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在社会学的课堂上,丘霞老师推荐了很多书目供我们选择阅读,比如《乡土中国》、《菊与刀》等等。在我听到《梦的解析》这本书时,顿时产生了想要阅读的强烈欲望。因为从小到大,自己都对梦有着很大的好奇,为什么我会梦到我骑在老虎的背上?为什么我会梦到爸爸妈妈?为什么这么有趣的梦在我醒来之后就不记得了呢?太多的好奇,太多的疑问,驱使我对《梦的解析》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兴趣。所以,我也选择了这本书来阅读然后写读书笔记。
首先,我先对我阅读的这本书做个大概的介绍(不涉及书里面的实质内容)。
书名:《梦的解析》
书的著作者:奥地利 弗洛伊德
翻译者:周艳红、胡惠君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版次:2008年1月第1版;印次:2010年12月第5次印刷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梦的解析》作为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著作,其重要性最终被人们认可,在弗洛伊德生前,一共出了八版。《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现在,一些西方学者把《梦的解析》称为“揭示人类心灵的奥秘”之作。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唐斯博士将这本书列入“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编者
有了粗略的认识后,接下来我将就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以我的视角和领悟进行分析和概述。
我将这本书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弗洛伊德对前人的理论以及观点进行收集和展示,它表现的是弗洛伊德对于前人对梦的研究的成果的熟知,以及他对这些成果的尊重。当然,这些重要的理论也为弗洛伊德自己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则是弗洛伊德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一的展示和剖析,将梦的整一个过程清晰地向读者摊开。这两个部分可以说很完整地将一直以来人们所关注的梦的解析的成果告诉了读者,书中不仅有理论的陈诉和分析,更是有大量的实际案例的分析,使整本书内容相当的厚实。
接着,我将这两个部分分开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有关梦的科学文献
前面有提到这部分是弗洛伊德对前人理论和观点的陈诉,里面包含了不同学者对梦的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其中有完全对立的观点,也有相互依存的观点。弗洛伊德不带有主观色彩地对它们进行了充分地展示,体现了对前人的敬畏和尊重,也是对研究的一种严谨态度的体现。
这部分具体包含了以下的一些内容:
1. 梦和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虽然梦并不是源于另一个世界,但确实把他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布达赫、斯图吕贝尔等);二是梦是清醒生活的持续,梦和我们不久前在于意识中存在的想法有关,梦的内容同他全部生活中的事件和经历有关(哈夫纳、莫里、詹森等);三是梦立足于显示,梦中情景往往是有规律地包含了梦者在清醒时所思考的事情(马斯、温特斯坦、拉德斯托克、卢克莱修等)。
2. 梦的材料:梦中记忆
梦中记忆功能呈现了一些特点:一是梦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拥有那些白天根本不进入记忆内容的事情;二是与记忆加强有关的梦,它常常在梦中有梦,而接下去做的梦会对最初出现的、含混的记忆做出彻底的鉴别;三是另一种梦经常采取的资料并在梦里不断出现的源泉是同年的经历;四是梦里记忆最显著和最费解的特征,体现在梦中复现的材料上。
3. 梦的刺激和来源
这部分是相当详细的,由梦的来源分成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内部(器官的)躯体刺激、纯心理刺激源。然后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学者进行证实和阐述,详细地介绍了梦具体来源于什么,并用相关的理论和事实支撑。
4. 为什么醒后会忘记梦
这部分主要呈现了斯图吕贝尔和鲍纳特利的研究成果:白天清醒,会忘记大部分感觉和知觉(太微弱);大部分梦的意象只发生过一次,很难被记住;构成梦的内容的东西缺少实际内容;大部分人对梦没有什么兴趣(前四个由斯图吕贝尔提出);清醒状态和睡眠的存在,感觉的变化无益于两者间的互惠性复制;梦里有意念的材料的非凡安排使得它们难以转换到清醒的意识中(后三个由鲍纳特利提出)。
5. 梦的显著心理学特征
简单介绍了梦的一些心理学的特征,然后对比了梦与白天对应思想的区别,主要是将观念转化为幻觉。然后提到不能把因果律应用在梦的内容上,因为梦本身就是具有跳跃感的,有很强的扭转能力。且不连贯性是梦的主要特征之一。
6. 梦中的道德感
首先,对于梦中的道德,有两个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道德在梦中不占支配地位(詹森);二是认为在梦中人的道德特点也和白天一样存在与梦生活中(叔本华、费舍尔、萧尔茨、希尔德布兰特)。由此,也引起了对于梦的责任性和非责任性的争论。
7. 做梦及其功能的理论
在这章节中对梦的理论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白天的精神活动完全延续到梦中,心灵不入睡,它的机能依然是完整的,但由于处于睡眠状态中,有异于清醒,在睡时它的正常功能必然产生迥异的结果;二是与第一种相反的理论,认为梦是精神活动的贬低,是联系的放松,是材料进入的降低;三是凡是白天清醒时,心灵无法或根本无精神活动的能力和倾向。可以说第一种理论是根据偏执狂的模式来构建梦的,而第二种则将梦类似于心里缺欠和精神错乱。
8. 梦和精神疾病的关系
这里主要是不同学者的认识,比如圣·德·桑克堤斯“梦是精神病的始作俑者”,康德“疯子是清醒的梦人”。虽然对于它们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说法,可是有一点我们不容置疑,就是它们两者之间有着一种神秘的关系。
第二部分 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的剖析
虽然梦的解析是个复杂又深奥的课题,里面有着很多很多的前提和结论。可是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将叙述的顺序安排得非常巧妙,使读者能够很清晰地跟着他的步调走。要研究一样物体,当你确定要实施,那么你必然有着充足的把握,即心里有着自己的研究方法。所以弗洛伊德在最始就搬出了他自己的梦的解析的方法。然后,你研究一样东西必定是对它所产生的意义有兴趣,所以接着弗洛伊德便给出了梦的最终目的——欲望的满足。这也是贯穿整一本书的结论,之后的很多梦的解析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之后关于梦的伪装,在我看来其实是对梦是欲望的满足的一个延伸,从侧面也证实了前面观点的正确性。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便开始了真正的主体部分,从梦的形成到梦的工作,梦的完成,按照清晰的顺序进行一一的解释分析。
这样的安排,不得不让人佩服,是一个原本复杂的东西,清晰明了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足以体现作者本身对这个事物熟识程度,以及他清晰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
就具体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1. 梦的解析方法:一个梦例的分析
这部分,首先先将很早以前科学界运用的两种解释梦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一是帮梦视为一个整体,并力图用另外的内容去取代它,这个内容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就某种意义而言,带有象征性;二是解码法,把梦当做一种密码,在这种密码系统里,每一个符号都可以按固定的方法转化为另一种我们已确定其意义的符号。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两种方法都有着自身的缺陷,所以他继而提出了他自己的方法:把梦当成一种症状看待,把梦的解析当接解除症状的方法。采用这方法,必须让病人有两种变化:一是加强对精神感受的注意力,二是降低对白天那些每天出现在自己头脑中种种思想的批判。为了证明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弗洛伊德为我们展示里一个具体梦例的分析。
2. 梦是欲望的满足
这是梦最根本的目的,弗洛伊德通过对各种梦的分析,有成年人的,有孩童的,然后总结归纳得出了这一个结论。同时这个结论也在各种梦的解析过程中不断的被证实。这是本书最根本的结论,可以说是整本书的一个根基,之后的所有理论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3. 梦的伪装
梦的伪装就是梦的稽查作用。也许有人认为一些不愉快的梦并不是欲望的满足,但是这一章节,就清晰地解释了其实那些梦也是对欲望的一种满足,只不过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些欲望不想对别人说,甚至自己也不愿承认。因为对梦的主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欲望存在一种强烈的放,以及很想把它一直下去的欲望,所以梦就进行掩饰,使其伪装得无从辨认。这从某个方面来说,侧面验证了前一章结论的正确性。
4. 梦的材料及来源
其实梦的来源在第一部分里面已经很详细地进行过分析了,也最后得出了四个结论。所以这个章节主要是在分析梦的材料,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梦的近期和无关紧要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来自幼儿期的材料。然后对于梦材料在梦中的呈现的方式也做了说明:发生在近期,对于我们的思想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经验在梦中直接呈现;几个发生在近期的并且具有意义的经验在梦中结合成一个整体;一个或更多的重要经验会在相同时间内产生,但琐碎的记忆也会在梦中出现;一个内部的重要经验在梦中往往是以一个近期的但次要的印象呈现出来。
5. 梦的工作
这是整本书的主体部分,也是整本书最具精华的部分。内容上的重要性和全面性都是无可比拟的。在这一章里面作者提出了很多的概念,如梦的凝缩作用、梦的移置作用、梦的变现方式、梦的认同作用、梦的表现力等等。
凝聚作用:通过省略来体现的,换言之,梦并非梦念的忠实翻译或是它的不动的投射,而只是梦念的部分的、破碎的复制。
移置作用:梦能拒绝高度强调和受多方面强化了的那些元素,而选在属性上次于它们的那些元素作用的梦的内容。移置作用的结果是让梦的内容与梦念的核心不再有类似的地方,梦所呈现的只是存在与潜意识之中的梦的欲望的一种满足。梦元素具有多重决定作用。可以说,移置作用也是完成梦的伪装的一种方法。其中,梦念中能够进入梦的那些元素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它们必须脱离由抵抗施加的稽查作用。
梦的表现方式:梦表现因果关系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梦的顺序来呈现,二是意象的直接转变。
认同作用:和共同元素有关的单一一个人在显梦里出现,第二个或别人在梦中都好像受到压抑。
复合作用:能扩展到好几个人,梦中的情景有事把各种人的特征中和在一起,但不表现为一种相同的特征。
梦的表现力:梦的表现只是由模糊的词语表达结合而成的。梦对所使用的特殊精神材料表现力大都为视觉形象的表现力。梦只是利用潜意识思维中已存在的象征。
梦的象征表现:在梦中,共同象征比共同语言的使用更为广泛。象征的歧视性和梦能做“过度解释”的特征有关,即梦的单一内容可以代表性质上完全不容的思想和愿望。
梦中的计算和言语:梦的工作是将数字和言语作为表达目的的一种媒介。
润饰作用:这是形成梦的内容的第四个因素。它将梦进行润饰,使梦不再荒谬和断裂,并和理智的经验模式相似。对梦的内容进行润饰的精神功能极有可能和清醒的思维活动是一回事。
6. 梦的过程心理学
这一章节是从心理学角度对梦进行解析。梦的遗忘,心理学分析,主要在抵抗中出现,梦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夜间抵抗作用削弱了。所以提出了有助于梦的形成的两个因素:一是抵抗力量的削弱,二是对抵抗的逃避。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我们在白天所形成的思想旁支,只要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正在找寻的梦念什么,那么它的数量和性质是不重要地。这章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退行。书中通过两幅示意图进行清晰的展示这个过程的。如果我们把清醒生活中来自潜意识的精神过程的发展看做是“前行的”,那么,梦就具备一种“退行”的性质。有三种退行现象:地形学退行、时间退行、形式退行。梦之所以会是愿望满足,心理学上认为,源于它们是潜意识系统的产物,而潜意识的活动,除了愿望满足以外,没有别的目标。这一章对于几组名词进行了对比解析,即原发过程和继发过、潜意识和潜意识。
对于整本书的具体分析就结束了,这只是我在阅读玩整本书之后,做的整理和一个梗概。书中内容当然比这些要丰富很多,里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大量的梦例的分析,这些梦例的存在,是对整本书里的结论最好的佐证。我在看完整本书后,虽然依然不能解析一个具体的梦例,虽然无法解释很多的疑惑,但是我知道了很多以前我疑惑的东西。对于梦材料的来源以及梦的遗忘,还有梦具体在形成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工作,我还是有了很深入的一个了解。这也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一个收获。我认为这样一部著作,值得我们去阅读,或许每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因为里面有着太多的概念,太多的结论,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推敲和琢磨。由于我只看了一遍,可能还是对其中很多的东西处于半知半解状态,但是我想,我会继续阅读第二遍甚至是第三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