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

上传人:zh****1 文档编号:11979361 上传时间:2025-08-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8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这体现出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 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2. “西周通过□□,从外在社会规范到人的主观情志实现全面控摄,以确保宗法等级秩序。”空格处应为 A.封建亲戚 B.制礼作乐 C.内外服制 D.以藩屏周 3.阅读表格,图表内容反映出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有关国家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时间表 宣布废除奴隶贸易 法律生效日期 宣布废除奴隶制 英国 1807 1808.1.1 1833 法国 1792;1818 1818 1848 美国 1808 1865 葡萄牙 1836 1858;1869 1878 西班牙 1820 1878 ——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 A.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D.民族解放运动的大发展 4.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 C.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 5.西周时期,国君即位要朝于庙,卿大夫就任新的官职也要“告庙”,诸侯觐见天子等重要活动都必须在祖庙举行重大典礼。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安抚子弟功臣,扩大统治范围 B.防范诸侯兼并,加强中央集权 C.严格等级秩序,维护世官制度 D.巩固宗族关系,增强统治力量 6.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机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到80年代初,各类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达到22个。这些组织和基金的设立 A.消除了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 C.启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团结合作 D.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7.下表是1942年9月延安“九- -运动大会”概况。据此可知,陕甘宁边区 A.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B.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C.重视军事体能训练 D.形成群众体育体制 8.唐代吏部对于下级官员的选官量才注重“四事”,分别是身材丰伟、言词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良。如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又称“三实”。这反映了 A.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优秀的官员 B.形象与文化是选官优先标准 C.官员勤勉任劳的品质最被看重 D.儒家立德观念具有至高地位 9.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反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共和制 B.联邦制 C.总统制 D.三权分立制 10.下表是关于印度铁路的简况.这主要反映出 A.铁路线的差异源于需求的多样化 B.殖民统治成就印度工业化 C.英国的殖民需求影响印度的发展 D.英印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 11.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 C.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 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 12.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以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民政府这些措施 A.导致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 B.扭转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为持久抗战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D.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工业革命开始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采取圈地运动来发展资本主义农业,而是采取了向西部开拓疆土、实行移民垦殖的“美国道路”。1862年林肯政府的“宅地法”大约使六十万户农户无偿得到了八千万英亩的土地,农庄总数由1860年的二百万个増加到1900年的五百七十三万七千个。为了改变落后面目,美国通过政府资助、农业教育和农业展览等方式,掀起改草农具的热潮。南北战争后,又开展科学种田、改良土壤、引进良种、使用化肥、防治病虫害,并发明了蒸汽动力拖拉机在内的各种农业机械。开初,一个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仅够糊口,1860年提高到能满足4.5人的需要,到1900年就能满足7.67人的需要,人均粮食产量约二千斤左右。 ——据戴志先《十九世纪的美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著地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农户与市场间缺乏有效的联結机制,经常出现农产品“买难卖难“,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率先与产业链上游的农户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济联合体中。1993年,山东潍坊市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1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超过28万,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比重约60%,带动农户数量占全部农户数量的40%以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地域已从沿海扩展到了中西部地区,由养殖业扩展到了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等。 ——据戚振宇《中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优化研究一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美国农业取得大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指出“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14.(20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7月,英美伦敦会议,决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1943年上半年,苏德战形势非常严峻,苏联强烈要求英美在欧洲发动登陆作战。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盟军实施代号“霸王行动”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解析】 材料信息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手工业生产规模和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较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江南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故A错误;小农经济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国策,故D错误。 2、B 【解析】 西周通过“礼乐”制度,维护了宗法等级秩序,B正确;A体现的是分封制,A与材料无关;C是商朝的制度,C与材料无关;D反映的是分封制的作用,与材料无关,D错误。 3、C 【解析】 从“有关国家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时间表”中可以看出,19世纪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的要求,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15世纪,故A项排除;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于17、18世纪,故B项排除;民族解放运动是20世纪60至90年代,故D项排除。 4、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对世家大族特权的限制,主要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服务,C正确;隋唐时期的选官方式科举制,AB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婚姻仍然重视家世,排除。故选C。 5、D 【解析】 材料中的国君即位、卿大夫和诸侯任职或者参加活动的时候需要去祖庙举行重大典礼,突出的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即利用宗族血缘关系来巩固统治,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血缘关系,与扩大统治范围无关,A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排除;C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材料强调的是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来加强统治,C排除。故选D。 6、D 【解析】 由材料“不结盟国家决定建立原料生产出口机会理事会和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特别基金”可知,不结盟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争取国际话语权,故成立了一些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和基金,而这显然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故选D。各国的国家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故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不可能被消除,排除A;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排除B;欧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走向一体化,故C项中“启动”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 7、C 【解析】 陕甘宁边区举行运动大会,是要增强边区人民与军队的身体素质,由此反映出边区政府重视军事体能训练,故C正确;仅通过一次运动大会不能证明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形成群众体育体制,排除AD项;材料与移风易俗无关,排除B项。 8、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身材丰伟”是形象方面的要求,“言词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良”是文化方面的要求,以“四事”为选官优选标准,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科举制的选官,A项错误;官员勤勉的品质是排稍后的标准,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儒家立德观念的地位,D项错误。 9、B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依据题干材料“美国的宪政制度”“美国……有两重……政府”“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可知,B项符合题意。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 10、C 【解析】 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大量兴修铁路,而且连接港口和原料产地的都是运价较低的宽轨铁路,从而方便了英国从印度掠夺原料,说明英国的殖民需求影响了印度的发展,故选C;印度铁路线的差异和英国的殖民需求有关,排除A;殖民统治成就印度工业化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表格内容没有体现英国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比较其差距,排除D。故选C。 11、B 【解析】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从而这一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大行其道,广为流传。故答案为B项。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未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介绍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排除C项;当时中国没有建立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与巩固民主制度无关,排除D项。 12、C 【解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材料中国民政府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发展的措施为持久抗战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故C正确;材料反映国民政府促进西南西北地区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发展的措施,无法体现官僚资本主义,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国民政府的举措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错误。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推动“西进运动”,实行适应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宅地法》和南北战争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布局;结合两次工业革命,提高农业生产力;政府从资金、政策、教育、科技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2)趋势: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 成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显现;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地方政府、民间实体的创新探索;中央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 (3)从战略高度看待农业现代化;重在创新;实事求是,发展本国特色 【解析】 (1)据材料“采取了向西部开拓疆土、实行移民垦殖的‘美国道路’。”可知,推动“西进运动”,实行适应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战略;据材料“1862年林肯政府的《宅地法》大约使六十万户农户无偿得到了八千万英亩的土地。……南北战争后,义开展科学种田、改良土壤、引进良种、使用化肥、防治病虫害,并发明了蒸汽动力拖拉机在内的各种农业机械。”可知,《宅地法》和南北战争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布局;据所学可知,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农业生产力提高;据材料“为了改变落后面目,美国通过政府资助、农业教育和农业展览等方式,掀起改草农具的热潮。”可知,政府从资金、政策、教育、科技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2)趋势:据材料“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贸易企业、加工企业率先与产业链上游的农户联合起来,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市场销售整合在同一个经济联合体中”可知,其趋势是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 成因:据所学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地方政府、民间实体的创新探索、中央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等方面回答。 (3)据所学可从战略高度看待农业现代化、重在创新、实事求是、发展本国特色等方面回答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14、(1)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苏德战场形势严峻,苏联的强烈要求;反法西斯同盟召开重要国际会议,达成共识;北非战场的胜利,法西斯同盟瓦解。 (2)影响:开辟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对德国进行了战略夹击,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绝境;减轻了苏军的压力,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加快了“二战”胜利的步伐。 【解析】 (1)由材料“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苏联强烈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由材料“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可知反法西斯同盟达成了共识;由材料“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可知北非战场的胜利,法西斯同盟瓦解。 (2)由材料“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可知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加快了二战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