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体系.docx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11867057 上传时间:2025-08-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46KB 下载积分: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本文档共16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体系 一、目的 为规范我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识别和评价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消除或减少事故危害,降低安全风险。由我公司风险评价领导小组负责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 二、术语与定义 1. 风险 发生危险事件和危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的组合。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2. 风险点 伴随风险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设备和场所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3. 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 可单独或共同引发事故(事件)的内在要素、根源、状态、行为,或其组合。包括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隐患。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量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如人员高危作业、吊装物、可燃或有毒气体、压力容器等;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的各种(人、机、物、环、管)不安全因素,是第一类危险源发生事故的前提。如人的失误、物的故障、环境不良、管理缺陷等。 4. 风险辨识(危险源辨识) 发现、确认和描述风险的存在、空间分布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5. 风险分析 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理解风险性质,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 6. 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预判,以确定风险等级大小,分析论证现有管控措施的充分性,以及是否可接受或可容许的过程。风险评价的过程也是风险分级的过程。 7. 风险分级 公司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风险可接受程度,根据评价结果划分风险等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8. 风险评估 对风险的总体认识,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分级、风险评价和管控措施有效性判定的全过程。 9. 风险分级管控 按照风险的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从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和管控责任。 10. 风险管控措施 公司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采取的管控方法和措施。通常包括:工程技术措施、行政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等。 11.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1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合于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三、依据 1. 法律、法规、规章及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号,2014年12月1日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号,2015年1月1日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2017年11月5日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2014年1月1日施行) 6)《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 7)《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30号,2015年修订) 8)《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 9)《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版) 10)《防雷减灾管理办法》(2013年修正版) 11)《河南省安全生产条例》(2019年5月31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12)《河南省企业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豫安委办〔2018〕79号) 2. 标准、规范 1)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3)GB 18218-20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4)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5)GB 12801-2008《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 6)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 7)GB/T 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8)GB 50058-2014《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9)GB 12158-2006《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10)GB 50052-200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11)GB 50054-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12)GB 50053-201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13)GB 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14)GB 5083-199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15)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16)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17)GB 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18)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 19)GB/T 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20)GB/T 23694-2013《风险管理 术语》 21)GB/T 24353 《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 22)GB/T 27921-2011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 23)DB41T1646-2018《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四、风险辨识分级管控组织机构及制度 (一)组织机构 (1)企业应在安全生产组织架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专门或合署成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领导与工作机构,并以企业正式文件形式明确规定机构和相关成员工作职责。 (2)双重预防体系工作机构应牵头组织各部门分岗位、分工种全面开展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3)原则上企业应自主完成本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但在自身技术力量或人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聘请专家协助开展。 (二)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详见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五、风险点确定与危险源辨识 (一) 风险点确定 1. 风险点划分原则 (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企业可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生产经营场所(单位),生产系统、重点岗位(作业地点)、关键设备、操作规程等划分风险点,应涵盖临时性特殊的作业活动。 一般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静态风险点主要包括:设施、设备、部位、场所、区域。如储存罐区、装卸站台、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 动态风险点主要包括:操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如: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 2. 风险点排查 (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登记台账。 (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 (二) 危险源辨识 1. 辨识方法 (1)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 (2)针对设备设施等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2. 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1)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6)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3. 重大危险源辨识 根据GB l8218-20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对本公司进行辨识,本公司未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六、风险评价 (一)风险矩阵评价法(LS) 我公司对设备设施风险评价使用风险矩阵评价法(LS)进行评价。风险评价判定准则如下: R=L×S 式中:R——风险度;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S——事故的严重程度。 1. 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表1 发生的可能性(L)等级分级表 分数 事件发生 频率 安全检查 操作规程 员工胜任程度 (意识、技能、经验) 防范、控制措施 5 每天发生,经常 从来没有检查 没有操作规程 不胜任(无任何培训、意训不够、缺乏经验) 无任何防范或控制措施 4 每月发生 偶尔检查 有,但只是偶尔执行 不够胜任 防范、控制措施不完善 3 每年发生 月检 有操作规程,只是部分执行 一般胜任 有,但没有完全使用(如个人防护用品) 2 偶尔或一年以上发生 周检 有,偶尔不执行 胜任,但偶然出差错 有,偶尔失去作用或出差错 1 从未发生,极不可能 日检 有操作规程,而且严格执行 高度胜任(培训充分,经验丰富,意识强) 有效防范控制措施 2.危害后果严重性S判定准则: 表2 后果严重性(S)分级表 分数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 财产损失万元 环境影响 停工 公司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标准 死亡 >50 大规模公司外 部分装置(大于2套)或设备停工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公司内严重污染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一套装置或设备停工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规程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0 装置范围污染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污染 没有停工 没有受损 3.风险等级R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表3 风险等级R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红色标识 重大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橙色标识 较大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8-12 黄色标识 一般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整改 <6 蓝色标识 低 无需采取控制措施,但需要保存记录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风险等级矩阵表 表4 风险矩阵表 严重性S 可能性L 1 2 3 4 5 1 1 2 3 4 5 2 2 4 6 8 10 3 3 6 9 12 15 4 4 8 12 16 20 5 5 10 15 20 25 注:风险度(R)分为四级: 重大风险(20~25); 较大风险(15~16); 一般风险(8~12); 低风险(1~6)。 (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我公司对作业活动使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进行评价。评价准则如下: LEC评价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 C(consequence,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 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风险大小,即: D = L × E × C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能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能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2. 人员暴露的频繁程度 E 分数值 人员暴露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3. 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C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重伤 3 轻伤 1 引人关注,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4. 风险等级判定表 分数值 风险等级 标志色 ≥320 重大 红色 320>D≥160 较大 橙色 160>D≥70 一般 黄色 D<70 低 蓝色 (三)重大风险确定原则 以下情形可直接确定为重大风险: 1.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2.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3. 构成危险化学品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和设施; 4.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5. 公司认为的其他情况。 七、风险分级管控 (一)本公司制定统一标准对本企业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分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4个等级,并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风险点的级别确定一般是按照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A级:重大风险/红色风险,评估属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明确不可容许的危险内容及可能触发事故的因素,采取安全措施,并制定应急措施;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作业时,应暂停作业。   B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评估属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明确高度危险内容及可能触发事故的因素,采取安全措施;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作业时,应采取应急措施。   C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评估属中度危险;必须明确中度危险内容及可能触发事故的因素,综合考虑伤害的可能性并采取安全措施,完成控制管理。 D级:低风险/蓝色风险,评估属轻度危险和可容许的危险;需要跟踪监控,综合考虑伤害的可能性并采取安全措施,完成控制管理。 (二)风险控制措施 1. 公司风险控制措施 公司对各种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应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以下管控措施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 (1)工程技术措施; (2)制度管理措施; (3)培训教育措施; (4)个体防护措施; (5)应急处置措施。 2. 风险分级分层管控原则 (1)企业应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管理,对其进行分级管控,遵循风险等级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 (2)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3)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应进行重点管控。 (4)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5)公司风险管控层级分为公司级、车间级、班组级和岗位级。其中低风险由岗位管控,一般风险由班组、岗位管控,较大风险由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重大风险由公司级、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 (三)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八、风险告知 (一)区域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 公司将作业场所、生产设施等区域存在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或地理坐标图中,并设置在厂区醒目位置,向本单位从业人员和外来人员公示企业安全风险分布情况。 (二)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 公司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取柱状图、饼状图或曲线图等将难以在平面布置图、地理坐标图中标示风险等级的作业活动、生产工序、关键任务按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出来(如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危险物品运输等),并在醒目位置或作业车间等将作业风险比较图对员工进行公告。 (三)安全风险告知卡 公司在有安全风险的场所、设备、装置和工作岗位设置安全风险告知卡,告知从业人员该场所、设备、装置、岗位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后果、风险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应急电话等信息。 (四)重大安全风险公告栏 公司在有重大安全风险的场所和设备设施的醒目位置设置重大安全风险公告栏,标明危险源名称、风险等级、危险有害因素、后果、风险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应急电话等信息。 (五)重大风险警示标识及定置管理 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和作业场所的安全风险特点,在有重大危险源和较大安全风险的作业场所和有关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的安全警示标识。 (六)风险公告、标识的保持 公司定期对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岗位安全风险明白卡、重大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安全风险警示标识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完好有效。 九、文件管理 完整保存体现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登记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十、分级管控的效果 (一)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1. 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2.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完善; 3.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4.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5.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6.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