑商政策,商业的发展依然受到封建政府的限制,排除D。 6、C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宗教改革和罗马法复兴其实质是宣言人文主义精神,因此三者都倡导人文主义,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 7、C 【解析】 由材料中经济组织来看,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力量向多元化发展,故C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不同经济集团直接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狭义丝绸之路经过的成员国的GDP并不占优势,故无法说明狭义丝绸之路将成为世界最大区域性合作组织,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D 【解析】 材料“陈腐世界代表的是道义原则,最现代的社会却是为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认为鸦片战争爆发后,落后的中国虽然代表正义,但是却败给了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战争的英国,体现的是鸦片战争充满矛盾和悖论,D选项符合题意;落后就要挨打属于鸦片战争的经验,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英国维护商业特权只是发动战争的目的,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悲剧,B选项排除;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C选项排除。 9、A 【解析】 据材料见其“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可见,1902年—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オ,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B以偏概全;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オ,当时科举制内容是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与军队近代化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1905年9月才废除科举制,而与材料“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不符,D错误。 10、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梭伦改革通过财产等级制,使一部分人上升到上一个阶层,故B项符题意。 11、C 【解析】 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12、C 【解析】 材料内容强调某些少数民族也是炎黄子孙的观点,说明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故C选项正确;A项中“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契丹族源的定论或倾向,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契丹族的族源无法得到准确判定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3、A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亚洲、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联系越来越密切,这说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A项正确;B项从图中体现不出,故错误;C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错误;亚欧非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有了,故D项错误。 14、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居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表明中国居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A正确;明朝对外贸易不是只外销农产品,还有大量的手工业品,B排除;此时欧洲处于工业革命的前夜,中国还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居于主导地位,C排除;在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中国的常用流通货币,但题干没有体现国内的“流通货币”,D排除。故选A。 15、C 【解析】 东北易帜是1928年,A错误;张学良没有参加重庆谈判,B 错误;1936年面对蒋介石不抗日局面,张学良和杨虎城共同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正确;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是蒋介石,D错误。 16、D 【解析】 依据材料“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增多,而邮政的创办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D正确;该做法对自然经济解体没有影响,A排除;大清邮局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体制,B排除;收发中外信件不能推动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发展,C排除。故选D。 17、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枢密”与“三帅”之间在兵权上的互相牵制,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读书人通过“科举制”得到重用,故C正确;分封制与材料中的发兵与调兵的现象无关,A错误;郡县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B与材料无关;内阁制开始于明朝,D与材料无关。 18、D 【解析】 依据材料中“大谬不然”等信息可知,马克思认为《天津条约》并非只是列强要求获得平等地位,也并非没有谋得外交特权,其实质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大谬不然”的表述,排除;B选项是损害中国利益的具体体现,包含于D选项中,排除;《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选项错误。故选D。 19、D 【解析】 根据题干,孙中山赋予其民族主义以传统政治道德内涵,反映其主张复兴传统道德文化以丰富近代民族主义,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民族主义观念,并非治国理念,排除A项;孙中山阶级立场并未改变,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对孙中山民族主义内涵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 20、D 【解析】 材料“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表明任鸿隽主张民主制度发展必须与科学思想进步相结合,故D正确;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为民主与科学,材料政治强调的是民主与科学的关系,没有偏离方向,故A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与民主的关系,没有突出科学是民主的基础作用,故B不正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要解放人们的思想,宣传民主与科学,故C不正确。 21、B 【解析】 由材料中洋务企业改制的内容可知,此改制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国内办厂所需的机器设备问题,从而有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与解决企业资金困难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意在发展国内企业,客观上会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但不是目的,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加重企业负担,排除D项。 22、C 【解析】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盛行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拓展海外贸易,以追求金银财富,它对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工业革命时期兴起,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的需要,主张经济活动应由市场主导,政府不应干预,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故C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和光荣革命在工业革命之前,主导的经济思想是重商主义,故AB不符合题意;受经济危机的打击,资本主义国家审视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不足,调整了经济政策,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B 【解析】 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如改汉姓,故B符合题意;秦朝、唐朝和元朝属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没有大规模要求少数民族改汉姓的措施,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D 【解析】 夏朝建立我国第一国家政权,但这个政权还有许多氏族社会的特点。商朝采取方国联盟形式的内服外服制度是对夏代制度的创新,同时是地方行政制度,故①符合题意;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朝推广郡县制,郡县的主要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故②符合题意;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东汉末年,刺史发展成州牧,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故③错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制度,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故④不符合题意;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元代创设行省制度,故⑤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⑤组合,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25、A 【解析】 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979开始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内,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加强与外国的联系,并且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承诺清理和修改多种法律法规,主要是为了保障中国对外开放的持续性发展,故选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1992年提出的,与材料商70、80年代的法律不符,B错误;材料无法证明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涉外经济,即国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故D与题意不符,排除。 26、D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吴佩孚”、“南军”等词可知该事件是国民大革命运动,“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说明老百姓对革命军的支持,故D正确;A是国民大革命后建立的,排除;BC材料未提及,排除。 27、B 【解析】 依据材料中“亲称制临决”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思想文化专制的强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中的“制约”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选项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B。 28、A 【解析】 据材料“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可知,鸦片战争期间民众的表现可知当时中国民众的观念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许多人还看不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英国军队的侵略性,A符合题意;民众主动为英军服务,并非英军利诱,故B错误;据材料“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可知,材料有一定的可信性,C说法错误;材料中只反映的是中国“民众”和“英军”的关系,没有涉及“民众对清朝封建统治严重不满”,D错误。 29、B 【解析】 根据“奠系世,辩昭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处”“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可知编修家谱体现了宗法制,宗法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宗法观念始于西周并在古代中国长期传承,也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C;材料无法体现传统史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是宗法制及宗法观念,D错误。 30、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交往”指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官方接触”指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事实建交”指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正式建交”指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②①③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培养了核科学研究人才;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贡献。 (2)两极对峙,世界局势紧张;中苏关系恶化;以原子能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中国国防科技水平落后;新中国制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解析】 (1)据材料“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概括得出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据材料“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可得出 培养了核科学研究人才;据材料“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1967年氢弹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等信息得出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而中国也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威胁,加之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得中国必须加强核武器的研究以巩固国防,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故可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加以概括。 32、(1)简化书写难度;提升文化普及程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2)一定程度上简化书写笔划,有利于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有利于文化的推广和普及;破坏原有汉字文化;带来大量使用混乱与不便。 【解析】 (1)依据材料中“部分学者将中国国力的衰败归罪于普遍较低的识字率及结构复杂的汉字”、“为加快经济建设,文化普及成为当务之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简化书写难度、提升文化普及程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概括汉字简化改革的目的。 (2)依据材料中“随着单字表意准确度的下降,只能搭配进词组中使用,形成‘字简词繁’的负面效果。而且民间自主简化、类推简化的风潮四起,大量混乱的字形带来了沟通的不便。”信息及上述作答结合所学从一定程度上简化书写笔划,有利于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有利于文化的推广和普及、破坏原有汉字文化、带来大量使用混乱与不便等方面简析新中国汉字简化改革的影响。 33、(1)不同:亚当斯密主张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强调市场的自发性,反对政府干预。凯恩斯的核心思想是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作用:开创了人类经济史上处理金融危机的方式,缓解了资本主义大危机带来的灾难;二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盛行,并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高增长;对英美的货币政策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影响。 【解析】 (1)据材料“自由市场的竞争将能利用这样的人性来降低价格”“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当·斯密强调市场调节资源的作用,主张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反对政府干预;据材料“他主张国家用‘看得见的手’”“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等信息可知,凯恩斯的核心思想是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应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国家干预的措施缓解了资本主义大危机带来的灾难,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方式;二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国家干预的措施,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黄金时期等从应对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变化方面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