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2025届生物高二下期末达标测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 “面色苍白、身体消瘦、撕心裂肺的咳嗽”这是鲁迅的小说《药》中提及的“痨病”,它是由结核杆菌侵入肺部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下列物质和结构中结核杆菌细胞具有的是( )
①细胞壁 ②细胞核 ③染色体 ④DNA ⑤细胞质 ⑥核糖体 ⑦细胞膜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⑥⑦ D.①②⑤⑦
2.科研人员为研究批把植株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光合特征,对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不一致
B.晴天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与气孔关闭引起的CO2供应不足有关
C.两种条件下枇杷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的早晚均与光照强度无关
D.实验结果显示枇杷植株适合种植在光照相对较弱的荫蔽环境中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降低环境容纳量是控制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根本措施
B.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高低不同,构成了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C.引进新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利于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D.若有人类活动,那么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4.下图中的曲线是同一反应的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E1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B.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D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C.E3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D.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5.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体内。质粒上有标记基因如图所示,通过标记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转移成功。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也不同,下表是外源基因插入位置(插入点有a、b、c),请根据表中提供细菌的生长情况,推测①②③三种重组后细菌的外源基因插入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是c;②是b;③是a B.①是a和b;②是a;③是b
C.①是a和b;②是b;③是a D.①是c;②是a;③是b
6.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癌细胞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
C.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D.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
7.以下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正确的说法是
A.使实验更具说服力应设置不加酵母菌的培养液作对照
B.先吸取培养液于计数室,然后盖盖玻片观察
C.为保证结果可靠,需多次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D.酵母菌逐个体小,计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8.(10分)玉米种皮的颜色由三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其中显性基因A、B、R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有色,其他情况都为无色。现用一种有色种子植株分别于三种无色种子植株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组别
杂交亲本
子一代(F1)
①
有色种子植株×aaBBrr
全为无色种子
②
有色种子植株×aabbRR
25%的有色种子
③
有色种子植株×AAbbrr
25%的有色种子
A.控制花色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B.其中A、a与B、b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亲本中的有色种子植株产生ABR配子的概率为1/4
D.亲本中的有色种子植株测交,则子代均为无色种子
二、非选择题
9.(10分)下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 图中构成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________(填序号),其中能产生囊泡的结构有________(填序号)。
(2) 该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突起即微绒毛,微绒毛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微绒毛不仅可以增加膜面积,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________数量,有利于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质。
(3) 该细胞膜表面还存在能水解二糖的膜蛋白B、能识别特异性信号分子的膜蛋白C,说明膜蛋白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功能;膜蛋白结构有差异、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
10.(14分)甲图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在细胞分裂时的图像,乙图表示某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图和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A、B分别处于什么分裂什么时期?
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10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___。
(3)乙图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____________和11~13,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
(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5~6时期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
(5)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填“3”或“13”)。
(6)时期7与13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图中B细胞对应乙图中的区间是________,形成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14分)下图为细胞融合技术的相关过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若A、B细胞为植物细胞,在进行体细胞杂交之前,必须先利用__________________去除细胞壁,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上图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从A、B细胞到C细胞的过程中,所形成的C有____种,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后得到的D细胞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D细胞还需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获得能够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3)若A、B细胞分别来自染色体数目相同的甲、乙两种二倍体药用植物,若A、B细胞杂交后获得的杂种植株是可育的,而甲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图是某真核生物细胞内基因 m 的表达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为______,其模板链为基因 m 中的______链。
(2)过程②中,某些 RNA 能够将 hnRNA 剪接而形成 mRNA,这说明 RNA 具有_____功能。过程③中翻译的方向是_____(填左→右或右→左),判断的依据 是_________。
(3)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给 RNA 分子,再通过翻译将遗传信息反映到蛋 白质的分子结构上。这种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能实现不同物质分子之间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 依靠的是_____和_____两种机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A
【解析】
结核杆菌是原核生物中细菌的一种,结核杆菌具有①细胞壁、④DNA、⑤细胞质、⑥核糖体、⑦细胞膜,但是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②细胞核,也没有③染色体,故选A。
【点睛】本题以结核杆菌为题材,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解答本题关键要明确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能区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2、C
【解析】
据图分析:晴天中午温度较高、光照较强枇杷植株叶片的气孔部分关闭,同时气孔导度下降,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净光合作用下降;阴天时中午光照强度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但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不一致。
【详解】
A、据图分析,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不一致,A正确;
B、晴天中午温度较高、光照较强枇杷植株叶片的气孔部分关闭,同时气孔导度下降,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净光合作用下降,B正确;
C、两种条件下枇杷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的早晚均与光照强度、温度均有关,C错误;
D、图示说明,阴天时光照强度较弱,净光合作用速率高于晴天,说明枇杷植株适合种植在光线弱的荫蔽环境中,D正确。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识图判断和分析作答的能力。
3、A
【解析】
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的生物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分层分布,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镶嵌分布。
【详解】
A、降低环境容纳量可以长时间降低家鼠数量,是控制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根本措施,A正确;
B、某山竹林里的成年竹、幼年竹和竹笋属于同种生物,其分布不构成群落结构,B错误;
C、引进新物种可能导致生物入侵,不利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错误;
D、人类活动可以遵循自然规律,此时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一定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A。
4、D
【解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在底物充足,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详解】
分析曲线可知,左图中的E2和E3是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由于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酶促反应速率提高,转化率也提高,因此E2是酶促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对应的A、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E3是非酶促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对应的B、D曲线是非酶促反应曲线,故选D。
5、A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菌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和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说明其对应的抗性基因完整,则插入点在c处。细菌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不能生长,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说明抗四环素基因不能表达而抗氨苄青霉素基因能表达,则插入点在b处. 细菌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能生长,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说明抗四环素基因能表达而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不能表达,则插入点在a处.
考点:基因工程的工具。
点评: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6、B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和多种酶的活性降低都属于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项正确;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正常人体细胞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二者发生突变后会导致细胞发生癌变,B项错误;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决定的,属于细胞凋亡,C项正确;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种类增多,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衰老、癌变、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7、D
【解析】
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生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但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且生活空间恒定,种内斗争加剧,所以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由于大量繁殖,数目太多,不易计数,所以应稀释.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计数时需要定时取样,取样时要先摇匀培养液再取样,随机选取多个样方计数,最后取平均值。
【详解】
A、本探究实验由于属于实验前后的自身对照,因此可不额外设置对照实验,A错误;B、在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震荡均匀,先盖盖玻片观察,然后吸取培养液于计数室,B错误;C、此实验不能由同一个实验者重复实验,应由不同的实验者用同一菌液同一时间计数,C错误;D、酵母菌逐个体小,计数难,调查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用抽样检测法,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计数,D正确。故选:D。
8、D
【解析】
由题意知,玉米种子的基因型为A_B_R_表现为有色,其他基因表现为无色,A_B_R_与aaBBrr杂交,子代都表现为无色,不能可能出现A_B_R_,基因型为A_B_R_个体不可能产生含有AR的配子,因此A(a)、R(r)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r连锁,aR连锁;A_B_R_与aabbRR杂交,子代有色种子是25%,因此A_B_R_个体产生含有AB的配子的比例是25%,因此A(a)、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_B_R_×AAbbrr,子代25%的有色种子,说明A_B_R_产生含有BR的配子占25%,因此B(b)、R(r)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
A.①根据有色植株×aaBBrr→全为无色种子,不能出现A_B_R_,可判断出A和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r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R位于其同源染色体上,且有色植株基因型为AaB_Rr,②根据有色植株×aabbRR→25%有色种子(A_B_R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并结合前一杂交结论,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Rr,且B在另1对染色体上。③假设三对基因自由组合,该有色植株×AAbbrr后代应该25%有色种子(A_B_R_),与结果不符,可推知三对基因存在连锁关系,因此控制花色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A_B_R_与aabbRR杂交,子代有色种子是25%,因此A_B_R_个体产生含有AB的配子的比例是25%,因此A(a)、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玉米种子的基因型为A_B_R_表现为有色,其他基因表现为无色,A_B_R_与aaBBrr杂交,子代都表现为无色,不能可能出现A_B_R_,基因型为A_B_R_个体不可能产生含有AR的配子,C错误;
D.亲本的有色种子的基因型为AaBbRr,产生的配子类型是ABr、Abr、aBR、abR,分别与abr配子结合不产生A_B_R_基因型的无色种子,D正确。
故选D。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二、非选择题
9、②③④⑤⑥ ②③④ 磷脂双分子层 载体蛋白(膜蛋白A) 生物催化(或催化) 受体(识别) 控制膜蛋白的基因(或DNA)不同
【解析】
本题借助图形考查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作用,解题要点是识记相关知识点,并能对图示进行分析判断。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器膜(②高尔基体、③内质网、⑥线粒体)、细胞膜④和核膜⑤。其中能产生囊泡的结构有②高尔基体、③内质网、④细胞膜。
(2)微绒毛是细胞膜形成的突起,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微绒毛不仅可以增加膜面积,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有利于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质。
(3)据图示分析,细胞膜上的膜蛋白B具有催化二糖水解作用,膜蛋白C作为受体能识别特异性信号分子。膜蛋白结构有差异、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膜蛋白的基因不同。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图示的分析:首先是根据细胞器的形态和结构识别图中各结构名称,识记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其次根据图示分析各种膜蛋白的作用,找出与教材的衔接点,用规范性语言答题。
10、有丝分裂后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受精作用 1~7 5~10 10 3 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3~4 (第一)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甲: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乙:图乙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a表示DNA含量变化曲线,b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0~9表示减数分裂;10位点表示受精作用;11~16表示有丝分裂。
(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乙图中10处,染色体数目恢复原来数目,该发生的生理过程为受精作用。
(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才会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因此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完成后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都存在染色单体,故乙图的1-7区间含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才会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因此故乙图的11~13区间含有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都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5~10。
(4)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5~6时期染色体数目为10条。
(5)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3.
(6)时期7与13的共同点是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且染色体分别向两极移动。
(7)甲图中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乙图中的区间是3~4;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形成的子细胞是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正确区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的曲线,根据斜线的有无,若无斜线代表染色体变化,先减半再增终减半代表减数分裂,加倍后再恢复代表有丝分裂;有斜线代表DNA变化,连续2次直线下降代表减数分裂,1次直线下降代表有丝分裂。
1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杂种细胞生出新的细胞壁 3 融合的杂交瘤细胞 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前者染色体联会正常,而后者染色体联会异常(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
【解析】
1、植物体细胞杂交:来自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去细胞壁的方法:酶解法,即在温和的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2)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化学法:聚乙二醇(PEG).
(3)原生质体能融合的原因: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融合完成的标志:再生出新的细胞壁(与细胞内高尔基体有重要的关系) 。
2、动物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电激、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等。幼龄动物的组织或胚胎细胞分裂能力强,所以常选这些细胞。灭活的病毒促融是生物方法,是动物细胞促融的特有方法。
3、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
(1)细胞来源有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外不能无限繁殖;骨髓瘤细胞:不产生专一性抗体,体外能无限繁殖。
(2)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
【详解】
(1)若A、B细胞为植物细胞,在进行体细胞杂交之前,必须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杂种细胞生出新的细胞壁。
(2)若上图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从A、B细胞到C细胞的过程中,所形成的C有A和A细胞的融合体、B和B细胞的融合体、A和B细胞的融合体共3种类型,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可抑制自体细胞的融合体的生长,经筛选后得到的D细胞是A和B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由于不同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种类不同,所以D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就可获得能够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3)甲和乙是两种二倍体植物,存在生殖隔离,若A、B细胞杂交后获得的杂种植株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是可育的,而甲乙有性杂交的后代不含同源染色体,是不育的,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前者染色体联会正常,而后者染色体联会异常(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融合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识记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转录 m2 催化(限制酶的功能) 左à右 自左向右,核糖体上的肽链变长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tRNA对氨基酸的特异性识别(tRNA能识别转运特定的氨基酸)
【解析】
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
(1)由图示可知,过程①为转录,其模板链为基因m中的m2链,因为基因的m2链与转录出的RNA碱基序列互补配对。
(2)过程②中,某些RNA能够将hnRNA剪接而形成mRNA,这说明RNA具有催化功能。过程③中翻译的方向是左→右,判断依据是核糖体上的肽链左到右逐渐延长。
(3)基因中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给 RNA 分子,在此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准确性;在翻译过程中将mRNA中遗传信息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主要依靠tRNA反密码子与mRNA上密码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tRNA对氨基酸的特异性识别(tRNA能识别转运特定的氨基酸)。
本题结合真核生物细胞内DNA转录过程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等基本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