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届北京市清华附中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证)之矣。”这一材料的史学价值
A.印证礼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夏朝
B.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孔子对史学很有研究
C.佐证孔子时代已经关注文献对史证的价值
D.证明孔子时代已经产生孤证不立的史证意识
2.1982年11月,陈云指出:“经济的搞活……就像鸟儿一样,要给它设定一个有范围的飞行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它的笼子,让它在大小合适的笼子里飞”。这一思想被称为“鸟笼经济”论。该理论出现的背景是
A.“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B.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3.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阻力,F2为动力,其中F1>F2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B.解放战争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4.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5.以下三幅汉代画像砖的主题分别是“弋射收获”“春米”“庖厨”。这些画像砖
A.形象反映了汉代的经济生活 B.体现了建筑材料艺术化趋势
C.作为艺术品夸大了历史事实 D.表明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6.为了医治滞胀和刺激经济复苏,里根政府实行大规模减税,其中个人所得税从原来的最低11%、最高50%的14档累进税率改成15%、25%、28%三档。这体现了里根政府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彻底解决了美国社会矛盾
C.旨在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D.经济思想进行了重大调整
7.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武帝时期“巫蛊之祸”事件经过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
A.外戚江充制桐人陷害太子 B.太子谋反兵败身亡
C.儒家学说神秘化色彩浓厚 D.太子罹受巫蛊之冤
8.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
A.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北美洲工业化的环境比非洲显得更优越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9. “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 )
A.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D.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
10.澳大利亚人维杜卡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其中应不包括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C.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誓的照片 D.五四运动的有关报道
11.明清时期,山东柳子戏传到苏州,旅居北京的文人吴长元留下“吴下传来补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的诗句;产生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曾因魏长生的到来,在扬州出现“到处笙箫,尽唱魏三之句”的热潮。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政府的文化政策较为宽松
B.运河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C.北方士大夫文化品味更高
D.儒家思想借戏曲艺术传播
12.山东常被称为“齐鲁之邦”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因孔子收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等级体系决定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史上的全盛时期。除了以出版经、史、子、集为大宗的官府刻书取得长足发展外,满足大众文化类出版物消费的民间刻书业也快速发展。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苏州等成为当时的印刷出版中心,但未形成自己的行会和独立职业。当时的出版业以手工雕版印刷为大宗,期间杂以木、铜、铅、泥等各种活字印刷方式。明清书坊主已经具有明确的图书销售意识,常见促销手段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对后世图书出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黎泽潮、温娟《明清图书出版特征及促销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出版业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欧洲出版业迎来了辉煌开端。1440—1450年,德国古登堡发明了包括木制转轮式印刷机的一整套印刷工艺;1464年,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械印刷厂。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世俗化程度的加深,欧洲图书种类明显增加,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医学及其他人文学科。16世纪开始,欧洲已开始出现从印刷业中分离出来的出版社和图书贸易商,继而出现出版、印刷、销售的三大专业分工,逐渐形成产业化生产。1709年,英国以“安娜女王法”的形式首次确认出版物的专有权归作者所有,此后逐步形成现代版权制度。
——摘编自王昭启《明清时期中国未能最早形成出版产业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西方出版业发展的不同走向,并简析其成因及启示。
14.(20分)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探索出来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未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严厉批评。李立三有坚定的城市中心观念,加上他对当时革命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我们知道这个时期爆发了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国内又爆发了规模浩大的中原大战,所以他认为革命高潮到来了。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李立三点名批评了主张“以农村中心”的。他认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死命。”
材料二 提出了“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是不会成功的”的主张。……到1930年,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而农村根据地也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30年时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各自观点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在实施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其对中国近代革命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回顾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解析】
根据材料主旨可知,孔子认为夏商制度因为有文献依据,可以证实,杞宋政治制度因为文献不足而不能证实,可见孔子注重文献对史证的价值,选项C正确;礼在材料中指代的是政治制度,选项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探究孔子对史学的研究,选项B排除;材料强调文献的重要性,并不能证明其是否认为孤证不立,选项D排除。
2、B
【解析】
结合所学,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B正确;1977年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实际上是仍然坚持“左”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
3、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解析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提取信息: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发展阻力大于发展动力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缓慢,同时受到国民党滥发纸币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影响。ACD三项时期内都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均排除。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走势中能直接得出中美贸易总额在1972—1978年区间内出现了高低起伏波动,显然这与两国关系的发展紧密相关,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项表述过于绝对,“始终”一词表述错误;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美贸易发展此时文革尚未结束; D项发生在1971年与题中时间特征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5、A
【解析】
材料中三幅画像砖形象地反映了汉代农产品收获、加工、食用等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即反映了汉代的经济生活,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汉代经济生活,没有涉及汉代建筑材料艺术,B项错误;汉代画像砖虽然经过了一些艺术加工,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的一些历史事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C项错误;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的农业,D项错误。
6、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里根政府进行大规模减税,体现其改变凯恩斯主义,运用供给学派理论解决经济滞胀问题,故D项正确;里根政府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减税并未彻底解决美国社会的矛盾,排除B项;由政府的阶级属性可知目的不是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
7、D
【解析】
依据材料中“充因此为奸”、“充遂谋太子”、“江充为奸”等信息可知,这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太子罹受巫蛊之冤,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都只符合部分记述,并不全面,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儒家学说的特征,C选项错误。
8、B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美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能够很好地借助工业革命来实现工业化。而这一时期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地还处于殖民状态,没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工业革命的影响很小,体现出了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B正确;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发展工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环境进行比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制度因素,而不是自然条件,排除D。
9、D
【解析】
材料“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反映了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主张人文主义,同时强调人的理性,这属于启蒙运动的特点,启蒙运动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故D项正确;智者学派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故C项错误。
10、A
【解析】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维杜卡1897——1920年居住在北京,他不可能现场报道火烧圆明园,A符合题意,故选A;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五四运动,BCD都发生在维杜卡在北京居住期间,都可成为维杜卡报道的素材,不符合题意,排除。
11、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州、扬州人民可以熟知来自山东、陕西地区的民谣,结合所学,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大运河地位进一步提高,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故选择B选项;明清时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达到顶峰,文化政策日益严格,故排除A选项;材料主旨是运河发达促进文化交流,不能说明北方士大夫的品味更高,故排除C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传播,故排除D选项。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需了解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途径等等。
12、B
【解析】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功臣、宗室子弟及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以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其中,齐为功臣姜尚的封地,鲁为宗室的封地,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山东称鲁而不称齐,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齐鲁的历史都源于西周分封制,排除。C项说法错误,称“鲁”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而不是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特点:出版主体多元;出现行业中心;以手工技术为主;讲究促销艺术。影响: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催生小说兴盛;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2)不同走向:中国出版业仍处于传统阶段,西方出版业已向近代化转型;中国出版业未形成产业化,西方出版业已实现产业化。
原因:技术应用状况不同,中国印刷以手工为主,欧洲则出现机械印刷技术;教育状况不同,中国传统教育发达,欧洲则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保障制度不同,中国的专制文化不能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欧洲则形成了版权保护制度;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则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文化氛围不同,中国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欧洲则兴起思想解放运动。
启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文化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除了以出版经、史、子、集为大宗的官府刻书取得长足发展外,满足大众文化类出版物消费的民间刻书业也快速发展”来看,出版主体多元化;依据材料“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苏州等成为当时的印刷出版中心”来看,出现了行业中心;依据材料“当时的出版业以手工雕版印刷为大宗”来看,以手工技术为主;依据材料“已经具有明确的图书销售意识”来看,讲究促销艺术。影响:出版主体的多元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民间消费的民间刻书业满足了市民生活需求,催生小说兴盛,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2)不同走向:依据材料“杂以木、铜、铅、泥等各种活字印刷方式”“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械印刷厂”来看,中国出版业仍处于传统阶段,西方出版业已向近代化转型;依据材料“欧洲已开始出现从印刷业中分离出来的……逐渐形成产业化生产”来看,中国出版业未形成产业化,西方出版业已实现产业化。原因:依据中西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技术应用状况上,中国印刷以手工为主,欧洲则出现机械印刷技术;教育状况上,中国传统教育发达,欧洲则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保障制度上,中国的专制文化不能实现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欧洲则形成了版权保护制度;经济发展程度上,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则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文化氛围上,中国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欧洲则兴起思想解放运动。启示:依据中西两地出版业的走向及原因来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而且文化要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14、(1)观点:毛:农村包围城市。 李:城市中心论;原因:毛:①中国国情:半殖半封的中国,敌人在城市与农村的力量发展不平衡。(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②汲取教训:一系列城市起义的失败。李:①革命形势 :内(军阀混战)外(经济危机)的有利条件促成革命高潮的到来。②成功经验: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
(2)措施: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武装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①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②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③要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解析】
(1)观点:依据材料一中“李立三有坚定的城市中心观念……所以他认为革命高潮到来了。”信息可得出李立三主张“城市中心论”。依据材料一中“李立三点名批评了主张‘以农村中心’的。”信息可得出主张农村包围城市。
原因:依据材料一中“李立三有坚定的城市中心观念,加上他对当时革命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所以他认为革命高潮到来了。”信息结合所学从革命形势、苏联的成功经验等方面说明李立三形成其观点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探索出来了革命新道路”信息结合所学从中国国情、革命经验及教训等方面说明形成其观点的原因。
(2)措施:依据材料二中“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而农村根据地也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武装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指出采取的措施。
影响:结合所学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等方面说明这些措施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外国经验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等方面说明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