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幻灯片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如有不当之处,请参考专业资料。谢谢,食用菌各级菌种制作,第1页,人工培育菌种有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之分。,1)母种(一级菌种):,用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等培育菌丝体称为母种。,2)原种(二级菌种):,把母种扩大到木屑、棉籽壳等为主培养料上菌种称为原种。,3)栽培种(三级菌种):,由原种扩大培养成为生产上使用菌种称为栽培种。,普通1支试管菌种可繁殖4-6瓶原种,每瓶原种又可扩大繁殖60-100瓶栽培种。,食用菌菌种,第2页,原种和栽培种生产,不论是培养基成份,配制方法和灭菌方法基本上是相同。,1)原种:是由试管斜面培养基培养母种作种源接种而成,主要用于繁殖栽培种,也可直接用于生产。(母种原种),2)栽培种:由原种作种源扩大而成,只能用于生产。(原种栽培种),第3页,一、惯用培养料配方和配制方法,培养料,木屑米糠培养料:木生菇类,如:木耳、银耳、香菇;,谷粒各种,菇类。,棉籽壳米糠培养料:各种菇类。,第4页,1、木屑米糠培养基(适合用于木腐菌食用菌菌丝生长),木屑78%、麸皮或米糠20%、石膏1%、蔗糖1%、水适量。,2、棉籽壳麸皮培养基(适合用于大多数食用菌菌丝生长),棉籽壳78%、麸皮20%、蔗糖1%、石膏1%、水适量。,3、棉籽壳木屑综合培养基(适合用于大多数食用菌菌丝生长),木屑32%,、棉籽壳50%、麸皮15%,、石膏1%、蔗糖1%,、过磷酸钙0.5%,、尿素0.5%,水适量。,4、麦粒培养基(适合用于大多数食用菌菌丝生长),小麦98%,、石膏2%、水适量。,一、惯用培养料配方和配制方法,第5页,掌握碳氮百分比,食用菌对碳和氮需要有一个百分比,简称碳氮比(C)。,菌丝体生长阶段:C=201;,子实体形成阶段:C=30-401。,二、培养基(料)配制标准,第6页,选好培养材料,选不含杀菌物质木屑,杉、松、樟等树种,含酚、酯、精油等杀菌物质,会抑制食用菌生长。要用必须经过处理,如:蒸煮、晒等。,二、培养基(料)配制标准,第7页,注意物理性状,培养原料要注意颗粒粗细、质地软硬程度,以及持水性能等物理性状。,调整酸碱度,各种食用菌需要pH值不一样,配制培养料时,应选取NaOH、石灰、盐酸或过磷酸钙等物质调整pH值。霉菌比食用菌喜欢更低pH值,生产上有时为了控制这类杂菌发生,往往将pH值适当调高0.5-1。,二、培养基(料)配制标准,第8页,米糠、麸皮作用,作用:补充氮源和维生素。,稻草、麦秸、木屑、棉籽壳等纤维素原料,含氮量低。如:木屑含氮量0.03%以下。,麸皮:含氮量比米糠多,但维生素不如米糠。,米糠:含氮量比麸皮少。,用量:普通10%-20%,过多易引发污染。,三、培养基原料用途几点说明,第9页,加糖作用,早期补充碳源,用量1%-5%。,诱导胞外酶产生。,纤维素原料,食用菌利用迟缓。加入少许白糖作为食用菌早期补充碳源,促进菌丝快速生长,同时诱导纤维素酶产生,更加好地利用纤维素。,三、培养基原料用途几点说明,第10页,Ca,2,作用,提供食用菌钙离子:,原料中加石膏、CaCO,3,或过磷酸钙、骨粉提供食用菌钙离子;,钙不停中和食用菌产生有机酸;,钙还能中和单宁。,三、培养基原料用途几点说明,第11页,按配方称取原料拌料调整含水量65%左右装袋灭菌(1.5kgcm,2,,1.5-2h)冷却接种(接入黄豆大小一块菌种)培养(25-27)菌丝长满瓶(袋)培养7d-8d扩大成栽培种。,四、原种、栽培种制作方法,含水量65%左右判断:用手紧握培养料,手指缝中有水珠渗出,但不滴下。,第12页,接种后原种,普通在3d5d左右菌丝恢复生长,应天天全方面检验杂菌情况,如有污染及时剔除;如发觉接种块无新菌丝萌发,则认为是死菌,应及时补种。,正常:菌丝白色,杂菌:黄、红、绿、黑,死菌:补种,五、杂菌检验(菌种检验),第13页,三、原种、栽培种接种,接原种,用接种耙取蚕豆大母种放于瓶中料面上,第14页,第15页,接栽,培种,用接种匙(镊、铲)取枣大原种,放于袋两端或瓶中料面上,第16页,栽培种接种,第17页,(一)培养条件,场所清洁,空气清新,光线暗,空气湿度60%-70%,温度约25,四、菌种培养,第18页,(二)技术步骤,1.母种培养,及时挑拣污染管,分离母种要纯化出菇试验 使用,控制菌龄(即将长满斜面),培养时间510天,第19页,第20页,母种培养,第21页,2.原种栽培种培养,培养时间:约30天,勿堆放过挤,及时挑拣污染瓶(袋),栽培种菌袋缺氧时可刺孔增氧,控制菌龄(菌丝长满后710天使用),第22页,第23页,第24页,二、菌种质量判定,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栽培性状、经济效益等,判定项目,(一)母种质量判定,、,菌丝白、整齐、粗壮、有弹性、萌发快等,1.外观,好,差,丝干燥、收缩、自溶产生红褐色液体等,第25页,退化母种,好母种,第26页,2.判定,耐干湿性试验,接入母种正常生长,原种培养基含水量,50%,70%,耐高温性试验,仍正常生长,适温培养7天 3035 锻炼24h 再适温培养,第27页,出菇试验,栽培,出菇快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第28页,(二)原种、栽培种质量判定,含有,菌丝白(,符合该菌种颜色,)均匀、粗壮、有菇香味接种后萌发快,菌种种类,品种名称,菌种级别,代 时,生产厂家,接种日期,合格菌种,用于生产,没有,无杂色、无黄水、无结皮、无原基、无干缩脱壁等现象,第29页,第30页,黄水,污染,第31页,食用菌菌种保留,不论是母种、原种或栽培种,假如未及时使用,其菌丝就会很快衰老,降低生产力,影响产量和质量。所以,菌种必须进行适当保留,其目标是,预防退化,确保菌种纯一,预防杂菌感染。,菌种保留基本原理,,主要是经过采取低温、干燥与缺氧条件,以中止菌种繁殖,降低其新陈代谢,使之处于休眠状态。,第32页,1.斜面低温保留法,将斜面菌种,置于冰箱内,在,4,左右低温下保留,以后每隔23个月转管移接一次。这种保留方法适于大多数食用菌菌种。,但草菇菌种在5以下很快死亡;所以草菇菌种,无须放在冰箱中,置于室温保留即可。,为了延长保留时间,试管口处要用塑料薄膜包扎,以防培养基干固。在农村没有冰箱设备,可把母种试管,用石蜡封口,再用塑料薄膜包封,沉放于清凉井底保留。,第33页,2.液体石蜡保留法,食用菌菌丝体都可用此法保留,方法简单,只在斜面菌种试管内,注入一层已灭过菌液体石蜡,注入量以高出斜面1厘米为宜,使菌种与空气隔绝,降低其新陈代谢活动,然后在棉塞外包以塑料薄膜,直立存放于室内干燥处或低温下保留,普通可保留一年以上。,使用液体石蜡菌种时,只要用接种针从斜面上挑取少许菌体,放在新鲜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即可应用,原种则重新蜡封,继续保留。,第34页,第35页,3.木屑试管菌种保留法,用杂木屑按原种培养基配制装入大号试管,容量为管高三分之二,擦净管口塞紧棉塞,用牛皮纸包扎管口后高压灭菌,然后移入母种,在2528下培养,待长满菌丝后,马上移到低温干燥环境保留、或埋于尿素、硝酸铵或地洞中保留,效果更加好,并能延长保留时间。,第36页,4.冷冻干燥保藏法,这种方法采取真空、干燥、低温等伎俩,使菌种新陈代谢活动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在低温下快速冷冻,又在低温下真空干燥,而使菌细胞结构与成份保持原来状态而保留菌种。,第37页,还有沙土保留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滤纸片保留法、菌丝球生理盐水保藏法、麦粒保藏法、干孢子真空保藏法等。这里不一一介绍。要依据自己工作需要及详细条件而定,一边保留,一边还要分离,复壮,做好选育工作,延续菌种优良性能。,第38页,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好后,应马上用于扩接栽培种或栽培生产,不宜保留过久,时间越长,生活力越差,也越轻易感染杂菌。若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使用,原种瓶口用牛皮纸包好,置414条件下可保藏一年左右。栽培种短期保留也可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室内,但种瓶不宜堆叠过高,以免堆内发烧,加速菌丝老化。,第39页,怎样预防食用菌菌种退化,菌种退化:在菌种传代、保藏和长久栽培过程中,一些原来优良性状可能会消失或变弱,造成遗传变异,出现长势弱、抗性差、出菇迟、产量低品质低劣等现象。,菌种退化会造成菌丝体生长迟缓,对环境、杂菌等抵抗力变弱,子实体形成期提前或推后,出菇潮次不显著等现象。,1、引发菌种退化原因很多:,遗传变异、不良环境条件、杂菌污染、自然退化,第40页,2、预防菌种退化办法有:,(1)选优分离,(2)更换培养基营养成份,(3)有性繁殖,(4)适宜条件培养菌种,(5)选优去劣,第41页,第一节 食用菌形态结构,一、食用菌基本组成,二、菌丝体形态结构,三、子实体形态结构,第二章 食用菌学基础知识,第42页,结,构,菌,丝,体,子,实,体,有性,孢,子,一、食用菌基本组成,第43页,在分类学上,食用菌属于真菌界中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食用菌形态上有,菌丝体,和,子实体,两种形式。,食用菌子实体普通都比较大,直径和高度可达2-40 cm,所以又称食用菌为大型真菌。,菌丝体,是食用菌营养结构,主要功效是分解基质,吸收、输送及贮藏养分;,子实体,是繁殖结构,其主要作用是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第44页,菌丝体(营养体),子实体,(繁殖体),子实体,(繁殖体),第45页,多为担子菌门真菌,主要进行有性繁殖,无光合作用,多为腐生菌,前期为菌丝体,后期为大型子实体,食用菌特点,第46页,食用菌形态,(伞菌为例,),子实体,菌丝体,食用菌繁殖器官,主要功效是产生孢子,繁殖后代,。,菌盖,菌柄,食用菌营养器官,主要功效是分解基质,吸收营养,。,一次菌丝体(初生菌丝体)-单核菌丝,次生菌丝体-双核菌丝,三生菌丝-坚固性双核菌丝,菌托,菌环,第47页,1.概念,(一)菌丝及菌丝体正常形态结构,菌丝:,在培养基上向各个方向呈辐射状延伸、分支每一根细线,称为菌丝。细胞管状,壁薄、透明,细胞内含有一个、两个或多个细胞核。,菌丝体:,是由基质内无数纤细菌丝交织而成丝状体或网状体,二、菌丝及菌丝体形态结构,第48页,菌丝形态,1 孢子2 孢子膨大3 孢子萌发4 菌丝分枝5 菌丝体6 放大菌 丝体a 细胞壁b 细胞核 c 细胞质 d 细胞隔膜,第49页,集聚时多呈白色绒毛状,孢子萌发或菌丝片断伸长分支,吸收水分和养料,是营养器官,在菌丝尖端,向四面辐射伸展,2.概况,生长点,作用,起源,特征,第50页,?,蘑菇圈,蘑菇圈(fairyring):也叫仙人圈,仙人环,是因为蘑菇菌丝辐射生长缘故。菌丝由中间一点向四面辐射生长,时间长了,中心点及老化菌丝相继死去,外面生活力强,于是形成了自然菌丝体环,并长成蘑菇圈。,第51页,3.菌丝体划分,菌丝体,部位,基内菌丝:基质内菌丝,气生菌丝:空气中菌丝,依据菌丝发育次序和细胞中细胞核数目,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三生菌丝,第52页,特点,菌丝细,分支少,生长慢,生长久短,普通不坚固。,初生菌丝,刚从担孢子萌发出,菌丝,概念,特征,早期无隔,单细胞多核菌丝很快生隔为多细胞单核菌丝,第53页,第54页,第55页,次生菌丝,两初生菌丝,质配而成,起源,多细胞双核菌丝细胞壁上有锁把状突起,特征,特点,粗壮,分支多,生长快多以,锁状联合方式分裂,生理成熟时形成子实体,生长久长,第56页,质配结果,质配始,第57页,突起,第58页,部位:次生菌丝顶端细胞,实质:有丝分裂,结果:菌丝伸长分支,痕迹:丝壁有突起,锁状联合,锁状联合过程,第59页,第60页,第61页,是已组织化次生菌丝,三生菌丝,第62页,(二),菌丝体特殊形态,菌索,形似,根须状,,顶端有生长点,菌核,坚硬,块状物,休眠体,子座,容纳子实体,棒状或头状结构,适应不良环境或利于繁殖,作用,第63页,蜜环菌菌索,第64页,茯苓,菌核,第65页,冬虫夏草子座,第66页,蝙蝠蛾幼虫被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感染,死后尸体、组织与菌丝结成坚硬假菌核,在冬季低温干燥土壤内保持虫形不变达数月之久(冬虫),待夏季温湿适宜时从菌核长出棒状子实体(子囊座)并露出地面(夏草),可入药。,第67页,产生有性孢子肉质或胶质大型菌丝组织体,概念,(一)概况,成熟次生菌丝扭结分化而成,起源,产生有性孢子部位,繁殖器官、食用部分,作用,三、子实体形态结构,第68页,猴头菌(头状),杏鲍菇(保龄球状),双孢菇(伞状),(二)子实体形态特征,第69页,马勃(球状),银耳(叶状),榆耳(耳状),珊瑚菌(树枝状),牛舌菌(舌状),第70页,角勺(匙状),块菌(块状),金耳(脑状),竹荪(笔状),第71页,肉球菌,杯菌,牛肝菌,绣球菌,喇,叭菌,第72页,(三)子实体宏观结构特征,都有,部分有,菌环菌托,结构,菌盖菌柄,第73页,菌盖,组,成,质地:,肉质,、胶质、木栓质等,组成:,丝状菌丝或泡囊状菌丝,菌肉,表皮(各色),菌褶,或,菌管,菌盖下面,产担孢子部位,有子实层(生担孢子),第74页,菌柄,支撑菌盖,输送养料,次要食用部位,作用,着生方式,中生,偏生,侧生,第75页,中生,偏生,侧生,第76页,菌柄,菌柄与菌褶着生关系,直生,延生,弯生,离生,第77页,菌环和菌托,菌幕,外菌幕:包被整个幼小子实体膜内菌幕:菌盖和菌柄间连接膜,菌环,内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上单层或双层环状膜,第78页,菌环,第79页,1-2.单层;3-4.双层、可滑动;5.絮状;6.蛛网状;7-8.破裂后附着菌盖边缘,第80页,菌托,外菌幕被撑破残留在菌柄基部发育成杯状、苞状或环圈状结构,第81页,1苞状,2.鞘状,3.鳞茎状,4.杯状,5.杵状,6.瓣裂,7.菌托退化,8.带状,9.数圈颗粒状,第82页,位于菌盖皮层下松软组织叫菌肉,。菌肉是菌盖实体部分,也是菇、蕈最有食用价值部分。绝大多数食用菌菌肉为肉质,易腐烂。少数为蜡质,革质和胶质等。菌肉颜色绝大部分是白色,受伤后不变色,但也有些食用菌菌肉受伤后会变色。,菌肉是由生殖菌丝和联络菌丝组成密丝组织。,1、菌肉,(四)子实体微观结构特征,第83页,1、丝状菌肉;2、泡囊状态菌肉,菌肉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菌肉全部由丝状菌丝体组成,称,丝状菌肉,。另一类菌肉大部分由泡囊状细胞及少数丝状菌丝组成称,泡囊状菌肉,。泡囊状细胞是菌丝分支膨大而来,常失去再生能力,如红菇属一些种。,第84页,菌肉风味对一些食用菌来说也是分类依据之一。许多食用菌命名就是依据其风味而来。如香菇,鸡油菌(杏菌),鲍鱼菇等。,第85页,2、子实层,子实层是担子菌或子囊菌繁殖器官。,子实层,子囊菌子实层由子囊和侧丝组成。担子菌子实层比子囊孢菌要复杂,主要有担子、担孢子、囊状体,有还有侧丝。,第86页,大多数担子菌子实层位于菌褶两侧,但牛肝菌位于菌管内壁,喇叭菌平铺于菌盖外侧,猴头菌平铺于各个肉刺上,珊瑚菌分布于全部分枝表面。侧丝和囊状体是不育。,子实层实际上是由菌盖内菌肉菌丝向下生长形成产孢组织,是菌肉组成部分。最靠近菌肉两侧菌丝生长成为狭长、分枝多紧密区,成为下子实层,由下子实层向外再产生栅状排列担子或囊状体,由这些担子或囊状体组成子实层。所以,可认为子实层便是菌褶两侧表生覆盖物。,担子、担孢子、囊状体形态特征是分类主要依据。,第87页,(1),子囊孢子和担孢子,子囊菌子囊孢子和担子菌担孢子,都是有性孢子。子囊孢子是在子囊内产生,内生孢子,,普通为8个。担孢子则是在担子上产生,外生孢子,,1个担子上普通为4个。它们形成过程比较复杂。,第88页,担子和子囊,担子和子囊分别是担子菌和子囊菌子实层产孢组织。担子结构和形状有很大差异,是一个很主要分类标准。,担子主要形式:,无隔担子,A、筒状担子(蘑菇等):,担子呈圆筒形或棒状、单细胞、无隔膜、经典在顶端形成4个小梗,每个小梗产一担孢子。,B、叉担子(桂花耳等):,担子不分隔,幼时呈棒状,成熟时上部呈二叉或形成两个长臂,每臂先端产生一小尖并形成一个担孢子。,有隔担子,C、纵隔担子(银耳等):,双核菌丝顶端细胞形成棒状或梨形幼担子。经核配,减数分裂后,幼担子长大且十字形纵分隔成四个细胞,呈“田”字形,每细胞顶部伸出小梗(称上担子),小梗先端小而尖锐称小尖。小尖功效:担负担孢子形成和掷射之用(长大纵裂担子又称下担子)。,D、横隔担子(木耳等):,双核菌丝顶端细胞成为柱状幼担子,核配后减数过程中第一次核分裂产生一个横隔,第二次核分裂产生二个横隔,成熟担子成为四个细胞,每个细胞产生一个小梗,小梗上着生担孢子。,第89页,第90页,子囊孢子形成过程,两个单核细胞质配后,伸长和弯曲成一个钩状体,双核并列,形成四个子核位于钩头双核细胞即为子囊母细胞,母细胞核配发育成子囊,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细胞核,再经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细胞核,最终发育成8个子囊孢子,。,第91页,担孢子形成过程,孢子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孢壁厚薄等是分类主要依据之一。,第92页,担孢子形成过程,双核菌丝顶端逐步膨大成担子,2核结合,经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核担子顶端生出四个小梗,小梗顶端膨大成幼担孢子。四个单倍体核经过小梗进入幼担孢子内,最终形成四个单倍体孢子。,第93页,第94页,第95页,1、圆球形;2、卵圆形;3、椭圆形;4、星形;5、纺锤形;6、柠檬形;7、长方形;8、肾形;9、多角形;10、棱形;,孢子形状,食用菌种类不一样,其孢子形状、大小,表面特征及颜色也不相同,分类依据。孢子形状常见有球形、卵形、椭圆形、肾形、多角形,柠檬形、纺锤形、星形及棱形等。,孢子表面也因种不一样,有光滑,有粗糙,表面有小疣、小瘤、刺棱、纵条纹网纹等,第96页,平菇担孢子,第97页,孢子印,孢子按菌褶排列方式散落在纸上形成图纹,概念,伞菌分类判定主要依据,作用,第98页,孢子印制备方法,取已成熟新鲜子实体,剪去菌柄,把菌盖复盖在白色或黑色腊光纸上,静置2小时或2小时以上(因种而异),轻轻取去菌盖,大量孢子按菌褶或菌管排列方式散落在纸上,即成孢子印,白色孢子印在黑色纸上显示出来,其它颜色孢子印在白色纸上也显示出来,孢子颜色得到了判别,孢子多数是无色透明,少数有颜色,而大量孢子成堆时;能展现出各自群体色彩。孢子堆颜色通常是以孢子印来判别。,第99页,第100页,草菇孢子印,第101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