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选择与珍惜,注目自然之威力
——“环保”类作文导写及精彩例文
【开窗启思】
季羡林说:“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注目自然之威力,便是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是“和谐”中重要的一笔。“人和自然的和谐”,虽然耳熟却不易理解,如果没有理解这个命题,便很容易写成一般的环保文章。而且,文章贵在思考,所以想写好这类文章,必须先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的内涵,而其中的关键是理解人们对自然的态度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
面对自然之威力,我国古人是敬畏的,因为万物有灵,因为天人对应,于是古人采取 “顺天时”、“尽地利”,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符合天的“意志”,也就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由于“敬畏自然”,几千年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着,先人所言“天人合一”可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渐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工具,于是人成为无所不能的“智者”,以为可以主宰着然,以为可以让自然界的一切臣服于人的脚下。在这种“人定胜天”的理念指引下,人面对自然之威力,不再是敬畏,而是开始“征服自然”的历程。于是人为自身利益而蹂躏自然界,自然受到人为肆意的破坏。当人不给自然留后路,自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人和自然失去了和谐。
不管是天人合一还是人定胜天,都是基于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怎样才能人和自然和谐?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利奥波德的观点值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他认为,人与大地上的一切物种平等,都有资格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大地上的人、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每个成员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彼此间相互依赖,构成一个整体;人类没有任何理由把自己置于征服者的位置,把土地当成奴役的对象。
因此,人和自然和谐的要义在于人维护土地上每个生物存在的权利。于是作文便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对自然界存在的思考。山川河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是否都存在?可否调查它们的生存状态?它们是怎样存在,是否延续它们祖先的习性或本色?水是否依旧清,草是否依旧绿,鸟是否依然叫,羊是否依然温顺,虎是否依然凶猛……
二、对自然界消变的思考。它们为何会消变?是否用空洞的一句“环保意识太差”就可以涵盖所有真相?是否可以再细致些再深入些,比如思考人的贪欲、道德、伦理、人性、文化等等?那消变之后呢?仅仅是影响人的生活环境吗?自然,除了给予人们物质的享受,还启迪了人的心灵、触发了人的精神。自然之消亡,是否有人心灵、精神、文化之缺失?
三、对营造和谐的思考。拯救自然、营造人和自然的和谐,是否仅仅是喊一句提高人的环保意识,保护自然就可以了?你是否有颗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循自然之道的心?你是否有拯救自然的实际行动,而你是怎么行动的,这样做是真的和谐吗?冯骥才的《珍珠鸟》被认为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典范之作,貌似营造和谐,给珍珠鸟的却是一个笼子,这是真的和谐吗?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为了拯救大雁,他把沙乡做成农场,给大雁营造一片栖息地——家园,让大雁在这里自由觅食,自由鸣叫。诗人郑板桥说:“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睡梦初醒便可倾听百鸟啁啾,晨起欣赏莺飞雀舞。把天地间当作巨大的动物园囿,江河湖泊视作赏鱼池,融我于美妙的大自然之中,这是否才是最美的境界?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文章贵有思想,思想决定文章的高度和深度。面对自然,需要心灵的沉思,需要思想的火花。明辨之,慎思之,笔端定会洋溢一片芬芳。
【赏读经典】
【经典一】
大雁哪里去了?(节选)
蔡蓬溪
大雁飞行时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是歌谣的描述,上小学的女儿问我,为什么从来没有看到过歌里唱的大雁呢?——是啊,春天是大雁飞来的季节,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可是,河开了,雁没来,多少年没来了?好多年了。静夜中读《里尔克诗集》,想到与女儿的对话,忽觉惆怅,笔下遂为大雁的哀歌:
在童年的记忆里,飞翔着一群群大雁。
绵延着悠长的阵列,遨游于瓦蓝的天空。
“鸣雁唉唉,冬去春来”,祖母的童谣,伴着大雁飞来。
倏忽之间,祖母已逝多年,秋天仰望天空,不见了南飞的大雁。
苍穹寂寥,鸿影不再,大雁哪里去了,为何你一去不返?
《吕氏春秋》说:孟春之月候雁北,仲秋之月候雁来〔1〕。大雁从高高的天空传来略带凄凉的“唉,唉”声,四十岁以上的人大概都听到过,仅就文字的记录而言,鸿雁高翔悲鸣于天际已持续了数千年,而今忽然沉落终断,世界发生了什么?而奇异的是,匆忙的世人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大雁从天空中的消失。
每读王勃的《藤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一句,便想到童年的我秋天站在原野中看那高翔的雁群与闻那凄凉的雁鸣,而这又每与荒凉的野洼、水边随风摇曳的芦苇联系起来,以致我觉得这就是《诗经》里描写的野外情景。大雁在天空飞翔的景象,或者在人类进化史中眼睛明亮那一刻起就发现了,先民逐渐领悟了大雁和季节的关系,他们以大雁的来去定义春秋的轮回。大雁不只是报季的使者,传说曾作为信使穿越山高水长的空间,当它携带寄意别情的诗篇飞向苍淼的云天,在诗人的内心便隐喻了高远的志向;之外更是美的象征。《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云:“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说的是一个女子在秋天的河水边期盼着爱侣迎娶自己,正是黎明太阳东升的时候,她听见成群的大雁的鸣叫,女子希望美妙的佳期是在河水未被冰封之前;雁群的鸣叫声就与内心的美好心绪综合为一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东方自然主义天堂般的境界。
若通观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我们与数千年前的先民其实是属于“同时代”,但正是在近千年来人类文明加速度发展,使“同时代”的我们和他们本来差别很小的情愫迅速地拉大了距离,最直接的表现莫过于绘画与诗文的古今之别了。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每在山水画中体现,而山水画中一个被宋元以来文人画家常画的景象,便是平远山水中一抹浅黛的山下,烟波浩淼的湖面上,芦苇边一叶独行的扁舟,扁舟上的隐士悠闲地垂钓,而画面上部大面积的空白所显示的,是天空中一行渺远的芦雁。
遗憾的是今日中国的山河大地,那一行秋雁渐渐地消逝了,古人笔下那荒寒的境界也就失了点睛的一笔。现代人身处喧嚣的旅游景点,那种古人出门即见的荒山野水、飞禽走兽,成了无法企及的梦想。今日画家下笔即为悦目的艳丽,而少悠远的韵味,今人之不如古人,不全是技法的不精,而主要是心境的变迁。今人丧失了与大自然亲近的能力,表现在他们的心灵与自然的关系之“主”与“客”的分立,而非古人天我的“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大自然因人类的活动而大大变化了,自然中既没了冷僻荒凉的地域,画家也就少了冷僻荒凉的心绪。无论任何名山大川,作为天空点睛之笔的雁阵一旦被高压线或旅游缆车取代,则“心”顿失“远”,“地”立即不“偏”了。
没有天空中高翔的大雁和草丛中嬉戏的走兽野禽,大自然的生机之美在今人和古人之间也就有了巨大的差别:“天”与“人”似乎都不再是当初的二者了。古人诗文中那种神秘、荒寒、悠远而苍莽的意境,来自于他们乘着缓慢的舟车艰难旅行的体验,人烟的稀少、舟车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使古人眼里的自然有无尽的神秘,这种神秘浸染到他们的生活与诗文中,所表现出的是人对“天”的无限敬畏。当初苏东坡在贬谪的途中每日行走不过数十里,时光和行程都同样缓慢,内心推敲着文章的字句,耳闻秋水断桥边的鹤唳溪喧,目送白云千里飞鸿远逝,想像胞弟接到家兄手书的喜悦。而信息时代的现代人,“鸿雁传书”的比喻意义都大半忘却(写亲笔信的人越来越少),也就不在意雁阵从天空中的消失了。
人们忘记了,自然原本不是外在于自己的“客观”风景(更不是实用的矿藏),而是与人类脐带相连的、孕育人类的母亲—子宫;而人一旦作为生物人(脱离动物)之后,在人类心灵觉醒的历史中,自然又以她丰富的意象启蒙人类的心智。一如华亭鹤唳、上蔡苍鹰所隐喻的对生命的渴望,天际鸿影所蕴涵的意义更多是精神性的,每一个发现鸿雁与鸿鹄之诗性的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自由”,或曰鸿鸟的诗性总是启发人类对自由的理解。“逍遥”的“自由”意义在庄子是以大鱼鲲变幻的大鸟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来比喻的,鹏“其翼若垂天之云”或是庄子从对晚霞中雁阵高翔云端排列如巨翅的超现实主义想像而来,是精神自由理想的外化形象。
考证手持汉节被困异国泽畔牧羊的苏武是否把帛书系在雁足上试图与汉帝交通并不重要,《汉书•苏武传》记录的苏武思念故国、渴望自由心灵的真实性才是重要的,因此那只被诗人想像的鸿雁因其承载的历史性心灵以及以其所演义的诗剧浸润到后辈的幽思,苏武悲凉的真情以鸿雁的诗性—神性到达我们,使我们在闭目中仿佛看见了汉代的大地和天空。〔3〕中国的大地之所以显得古老而文明,是因为中国山河大地的诗性—神性被先民很早地发现和吟咏,如“雁门关”、“回雁峰”文字镶嵌在砖石结构的城墙的匾额上、或刻在摩崖巨石上,书法汉字内在的精神性的美和人文意义,使观者即刻感受到了其蕴涵于山川大地的历史性和诗性;而地名如“衡阳”对于读书人就非是单纯的地名,而有太多诗意的韵味,“衡阳雁去”的自然景象在小诗人也可以脱口而出。大雁春秋两次大规模迁徙,绕衡山之南回雁峰而过(北雁至回雁峰不再南飞),长烟落日中谁能“无留意”呢。但“工业文明”对“文明”含义的扭曲使大地的诗性—神性日益丧失,没有“雁”的“雁门关”、“回雁峰”、“雁栖湖”的历史性因缺乏现时性而模糊了它们的诗意,更多时候呈现的是缺乏诗意的高速公路上无美感的简化字。
(节选自《书屋》2006年第7期,有删改)
【赏读小语】
大雁哪里去了?蔡蓬溪先生怅望千秋,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哀感顽艳的文字为远逝的鸿雁招魂。
翩翩鸿雁是报告春秋轮回的使者,它如期的迁徙昭示着天人之间的神秘感应。当雁阵惊寒、秋风四起、无边落木萧萧下,敏感的心灵怎不生发对山河岁月的敬畏和叹服。雁鸣有凄切之意、物哀之美,而飞翔万里又寄寓着生机和希望。 鸿雁意象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诗性,使游子意、故人情获得了尽乎完美的表达。谁料今日,工业文明唤起了人类无法魇足的欲望,在扩张过程中,鸿雁便不幸沦为一种牺牲品,给人们带来无穷遐思的大雁将失去居所和雁道,终归于无何有之乡。
可人类并非天外来物,它与其他地球生灵是相互成全的。当人类把众多的生灵推向绝境时,自身也必然会踏上一条不归路。现在忏悔也许还来得及,兔死狐尚且悲,雁逝而人独不惊,可乎?
当秋天再次来临的时候,会有奇迹发生吗?我们共同守望。
【经典二】
敬畏土地 金双戈
屈膝而跪,额头顿地,这个姿势是对土地的膜拜,它是生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的祖先敬畏土地的一种最虔诚最古老的方式。
曾经在我们世代华夏儿女的心目中,没有什么比土地更为神圣更为亲爱,我们总是用各种方式来赞美土地和表达对土地的那一份深深的情感。
有关人类的起源虽然有许多的科学考证,但绝对与土地无关,可我们的先人偏要编出一个用土造人的神话,并且还是那样地浪漫、浪漫得让人晕眩:盘古历时一万八千年分开了天和地以后,美丽的裸体女娲便在茫茫浑沌的大地上不分昼夜地用泥巴捏呀捏、捏出了一个个“男人女人”,让他们齐刷刷地站在一起。后来女娲将近力竭之际,她抓起一把黄土向“男人女人们”洒去。于是,这些泥人便得了灵气,各自配着对儿开始了繁衍。这个美丽的神话可真是荒诞,但却体现了我们的先人感恩于土地的用心,后人也乐于接受,并且认定了自已是来自泥土。所以我们世世代代就相传着一个愿望——入土为安、从泥土中来最终把自已交还给泥土。尽管现代的文明将此视作陈俗陋习;尽管尸骨在强硬的条例下化作一捧灰沫;尽管政府早已为这些灰沫建了一处处漂亮的栖居之所,但还是有人执意要回到泥土中去。真是不解的情结。
“土”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会意符号。看看我们,挺胸直立、平展双臂,便与大地实实在在地合写了一个个“土”字。当初,那个叫仓颉的人就是因为不仅我们的皮肤浓浓地染上了土地的颜色,并且我们还有土地那胸襟坦荡、仁慈博大、忠厚善良、质朴平实的本质,这才给了他灵感,造出了这个世间独一无二的“土”字。
土地,是一位博学而又慈爱的母亲,她教导喂养我们。受了土地太多恩惠的我们,总是念念不忘土地,予其以最高的精神回报。
浪迹他乡,最惹人牵肠挂肚的莫过于亲人,于是,我们喜欢把思念亲人叫作思念故土;土布土炕土楼土特产,我们的衣食住行似乎没有“土”便吃得不香穿得不暖睡得不稳住得不安;褒贬爱憎若没有“土”就没法将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脚踏实地”是赞誉办事认真牢靠的人,而以“无立足之地”警告小人,若不思悔沦为大奸大恶者必是“死无葬身之地”——肮脏的躯体别污染了土地。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呵护着敬仰着土地,我们也一直都在谨记着祖辈们传下来的衷告:亵渎土地就是亵渎神灵!糟蹋土地就是糟蹋自已!
然而,从什么时期候起我们忘了祖训,我们亵渎了神灵,我们糟蹋了土地,我们把土地赋予我们的种种美德丢弃了,我们所剩下的仅仅只是那无法褪掉的土地的颜色。这缘于我们学会了享乐。
我们的一双脚掌养得太娇嫩了,再也不愿意亲近土地那粗糙的皮肤了,只要足到之
处尽可能铺垫着光滑的大理石或坚硬的水泥层。我们牙齿和皮囊也日益尊贵了,再也嚼不得粗茶淡饭穿不得土褂布衣,我们一味地暴殄天物。无论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一律列入菜谱和服饰加工计划。我们平山填河大兴土木,那一个个在相互攀比中争先恐后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匣子,只不过是要把一副慵懒的身子安置得更舒服些罢了。
享乐的欲望不仅淡化了我们对土地的情感,也膨胀着我们向土地索取的贪念。
为了全身每一个器官都能充分地得到享乐,我们贪婪的手毫无节制地一次又一次伸向土地。如此,再富有的“母亲”也会被“儿子”掏个精光,到那时,大地又将回到贫穷的洪荒时代。不知多久以后,又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灵类,他们是不是也象我们现在哀惋恐龙灭绝一样哀惋我们人类?哦,怕不只是哀惋吧,应该是嘲讽,因为人类是自已灭绝了自已。
我们不该忘记土地是庄户人家的命根子。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庄稼人,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在土地上种植着不同的庄稼。我们更不该忘记土地是大自然对地球村所有物类的恩赐,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是大地的子民,它们同人类构成了一个和谐有序的大家庭。
最高统治者大自然在恩赐我们土地的同时定下了一个铁的律令:土地上的和谐有序绝不可破坏!
现在的我们真是大胆,竟敢置“律令”而不顾,仗着自已脑区皱折深凹一些智商高一点,便傲居于万愚之上,为所欲为,以致鸟兽遭戮生态失衡,垃圾成灾水源变质,空气污染酸雨急增,森林乏地球升温……对此我们不仅毫无警醒,还在一个劲地自炫着用聪明创下的业绩。想想运作了五十亿年的大地,只在短短的百十年间就被我们搅得全乱套了。殊不知,我们以土地所付出的具大代价来开创我们的文明,这笔帐终究是要算到我们的头上。实际上,大自然已经开始拔动着算盘珠子了,危险在步步向我们逼近。可叹聪明的我们依然摆弄着聪明。
所幸的是,我们当中不乏真正聪明的人,他们不敢忘却老祖宗的衷告,他们感觉到了土地在愤怒:他们听到了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为了兄弟姐妹、为了子孙万代能继续安然无恙地生存在这享有五十亿高龄的仅此一片的土地上,他们日夜呼喊着高擎一面鲜艳的旗帜旗帜上书写着:
“敬畏土地 爱我家园”
(选自 红袖添香网 )
【赏读小语】
土地不是我们欲望的函数,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人类与土地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当我们从土地母体中汲取营养而创造文明时,我们不要忘记土地母亲的恩德,更不能做一个以怨报德的不孝子孙。人不过是土地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土地的恩惠,“敬畏土地,爱我家园”,才不会愧对祖先,贻害子孙。
【经典三】
想象鸟鸣的幸福
曾柱
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她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大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籽,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树林,唤醒房屋。我知道好多人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归到城市一族还是乡村一族,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就是这样矛盾的统一体。在接近最乡村的人物或者物什时,我们会习惯地用城市的口吻说:那些乡村老大。
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记得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荫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嘉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震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具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最亲密的联盟。”
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萧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选自《散文选刊》2005年第6期)
【赏读小语】
我们已经失去了白天,如果我们再失去静听鸟鸣的黑夜,灵魂何处栖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假如只能用电子宠物的叫声代替自然的鸟鸣,只能靠想象一下鸟鸣的幸福,那是怎样的凄凉和悲哀!
【佳作一】
铁塔上的鸟巢
我是一只喜鹊。去年春天,我降生在一片大树林里。当时,我们的家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我们那温暖家的上面有密密的绿叶遮挡烈日和暴雨,四周有树林抵御狂风和沙尘。树枝的轻轻摇曳使我们的家成了一个真正的摇篮。可是,当我刚能飞出巢窠后的几天,树林边来了许多“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么野蛮无礼的动物。他们开着各种各样的车辆,带着千奇百怪的机械。在机械刺耳的怪叫声中,一棵棵树木被伐倒,装上车辆运走了。树林遭到毁灭性的砍伐。幸亏我们逃得快,才躲过了这场可怕的劫难。爸爸妈妈伤心地哭了几天,然后打发我们兄弟姐妹们各奔东西,去自寻出路。临别时,妈妈流着泪对我们千叮万嘱:“孩子们,人是最可怕的动物。千万不要离人类太近。安家时,一定要寻人类爬不上去的高树才安全。”
离别爸爸妈妈后,我四处寻找。途中,我找到了自己的爱侣。我们寻遍了很多地方,可是哪儿也不能令我们放心地安家。高树太少了。“喜鹊树上巢,燕子檐下窝。”这可是人类常说的一句俗话。可是,狠心的人们哪,你们怎么就不给我们留几棵大树安家呢?万般无奈之下,我们的目光投向了那一溜高高的铁塔。
那些铁塔是架设高压电线的,比我童年时住过的大树还要高。可是这棵“铁树”太过于坚硬冰冷了。刮风的日子,高压线发出尖利的呼啸;起雾时,铁塔上还不时地发出幽蓝色的火花,并爆出劈劈啪啪的声响。唉,怎么能把家安在这么危险的地方呢?可是,就在这样可怕的铁塔之上,竟然有很多我的同类们安家落户,甚至有的铁塔上还同时住着好几家呢。
于是,尽管风吹日晒,尽管雾雨雷电,但是为了自身生命的安全,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衍,这又算得了什么?至少在这里,我们暂时不会受到人类的侵扰,没有覆巢之危。
人们哪,据说你们也曾在树上住过。那还是你们的祖先“有巢氏”跟我们鸟儿学的呢!可是,你们为什么还要对居我们大开杀戒,把我们逼上高高的铁塔?我想不明白,你能告诉我吗?
【析读有得】
本文是一篇童话。文体和构思别具一格乍看,作者借助鸟儿的口吻,描写喜鹊被迫搬迁,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尖锐的问题:同住一个地球,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我们为什么要对别的动物赶尽杀绝?表达出自己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思考。
【佳作二】
一起听蛙
付志行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我独自坐在窗前,倾听着水田中那铿锵有力的蛙鸣,宛如在欣赏一首交响曲,撼人心魄……
我静静地听着,痴痴地看着,一切仿佛都凝固起来,静谧的,幽深的,动听的……
忽然一束灯光出现在水田中,他四处张望着,寻觅着,搜索着……不一会儿,好象发现了什么似的,灯光不再惊疑不定,像狙击手瞄准目标一样,全神贯注,雷打不动……
我的心也随之紧张起来,他在干什么?难道……不会的,我立即否定了心中的猜疑,继续看着,祈祷着,希望刚才的假设永远也不会成为现实……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灯光跃动了一下,“他扑上去了!”我的心揪得更紧了。紧接着刚才那优美绝伦的蛙群大合奏没有了,只剩下那杂乱无章的凄凉的蛙鸣……听着这一切,我的心“咯噔”一下,捕蛙的,我的思绪变得凌乱不堪,心潮如滔滔江水开始翻涌奔腾……
那灯光仍重复着刚才的举动,我的心也随着他一次一次地放松、揪紧……结束了,灯光离开了,我听到一声声悲鸣随他而去,我仿佛看到他欣喜的面庞,那鼓鼓的蛇皮袋……
水田里的“杂光”消失了,又恢复了平静,只是不再是“听取蛙声一片”,只留下那“苟全性命”之蛙,对逝去者伤感的鸣叫,对受害者家属的安慰,对人类无知的憎恨,对未来美好的祈祷……那被捕者离去的哀鸣,似乎在吟诵着“三年羁旅客,今日之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倾听着多变的蛙鸣,一股冲动冲击着我的心灵,难道人们就不能坐下来与我一起听蛙吗?难道非要听那蛙痛苦的悲鸣吗?难道还要听那农药带来的痛彻心扉的呻吟吗?难道……
人类啊,让我们都静下心来一起倾听那欢快的蛙鸣吧,倾听蛙的业绩,倾听蛙卓越的贡献,倾听自然的和谐之音……
《课堂内外 创新作文2006中考作文专项训练》
【析读有得】
静夜听取蛙声一片,乃是自然和人和谐的表现。然而那束光把这一切的美好、和谐打破,充满诗意的音乐没有了。文章化用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利用音乐背景,把人和自然的和谐融合到对自然的关注和爱护上,很巧妙。
【佳作三】
你听我说,小鸟
胡腾华
我依旧抬头仰望那湛蓝的天空,希望能看见一群哪怕只是一直久违的小鸟掠过,我期待、期待,可最终迎来的只是无尽的失望和伤感。
小鸟,你听我说,你去哪里了?记得小时候,春日有燕子来屋檐下做窠筑巢,叽叽喳喳,一家子共处一室,其声婉转,其乐融融;夏日有喜鹊在树上鸣叫,催我起床,伴我玩耍;山里有布谷鸟悠扬的歌声,常常与我们稚童一唱一和。可如今,小鸟,你去了哪里?怎么连最平常的麻雀也不见了呢?
小鸟,你是不是在觅食、嬉戏的时候被躲在暗处的无情的猎枪射杀了,或是你的叫声太美妙,被嫉妒心极强的小孩子用弹弓打中了?
小鸟,你究竟去哪里了?20年前在屋檐下安家的燕子的后代呢?10年前在山中鸣叫的布谷鸟的后代呢?5年前在家乡的小树上跳舞的麻雀的后代呢?都去哪里了?
或许,你听不到我的呼唤了,此刻,小鸟,你有可能——正在天国!
我曾见过滚滚浓烟扑向森林,茫茫火海吞噬草原。小鸟,你是否在这时候离开了自己可爱的家园?你是否在寻找另一个家的时候遭到伏击?你是否被有毒的河水毒杀?
我亲爱的小鸟朋友,你在天国安好吗?你看得见我们人类正在轰轰烈烈地开放,把你们曾经的家变成工厂和高楼吗?
小鸟,请不要到上帝面前状告人类,因为他们正在遭受着来自环境的猛烈报复,他们正一天天清醒呢!
小鸟,请安息吧!
(《作文成功之路》2004年第12期)
【析读有得】
仰望蓝天,曾经给“我”留下无限的快乐和美好回忆的小鸟哪里去了?“我”期盼着小鸟的出现、追寻着小鸟的踪迹、呼唤着小鸟的回归、告慰着小鸟的灵。“你听我说,小鸟”有如一封写给天国小鸟的信, 更确切说是写给天地间人类的信,虽然我们不知道,小鸟是否能听到,但是作为人类的读者却能听到;虽然我们不知道小鸟去了哪里,但是我们知道小鸟为什么会离我们而去!
【赛前练笔】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另如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蕴含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写你与大自然相处的某种经历,也可以写自然中某种物种的思考和感悟,等等。
【写作提示】
“感悟自然”这个话题是相当宽泛的。面对无垠的大千世界,不能茫然无措,这就需要写作时化虚为实,化大为小。“感悟自然”,要避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客观“再现”。如果只是写出自然事物的表面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主观体验及心灵思索联系起来,作文也就失去了灵魂,严格说来就脱离了文题的要求。要在作文中与读者产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就要求作者善于体验自身经历,将心中的感动、沉思饱蘸于笔端,流泻于笔下。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希腊悲剧大师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呢?请以“______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在横线中填上一个词语,比如敬畏、征服、顺从等等。②题目自拟,角度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个考验写作思考力的题目。你可以写“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等主题的文章,但是如何避免让文章写成一般的环保作文上?关键在于你对自然有何认识,以及对待自然是什么态度。用你独特的理解让文章新颖而深刻。
3、“逝去的风景”
【写作提示】人和自然的和谐的要义在于人维护土地上每个生物存在的权利,而不是剥夺它们的存在,逝去已经意味着不和谐。地球上有多少美妙的风景已经或正在逝去,北极的坚厚的冰川、清澈的水、婉转的鸟鸣、古典诗词的意境……而自然逝去的同时,连同自然触发人性灵一同逝去。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有了普通的水,才有大河奔流、白云悠悠,才有山青树绿、花香鸟语,才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勃勃生机,才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可是由于环境的恶化,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河流出现干涸,土地开始沙化,人类出现“水荒”于是有“全国节水宣传周”,“中国水周”,“世界水日”……看到上面的文字,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以“水”为中心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
这道作文题旨在引导人们认识水、关注水、珍惜和保护水资源。水是人们生存的依赖,日常生活中,我们任何人都离不开水。我们要用水刷牙洗脸、洗菜做饭、刷锅洗碗、饮水解渴、洗衣浇花……所以每个同学都或多或少地有用水的经历,有对水的看法,把有关水的生动故事写下来;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启迪了人对诗意、生命的感悟,经历了漫长的化积淀成为一种独立意象存在于文学之中、人的灵魂深处。面对水的现状定会有某种东西击中你的心扉,把这种感悟移到笔端,定会有美文诞生。
5、倾听自然的声音
写作提示:
大自然的美妙天籁之声有很多:黄鹂鸣翠柳的清脆叫声,稻花香里蛙声叫,断人肠的猿叫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的流淌声,阴风怒号声与浪打河堤的声音等等。有的是大自然痛苦的呻吟声、虔诚的祈祷声等等。用心聆听,你会听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