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届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高二生物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生物学研究常用到光学显微镜,下列有关光学显微镜的描述,错误的是
A.在视野中,观察到一只草履虫朝视野的左上角运动,其实际朝右下角运动
B.转换为高倍镜时,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再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图像清晰
C.用高倍镜既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也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
D.视野的亮度可通过反光镜和光圈来调节,有时让视野偏暗才有更清晰的物像
2.研究湖泊中食物链顶端的某鱼种群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9+时丧失繁殖能力,据此推测不正确的是
年龄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此类推)
A.未来一段时间内,该鱼种群在湖泊中的数量基本不变
B.大量捕捞10+以上个体,不会导致该种群出生率明显变化
C.若把另一种鱼引入该湖泊,导致原鱼群数量减少,也属于群落演替
D.种群的性比率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3.科学家通过下列实验探究细胞核的功能:
实验①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是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无核的一半(G停止分裂,有核的一半(b)能继续分裂。
实验②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将一个细胞核挤入到不能分裂的a部分,结果a部分开始分裂、分化。最终,a、b部分均发育成胚胎。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①中,b部分细胞属于对照组,a部分属于实验组
B.实验②中,a部分的操作与实验①中的a部分形成对照
C.a、b部分发育而成的胚胎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不同
D.实验结果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4.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区别是( )
A.基因工程需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操作,蛋白质工程不对基因进行操作
B.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操作,蛋白质工程是细胞水平操作
C.基因工程合成的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合成的可以不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
D.基因工程完全不同于蛋白质工程
5.2017年底,“中中”和“华华”两只克隆猕猴在我国出生,是国际上首例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培育过程如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中”和“华华”形成过程中利用的核心技术是核移植
B.“中中”和“华华”两只猕猴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C.“中中”和“华华”的诞生有利于促进对人类疾病的研究
D.“中中”和“华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A猴相同
6.下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腺,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③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B.a表示垂体,b表示甲状腺,c表示下丘脑
C.幼年时激素②和③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
D.血液中激素③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①分泌减少
7.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小鱼吃的小虾 B.泥巴中的藻类 C.吃小鱼的大鱼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8.(10分) “试管婴儿”技术属于( )
A.克隆技术 B.组织培养 C.胚胎工程 D.基因工程
二、非选择题
9.(10分)某种鸟的羽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a,B、b基因分布如图1所示。基因A控制蓝色物质的合成,基因B控制黄色物质的合成,白色个体不含显性基因,其遗传机理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a和B、b间的遗传_______(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蓝羽色雄鸟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_,该鸟种群中,绿羽色鸟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种。
(3)现用已知基因型为BbZAW的绿羽色雌鸟和基因型为BbZAZa绿羽色雄鸟杂交,子代雌鸟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子代绿羽色雄鸟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10.(14分)如图所示,图甲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为人的成熟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mol/L的葡萄糖溶液,B为蒸馏水,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_____右侧液面(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2)图甲所示人工膜两侧的离子存在浓度差,离子不能通过该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则K+通过该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
(3)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___________,如果要利用图乙细胞制备细胞膜,则应将图乙细胞放入__________中,使其吸水涨破。
(4)将新鲜的苔藓植物叶片放入少量红墨水、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状态如图丁所示,此时部位①颜色为______,部位②颜色为_____。如改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重新实验,则部位②颜色为________。
11.(14分)下图甲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染色体(质)形态的变化,图丙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显微照片,图丁为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②③④细胞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获得图乙结果时,应选择区域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在显微镜下寻找该区域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有丝分裂间期的物质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图乙的字母和箭头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______________。
(4)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即使操作正确,也难以看到很多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丙中B细胞对应图丁的_______________区段。
12.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接种1mL水样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经37℃、24h培养后,所生长出的菌落总数不得大于100。某兴趣小组对某蓄水池进行细菌总数测定,以了解池水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回答下列问题:
(1)用无菌三角瓶取水样前,取样器(玻璃制品)需使用_________法灭菌。取水前的这种无菌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通过滤膜法测定细菌总数,将10ml水样进行过滤后,将滤膜放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培养,培养时应将平板倒置,其原因是__________。在培养过程中,不同时间所观察到的平板上菌落特征的差异有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3)经过37℃,24h培养,结果如下表:
平板1
平板2
平板3
菌落数(个)
370
350
380
据上表结果判断,所取水样测定结果_____(填“符合”或者“不符合”)饮用水的标准。
(4)该小组若想检测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目,可将滤膜放在含__________培养基上,计算培养基上______(颜色)菌落的数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B
【解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光学显微镜的使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即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实物在视野的右下方,在视野中,观察到一只草履虫朝视野的左上角运动,其实际朝右下角运动,A正确;转换为高倍镜时,若图像不清晰,则应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图像清晰,但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B错误;基因表达的转录、翻译过程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到,因此用高倍镜既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也观察不到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C正确;视野的亮度可通过反光镜和光圈来调节,若观察的生物材料的色泽很浅,让视野偏暗才有更清晰的物像,D正确。
显微镜的使用,此类问题常以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托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2、B
【解析】
考查表中数据的分析能力及种群特征和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统计数据可知,没有生育能力的幼年个体、性成熟的个体、丧失生殖能力的个体的数量基本相等,所以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详解】
稳定型的年龄组成的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正确。
大量捕捞10+以上个体,从而使其它个体获得了充足的空间和资源,有利于提高育龄个体的繁殖率,该种群出生率会发生明显变化,B错误。
若把另一种鱼引入该湖泊,导致原鱼群数量减少,进而影响其它种群的数量和种间关系,这也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
种群的性别比率合适,则种群出生率高,否则出生率低,D正确。
年龄组成中幼年、成年、老年实质是无生育能力的幼年个体、性成熟个体、丧失生育能力的个体,按此统计是解题的关键。
3、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是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无核的一半(a)停止分裂,有核的一半(b)能继续分裂,这说明细胞核对于细胞分裂具有重要作用;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将一个细胞核挤入到不能分裂的a部分,结果a部分开始分裂、分化,进而发育成胚胎,这说明细胞核对于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物体的发育具有重要功能。
【详解】
A、有分析可知,实验①中,a部分相当于去核和重新植入核,是实验组,b部分细胞属于对照组,A正确;
B、实验②中,a部分植入核,与实验①中的无核形a部分形成对照,B正确;
C、a、b部分发育而成的胚胎细胞都来源于原始的受精卵,故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相同,C错误;
D、有核或植入核的部分能分裂、分化,无核的部分则停止分裂,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D正确。
故选C。
4、C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要求考生能构建知识网络。
【详解】
基因工程需对基因进行分子水平操作,蛋白质工程是通过基因修饰或合成新基因来改变生物的遗传和表达形状,合成新的蛋白质,A错误;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操作,蛋白质工程也是分子水平操作,B错误;基因工程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是通过基因修饰或合成新基因来改变生物的遗传和表达性状,可以合成不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C正确;基因工程是蛋白质工程的关键技术,故蛋白质工程又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D错误。
要对蛋白质结构进行设计改造,必须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来完成,而不直接改造蛋白质,是因为:(1)任何一种天然蛋白质都是由基因编码的,改造了基因即对蛋白质进行了改造,而且改造过程的蛋白质可以遗传下去,如果对蛋白质直接进行改造,即使改造成功,被改造过的蛋白质分子还是无法遗传的;(2)对基因进行改造比对蛋白质直接改造要容易操作,难度要小得多。
5、B
【解析】
“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克隆猴是用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利用了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没有经过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雌性动物子宫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中中”和“华华”的获得利用了克隆技术。
【详解】
A、通过图示可知,“中中”和“华华”形成过程中利用的核心技术是核移植,A正确;
B、 “中中”和“华华”是通过克隆技术获得,克隆是无性繁殖,不通过精卵结合,故不由受精卵发育而来,B错误;
C、猕猴与人亲缘关系较近,“中中”和“华华”的诞生有利于促进对人类疾病的研究,C正确;
D、“中中”和“华华”是由A猴体细胞核克隆而来,故“中中”和“华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A猴相同,D正确。
故选B。
6、D
【解析】
A、③是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全身各处,A正确;
B、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知,c是下丘脑,a是垂体,b是甲状腺,B正确;
C、幼年时,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量过少,会导致侏儒症,C正确;
D、当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多,D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7、B
【解析】
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所以B正确。
【考点定位】食物链
8、C
【解析】
试管婴儿是指人的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完成受精作用,发育到早期胚胎的一定阶段,再移入到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由于受精过程和早期胚胎发育通常在试管中完成,所以叫试管婴儿;试管婴儿只是实现了在体外的受精过程,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来自父母双方,因此属于有性生殖;动物克隆则是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提供细胞核的一方,因此试管婴儿技术属于有性生殖,而动物克隆则属于无性生殖。
【详解】
A. 动物克隆属于无性生殖,试管婴儿属于有性生殖,A错误;
B. 组织培养是培养植物新个体的技术,B错误;
C. 试管婴儿运用了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属于胚胎工程范畴,C正确;
D. 试管婴儿运用了体外受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没有涉及到基因工程,D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遵循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bZAZA或bbZAZa 6 绿羽色 :黄羽色 :蓝羽色 :白羽色 = 3 :3 :1 :1 1/6
【解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知基因A控制蓝色物质的合成,基因B控制黄色物质的合成,aabb个体显白色,根据图1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以及图2基因与代谢的关系可知绿色的基因型是B_ZA_,黄色的基因型是B_Za_,蓝色的基因型是bbZA_,白色的基因型是bbZaZa或bbZaW。
【详解】
(1)A、a和B、b间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组合。
(2)有分析可知,蓝色的基因型是bbZA_,故蓝羽色雄鸟的基因型可能是bbZAZA或bbZAZa;绿色的基因型是B_ZA_,绿羽色鸟的基因型有BBZAZA、BBZAZa、BbZAZA、BbZAZa、BbZAW、BBZAW共6种。
(3)基因型为BbZAW的绿羽色雌鸟和基因型为BbZAZa的绿羽色雄鸟杂交后,子代中关于B、b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关于A、a的基因型及比例为ZAZA:ZAZa:ZAW:ZaW=1:1:1:1,由此可知,子代雌鸟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 ZAW:Bb ZAW:bb ZAW:BB ZaW:Bb ZaW:bb ZaW=1:2:1:1:2:1,故子代雌鸟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绿羽色 :黄羽色 :蓝羽色 :白羽色 = 3 :3 :1 :1;同理子代雄鸟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 ZAZA:Bb ZAZA:bb ZAZA:BB ZAZa:Bb ZAZa:bb ZAZa=1:2:1:1:2:1,其中表现绿羽色雄鸟的基因型为:BB ZAZA:Bb ZAZA:BB ZAZa:Bb ZAZa =1:2:1:2,故子代绿羽色雄鸟中纯合子即BBZAZA所占的比例为1/6。
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比较
①常染色体上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即子代无论男女得病的概率或正常的概率相同;
②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子代男女得病概率或正常的概率不同。
③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余男性;
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余女性;
常染色体:男女患者比例相当。
10、高于 等于 协助扩散 载体蛋白 蒸馏水 红色 绿色 无色
【解析】
分析甲图:甲表示磷脂双分子层;
分析乙图:乙图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乳酸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分析丙图:图丙代表渗透作用的装置,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溶液运输到高浓度溶液。
分析图丁:图示细胞为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①为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空隙,充满了外界溶液,②为细胞质。
【详解】
(1)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由于磷脂分子层中没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所以葡萄糖不能通过半透膜,A侧渗透压大于B侧,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左扩散的速率大于向右扩散的速率,所以一段时间后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高于右侧液面;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由于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蛋白质①的运输扩散到B侧,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
(2)由题意可知,人工脂质双层膜中不具有载体蛋白,若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钾离子可以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属于协助扩散过程,该过程中缬氨霉素作为运输钾离子的载体。
(3)从图乙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乳酸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二者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图乙所示细胞若表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时可将细胞置于蒸馏水中,细胞会由于吸水而涨破,溢出细胞外的主要物质是血红蛋白。
(4)新鲜的苔藓植物叶片放入有少量红墨水、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过程;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中的溶质能穿过细胞壁不能穿过细胞膜,所以①处为红色;②中含有叶绿体,所以为绿色。如改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重新实验,则部位②颜色为无色。
本题综合考查膜结构、物质跨膜运输、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难度不大。
11、基因选择性表达 ③ 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些细胞处于分裂状态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d→e→a→b→c→d(d→d) 分裂期时间远短于分裂间期时间 BC
【解析】
分析甲图:图甲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其中①为成熟区;②为伸长区;③为分生区;④为根冠。
分析乙图:d→e表示分裂间期;a表示分裂前期;b表示分裂中期;c表示分裂后期;c→d表示分裂末期。
分析丙图:A处于分裂前期;B表示有丝分裂中期;C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丁图:甲图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
(1)图甲中①②③④细胞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进行实验获得图乙结果时,应选择区域③分生区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寻找该区域的依据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些细胞处于分裂状态。
(2)有丝分裂间期的物质变化是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3)请用图乙的字母和箭头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d→e→a→b→c→d(d→d)。
(4)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即使操作正确,也难以看到很多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主要原因是分裂期时间远短于分裂间期时间。
(5)图丙中B细胞对应图丁的BC区段。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高压蒸汽 (干热灭菌) 防止外来杂菌污染 防止冷凝水滴落污染培养基,也可避免培养基中水分过快挥发 菌落大小、数目、形状、颜色等 符合 伊红美蓝 黑色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和测定,解题要点是识记微生物的培养和计数中相关的技能、技术和方法。解答本题需要数量掌握微生物的分离、计数与灭菌的方法。灭菌是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使用对象主要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和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合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与包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使用对象主要有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统计菌落数目使用的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活菌计数法,其中活菌计数法即稀释涂布平板法,一般选择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1)用无菌三角瓶取水样前,取样器(玻璃制品)需使用高压蒸汽 (干热灭菌)法灭菌。取水前的无菌操作的目的是防止外来杂菌污染,以免干扰实验结果。
(2)平板倒置后既可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防止冷凝水滴落培养基,造成污染,影响实验结果;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如菌落大小、数目、形状、边缘特征、隆起程度、颜色等。
(3)表格中3个平板的平均菌落数为367个,则每毫升水中的菌落数为36.7个,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因此所取水样符合饮用水的标准。
(4)测定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数目的方法:将已知体积的水过滤后,将滤膜放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在该培养基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黑色,可根据培养基上黑色菌落的数目,计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目。
【点睛】微生物的培养及分离的易混点是:1.对无菌技术的理解:无菌技术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其中灭菌比消毒效果好,但要考虑操作对象的承受能力,如活体材料、操作者的手等只能采用消毒。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或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本题中涉及的计数即用活菌计数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