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TCECS515-2018-复合扩底桩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167530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DF 页数:65 大小:9.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TCECS515-2018-复合扩底桩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TCECS515-2018-复合扩底桩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TCECS515-2018-复合扩底桩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TCECS515-2018-复合扩底桩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TCECS515-2018-复合扩底桩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T/CECS 515-2018 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复合扩底桩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fication for cQmposite expanding bottom pile 中国计划出版社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复合扩底桩技术规程T echnical spefication for composite expanding bottom pile TjCECS 515-2018 主编单位:建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行日期:2 0 1 8年8月1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18北京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复合扩底桩技术规程T/CECS 515-2018 会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

2、发行网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II号国宏大厦C座3层邮政编码:100038电话:(010)63906433(发行部)廊坊市海涛印刷有限公司印刷850mm X 1168mm J/32 2.125印张52千字2018年8月第1版2018年8月第1次印刷l印数1-2080册食统一书号:155182.0349 定价:25.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佼仅举报电话:(010)63906404 如有向l装质主t问题.请寄本社出版部调换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第339号关于发布复合扩底桩技术规程的公告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6年第一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识建标协字(2

3、01日038号)的要求,由建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的复合扩底桩技术规程),经本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组织审查,现批准发布,编号为T/CECS515-2018,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二0一八年三月十五日目。-E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6年第一 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字2016J038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本规程共分6章和5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构造、设计、施工与检验等。本规程的某些内容涉及专利(专利号

4、:ZL201310056968.1、ZL201520412880.3、ZL201010001621.的,涉及专利的具体技术问题,使用者可直接与专利权人(专利持有人)协商处理。本规程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建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解释单位(地址:江苏省宜兴市东执大厦町,邮政编码:214200;电子邮箱:)0 主编单位:建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金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5、省建苑岩土工程勘测有限公司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江苏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 主要起草人:熊树声周同和黄强刘金波刘松玉候善民黄志广韦杰俞峰杨云芳康景文程骥沈国勤姚锋祥沈飞杭旭亚吴正发杨伟明许建文欧国兴陈熙王海波冯春银茅亚丽陈廷柱陈常林周琳琳王勇赵玉国刘厚松主要审查人:沈小克杨敏高文生郑刚柳建国宋义仲方泰生 2 目次1总则.(1)2 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2 符号.(2)3 基本规定(5)4构造(7)5设计门门5.1 一般规定(11)5.2 桩基(14)5.3 复合地基6 施工与检验(21)6.1 一般规定6.2 锤击振动法.(23)6.丑静压法(24)6.4 质量检查6.5 验

6、收.(28)附录A复合扩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载荷试验要点(29)附录B复合扩底桩极限侧阻力(32)附录C复合扩底桩极限端阻力.(33)附录D复合扩底桩基础的沉降计算(34)附录E复合扩底桩施工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措施(36)本规程用词说明.(38)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1.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s and symbols(2)2.1 terms(2)2.2 symbols(2)3 Basic requirements(5)4 Structur巳ofpile(7)5 Design(11)5.1 General requirements(11)5

7、.2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pile foundation(14)5.3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composite foundation(19)6 Construction and inspection(21)6.1 General requirements.(21)6.2 Hammer impact and vibration method(23)6.3 Static pressure pile method.(24)6.4 Quality conr.rol and inspection(26)6.5 Acceptance(28)A

8、ppendix A:Key points of pile load test.(29)Appendix B:Limit value of lateral resistance of pile(32)Appendix C:Limit value of bottom end resistance of pile(33)Appendix D:Settlement calculation of composite expanding botton pile foundation(34)Appendix E:Common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of

9、composite pile with enlarged bottom(36)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fication(38)List of quoted standards(39)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41)2 1总则l.0.1 为了在复合扩底桩的设计及施工中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l.O.2 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复合扩底桩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l.O.3 复合扩底桩设计与施工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建(构)筑物结构类型、荷载特征及施工设备等

10、因素。1.O.4 复合扩底桩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 2 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复合扩底桩composite expanding bottom pile 由复合材料扩大头与嵌入扩大头内一定长度钢筋混凝土桩身组成的桩。2.1.2 扩大头expanding section of pile 经锤击振动或静压内管,对投入至管底部的填料进行挤扩、冲压,在复合扩底桩底部形成的扩大桩体。2.1.3 扩大头复合材料composite filling material 分次填入管底用于冲(挤)扩形成扩大头的混合物(由包括碎混凝土块、毛石、碎石、卵石、矿

11、渣、砖块及含填充料总重量约5%10%的干水泥拌和而成)和低拥落度混凝土等。2.1.4 贯人度penetration depth 采用锤击振动法施工复合扩底桩时,锤击内管最后一阵的累计下沉量。2.1.5 终压值final pressing load 采用静压法施工复合扩底桩时,最后一次将内管或管桩压至指定标高时的压力设计值。2.2符口霄,2.2.1 作用与作用效应:Fk一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承台顶面的竖向力;Gk一一复合扩底桩的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Hk一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的水平力;2 M.k、Mvk一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的弯矩值。ik一一

12、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桩顶所受的竖向力;队、Pz一一基础底面、软弱下卧层顶面附加压力值;P一一基础底面、软弱下卧层顶面土的自重压力值;k一一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值;Q山一一试验时单桩竖向极限荷载。2.2.2 抗力与计算参数:j卢一一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Ic一一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fy一一一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py-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pk一一-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睛一一处理后复合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f.-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一一安全系数;一一承台下桩的数量,复合扩底桩填料次数、冲压次数,沉降计算划分地层

13、数;Ng一一一贯人度;qsik一一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内一-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R.-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一桩间距、沉降量;Sp一一桩身压缩量;Tuk一抗拔极限承载力;一一桩身压缩量计算系数;F一一抗拔桩桩侧阻力增强系数、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假想实体侧阻系数;A一一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抗拔系数;3 一一桩身强度折减系数;r一一扩大头直径计算系数;一一附加应力、自重应力;。一一应力扩散角。2.2.3 几何参数:Ap-桩身截面面积;Ay-钢筋截面面积;A阳一一-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AD一-扩大头正投影计算面积;Ao、Bo-基础平面尺寸;d-一一桩身直径;D一一计-算桩端承载力采用的扩大头直径

14、;h一一桩上部超?在海凝土的长度;hc-扩大头内桩身钢筋笼长度;hn一一发挥扩底桩抗拔承载力计算采用的扩大头计算高度;H一一投料后外管提升高度;HI)一一扩大头高度;L一一一不含扩大头高度的桩身长度;L;一一桩身长度范围内第i层土平均计算厚度;U 桩身周长;Vo-复合填料自然状态下的体积;VI)一一假定的扩大头体积。4.3基本规定3.0.1 复合扩底桩适用于基础底面以下深度不大于15m的范围内具有可作为桩基或复合地基持力层的工程。当持力层深度大于15m时,应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其适用性。3.0.2 复合扩底桩的设计、施工应符合建(构)筑物承载力、变形、稳定性和自身耐久性要求。3.0.3 复合

15、扩底桩设计时,应具备下列资料:1 建设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 传至承台基础顶部的荷载、建(构)筑物变形控制要求等资料。3 施工场地环境调查资料。4 施工设备性能资料。3.0.4 复合扩底桩基础设计时,应进行下列计算和验算:1 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2 桩身和承台结构承载力计算。3 坡地、岸边桩基的整体稳定性验算。4 变形验算。5 受水平荷载时的水平承载力验算。6 抗拔桩的抗拔承载力计算、裂缝控制验算。7 桩基的抗震验算。8 桩周土因自重固结、场地填土、地面大面积堆载、降低地下水位、大面积挤土沉桩等原因而产生大于基桩的沉降时,应进行负摩阻力验算。9 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进行桩基冻胀稳定性与桩身抗拔

16、承载力验算。5 3.0.5 复合扩底桩工艺选型、施工参数应通过数量不少于3根的成桩工艺试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噪声控制严格的区域应优先选用静压法施工工艺,不宜采用锤击振动法施工工艺。2 当需要穿越较硬土层或进入持力层较深、采用静压法受到条件限制时,可选用先取土后静压或锤击振动施工工艺。3 穿越厚度较大、含水量和灵敏度高的淤泥等软土层时,桩身可采用预制泪凝土桩。4 试验前应通过计算并结合经验确定扩大头填料量、锤击贯人度或静压终压值。3.0.6 复合扩底桩应通过施工监测进行信息法施工.井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进行桩身上浮、地表土隆起量监测。2 应进行包括邻近建筑物沉降、地下管线变形在内的周

17、边环境变形监测。3 当桩身上浮变形量较大,或产生的挤土效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时.应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施工方案、工艺,必要时应修改设计。3.0.7 复合扩底桩工程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和桩身完整性检验,检验数量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的有关规定。6 4构造4.0.1 复合扩底桩布置应符合下列规足:1 当被加固土层为液性指数大于O.75的勃性上时,桩间距不宜小于4.0J且不应小于1.50。2 当被加固土层为粉土、砂土或碎石土时.桩问距不宜小于3.5d且不应小于1.500 3 扩大头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应少于1.50

18、04 扩大头下40范围不应有软弱土层。5 同一建筑物的复合扩底桩扩大头宜设置在同一持力层上i6 对自重温陷性黄土场地.桩端应支承在稳定的岩(土)层中;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显陷性黄土层中。4.0.2 复合扩底桩桩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桩身直径宜选用400mm、450mm、500mm、600mm。2 在非腐蚀环境下桩身?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级.在其他环境条件下不应低于C30级。当采用预制桩时,桩身?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级。3 对于灌注桩,主筋溜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对于预应力?昆凝土桩,主筋?昆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o4 复合扩

19、底桩桩身配筋率应经计算确定,对于灌注桩不直小于0.65%,对于预制桩不应小于0.8%。5 桩身采用灌注桩时,距桩顶3d5d范围内螺旋箍筋间距不宜大于lOOmm;当钢筋笼的长度大于4m时,应每隔2m设一道直径不小于12mm的焊接加劲箍筋。6 抗压桩纵筋伸入承台的销|固长度不得小于35倍主筋直7 径;抗拔桩纵向主筋的锚固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昆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O.3 竖向受压桩扩大头的构造(图4.O.3)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扩大头应为内外三层包裹式结构,混凝土核心层(2层)由桩身下端进入扩大头的部分和拥落度为30mm50mm的泪凝土组成,其体积不小于扩大头体积的1/

20、3;核心层外为含水泥的拌和l物构成的填料挤密层,总填料量不宜小于扩大头设计体2 3 4 图4.O.3 竖向抗压桩构造示意l 反台及配筋,2一混凝土核心层;3一挤密l(料层,1 挤f,土层,h超激桩i,L 桩身伏度,D一扩大头直径,1-/(一桩身钢筋边人扩大头的长度,I-/n一扩大头高度。8 积的l.5倍。2 扩大头直径()与桩身直径(d)的比值不应大于3.3 钢筋笼进入扩大头的深度不应小于ld,且不应小于600mm.4.0.抗拔桩扩大头构造(图iLO.4)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扩大头应为内外二层包裹式结构,棍凝土核心层(2层)由钢筋混凝土桩身下端进入扩大头的部分及与桩身棍凝土同标号的混凝土组成,

21、其体积不应小于开扩头体积的2/3;外层由低拥落度-:、斗2 3 图4.0.4抗拨桩构造示意l一承台支配筋;2一混凝土核心层;3一低饲落度混凝土及士体挤密层;h一超It豆桩长;L一桩身长度;0一扩大头直径;hu一扩大头高度.9 混凝土和土体挤密形成。总填料量不直小于扩大头设计体积的1.3倍。2 扩大头直径()与桩身直径(d)的比值不应大于2.5。3 钢筋笼进入扩大头深度应到达低胡落度混凝土层底部。0 5设计5.1一般规定5.1.1 对于一般建(构筑物和受水平力较小的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群桩中复合扩底桩的桩顶作用效应:1 竖向力: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5.1.1-1)2)偏心竖向力

22、作用下:F,斗r:;MxkYi,M,于-k=一-=-:1:一主立土2K(5.1.1-2)nzyfZxj 式中:从一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基桩桩顶所受的竖向力平均值(kN);Nik一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偏心竖向力作用于承台顶时第z根桩桩顶所受的竖向力(kN);Fk一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承台顶面的竖向力(kN);Xj,x)、YiYj一一第1,)基桩至y、工轴的距离;Gk一一复合扩底桩的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地下水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力(kN);Mxk、Myk二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弯矩值;n一一承台下复合扩底桩的数量。2

23、水平力作用下:Hik=旦主n(5.1.1-3)11.式中:H 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的水平力(kN);Hik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桩桩顶所受的水平力平均值;n一一承台下复合扩底桩的数量。5.1.2 竖向力作用下复合扩底桩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R.二三Nk(5.1.2-1)2)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应符合本规程式(5.1.2-1)外,尚应符合下式规定:R二Nkm.)1.2(5.1.2-2)式中:Nk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复合扩底桩桩顶的坚向力(kN);k 一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偏心竖向力作用于复合扩底桩

24、桩顶的最大竖向力(kN);R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2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R.二三NEk/1.25(5.1.2-3)2)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应满足本规程式(5.1.1-3)外,尚应满足下式要求:凡二三NEk/1.5(5.1.2-4)式中:NEk-一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桩的平均竖向力(kN);NEk 一一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桩的最大竖向力(kN)。5.1.3 复合扩底桩持力层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恃力层直为密实的粉土、砂土、碎石土及可塑、硬塑状态的l2 妻自性土。2 下列土层不得作为复合扩底桩的持力层:1)未经处理的人工

25、填土不得作为桩端持力层i2)具有湿陷性的土层;3)存在天然或人工土洞的土层;的存在不稳定的溶洞或采空区的土层。3 试验性施工时,当扩底填料量大于设计值1.5倍时,应另选持力层。5.1.4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为设计提供设计参数的试桩承载力检测数量应根据设计需要确定,但单项工程同条件下的试验数量不应少于设计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2 载荷试验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3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确定:R.=Quk/K 式中:凡一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5.1.4)Q山一一试验得到的复合扩底桩单桩竖向极限荷载(kN);k一一一安全

26、系数,不应小于2.005.1.5 复合扩底桩基或复合地基,应进行群桩底部承载力验算,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5.1.6 下列条件应进行复合扩底桩基或复合地基沉降计算:1 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2 结构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构)筑物。3 拟建场区地质条件复杂且建(构筑物对沉降要求严格。5.1.7 桩基、复合地基沉|海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建筑物桩基沉降变形允许值,建(构)筑物桩基沉降变形允许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13 5.1.8 抗拔桩裂缝宽度,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27、范)GB50010关于环境类别的规定及水、土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性要求进行设计。5.2桩基5.2.1 初步设计进行竖向抗压单桩承载力计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扩大头投影计算面积,可按下式估算:AD=卡02D=可d(.J2),1 4Vo n=ET 式中:An一扩大头竖向投影计算面积(m2);D一一扩大头竖向投影面积计算直径(m);(5.2.1-1)(5.2.1-2)(5.2.1-3)rr一一与填充料体积压缩、扩大头形状相关的系数,可取O.50.6;d-一桩身直径(m);77一一含水泥的填充料的冲压次数;Vo-总填料量(m3),由扩大头设计体积计算确定;抗压桩不应小于扩大头设计体积1.5倍,抗拔

28、桩不应小于扩大头设计体积1.3倍;H一一扩大头施工时外管提升高度(m)0 2 单桩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式估算:Qu=qpkAn十pl忍耐(5.2.1-4)式中:q.ik一一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取值;L;一一与z土层计算厚度对应的桩身长度,不应包括扩大 14 头高度(m);qpl一一复合扩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可按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取值(kPa);Up一一-桩身截面周长(m)。5.2.2 复合扩底桩桩身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三三伊1cAp(5.2.2)式中:N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于复合扩底桩的竖向力设计值(kN);fc-桩身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kPa);Ap 一一一

29、桩身截面积(m2);伊一一与桩身成桩工艺、工作条件有关的系数,混凝土现场灌注桩可取O.65 O.75;预应力管桩可取O.7 O.80。5.2.3 复合扩底抗拔桩正截面受拉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N三三fyAy+儿yApy(5.2.3)式中:N一一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桩轴向拉力设计值;人、Apy-钢筋、预应力钢筋截面积;fy,fpy-钢筋、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5.2.4 复合扩底桩持力层承载力及其软弱下卧层承载力图5.2.4),应按下式进行验算:,+YmZ三三f.,(5.2.4-1)一(Gk+Fk)-2卢(Ao+Bo)2:q,a(5.2.4-2)(A。十2ttan8)(Bo十2tta

30、n8)式中:,一-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软弱下卧层顶面的附加应力(kPa);z-一地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m);Ao、B。一一桩群外缘矩形底面的长度、宽度(m);Ym一一软弱层顶面以上各土层(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15 卢一一等代实体基础侧面阻力发挥系数,可取0.71.0;L,-一-y昆凝土桩长范围内第i层土的土层厚度(m);t一一扩大头底面至软弱层顶面的距离(m);对持力层承载力进行验算时应取0;faz-一扩大头持力层或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一一压力扩散角(勺,可按表5.2.4取值。表5.2.4地基压力扩散角压力

31、扩散角E叫/E21=0.25B。1;注0.50l:lo4。12.3 6.23。5 10.25。10 20.30.注1E,)为上层地基土压缩棋盘;E2为软弱下卧层地基土压缩模:2 10.510扩散角取0.51。对应的扩敝角。r_J 图5.2.4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模型5.2.5 复合扩底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应通过单桩水平载荷试验确定,试验数量应为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2 通过载荷试验确定承载力时,当桩身配筋率小于0.65%16 时,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的临界荷载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当配筋率不小于0.65%时,可按静载荷试验

32、结果取基底标高处桩顶水平位移为lOmm所对应的荷载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3 当桩基设计等级为乙级、丙级时,复合扩底桩水平承载力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方法计算确定。5.2.6 桩中心距不大于6倍桩径的复合扩底桩沉降计算,应按下列公式进行:s=Sp斗中毡J,1=(去+qk)川p式中:S一-一桩基最终沉降量(mm);(5.2.6-1)(5.2.6-2)J一一采用Boussinesq解,按实体深基础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桩基沉降量(mm),应按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进行计算;功s一一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应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当元经验时可按表5.2.6取值;51一一桩身压缩量

33、(m);桩身压缩量系数,可取O.3O.5。表5.2.6桩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E,(MPa)1.注1E,=鸟,式中A,为第2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士层厚度的积分值,可近似L;二LESi 按分块面积计32 表内数值可根据E内插.5.2.7 单桩、单排桩及桩中心距大于6倍桩径的疏桩基础的沉降计算时,桩端平面以下地基中由基桩承载引起的附加应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7 1 承台底地基土不分担荷载时,应按考虑桩径影响的Mindlin解计算确定。2 承台底地基土分担荷载的复合桩基,应将按Boussinesq解计算得到的承台底土压力对地基中某点产生的附加应力与基桩承载产生的附加应力叠加确定。5.2.8 复合扩底

34、桩基础的最终沉降量计算深度Z日,应采用应力比法按下式确定:几十,c=0.2c(5.2.8)式中:民一计算深度Zn处由桩承载引起的附加应力;ZC一一计算深度Zn处由承台土压力引起的附加应力;c一一计算深度Zn处土的自重应力。5.2.9 复合扩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宜通过单桩抗拔载荷试验确定,当采用经验公式估算时,应按下列方法计算结果取较小值:1 考虑扩大头的抗拔承载力,按下式计算:Tuk=dL,;qs,十Dq,jkhO式中:Tuk一一复合扩底桩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5.2.9-1),一一抗拔系数,砂土取O.6O.7,教性土、粉土取O.7 0.8;qsik、q.jk一一分别为等直径段、扩底段桩长所在土

35、层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取值或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中有关规定确定;ho一一扩大头抗拔承载力计算高度,应由试验结果经计算确定,也可按经验取值,但不应大于扩大头高度(Ho)。2 不考虑扩大头承载力但考虑其对桩身侧阻的增强效应,按下式计算:Tuk=d L,;q sik li 式中:卢一一桩身侧阻力增强系数,可取1.31.5。18 (5.2.9-2)5.3复合地基5.3.1 复合扩底桩复合地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设计等级为乙级、丙级时,可采用经验公式估算。2 当不能

36、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原位载荷试验时,可由现场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试验结果,按F式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J 陀人,k=mxf+卢(l-l/7)f,k(5.3.1)式中:f叩k一-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if、k一一处理后的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im一一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复合扩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可根据地区经验确定,但不应大于0.9 5;卢一一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可取1.0。3 基础与桩顶间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材料可采用碎石或级配砂石,厚度应根据桩身直径、桩端土层情况确定,一般条件下应大于1/2桩径,对采用直径4 00mm桩,不宜大于300mm。4 应进行桩身承载力验算,验算方

37、法可搜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的有关规定执行c5.3.2 复合地基应进行桩底持力层承载力验算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桩底持力层承载力应按本规程第5.2.4条进行验算;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z+儿三三f.,(5.3.2-1)式中:z一一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宜采用应力扩散法计算;19 u一-软弱下N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jf.一一软弱下卧层lJi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2 条形基础和i矩形基础下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压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条形基础:矩形基

38、础:z MA一c)-b+2ztan8 z-i b(队)-(b+2tan8)(L+2ztan8)式中:6一一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边的宽度(m);J一一矩形基础底边的长度(m):k一一基础底面处竖向总压力值;c一一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z一一基础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m);(5.3.2-2)(5.3.2-3)。一复合地基压力扩散角(勺,可按本规程表5.2.4选用。5.3.3 复合扩底桩复合地基沉降应为复合土层压缩变形与其下部土层沉降量之和,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jT50783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20 6 施工与检验6.1一般规定6.1.1 复合扩底桩施工准备,应符合

39、下列规定:1 通过查阅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原有构筑物和地下管线分布资料、现场踏勘等进行施工环境调查。对存在影响施工的建筑、管线、地下构筑物等应进行勘查,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处理措施。2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设计文件及现场施工条件等结合工程经验,确定施工工艺和设备,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3 进行施工图会审和设计交底。4 对主要施工机械及其配套设备应进行性能和运行安全检查。5 对拟用的水泥、在jy石、混凝土、钢筋、构件等原材料均应进行见证检验。6 进行工艺试验性施工,并根据施工结果确定工程桩的施工工艺、填料总量和贯入度或终压值等施工控制参数。6.1.2 工艺试验性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

40、根据设计要求编制工艺性试验性施工组织方案文件。2 施工前,应核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3 施工过程中,应详细记录下列施工参数:1)双管下沉标高。2)冲孔前外管的上拔高度。3)扩大头冲扩施工的分次填料量。21 的最后10击贯入度或静压终压值。5)混凝土桩身钢筋笼安装前,双管共同下沉到达的标高。6)钢筋笼顶标高。7)桩身?昆凝土灌注量、钢筋笼上浮量。8)相邻桩、地面隆起或沉降量。4 通过施工过程监测、开挖检查、桩身完整性测试、载荷试验等检验工艺的合理性。6.1.3 工程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施工顺序,应遵循由里向外,先长后短,先大后小的原则。2 对于大面积筷板基础满

41、堂布桩时,直采用分区、跳打、间隔时间施工的方式。3 应控制相邻桩的上浮量或地面隆起量,对于桩身混凝土已达到终凝状态的相邻桩,其上浮量不应大于10mm,地面隆起不宜大于20mm;对于桩身?昆凝土处于初凝状态的相邻桩,其上浮量或地面隆起均不宜大于10mm。6.1.4 当桩身进入承压水土层或管底水头压力较大时,应采用干水泥包封底。6.1.5 扩大头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抗压桩,锤击振动法施工应以贯人度控制为主、填料量控制为辅;静压法施工宜以压力值控制为主,填料量控制为辅。2 抗拔桩,锤击振动法施工应以填料量控制为主、贯入度控制为辅;静压法施工宜以填料量控制为主,设计压力值控制为辅。6.1

42、.6 钢筋笼制作、安装与桩身?昆凝土灌注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 钢筋可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钢筋笼安装时插入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2 钢筋笼安装就位后应立即灌注混凝土,混凝土胡落度应控制在80mm140mm之间,棍凝土超灌高度不宜小于2m,充盈系数不应小于1.05。3 拔管前应开启振动锤,边振动边拔管,直至外 管拔出地面150mm250mm完成扩底桩施工;拔管速度宜为1.Om/min 1.2m/min,软土层中不应大于O.8m/mino4 拔管时应将内管压在外管内混凝土顶面.利用柴油锤和内官自重压力提高混凝土密实度。6.2 锤击振动法6.2.1 锤击振动法施工机具配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锤击振

43、动法施工机具,应包括套装在一起的内管和外管及外管上套装的振动锤。2 外管和内管顶端均应设置法兰盘,内管可完全从外管内拔出,外管上应设有加料口。3 柴油锤头设置于内管顶端的法兰盘上并套在外管法兰盘顶端,可对内管和外管同时施加1锤击力。4 内管外径直小于外管内径3 0mm50mm,并应能进行多次加料和资击形成扩大头。5 桩身取土采用的内管下部应设置可卸除的话瓣开口的取土装置和对应的封口装置。6.2.2 锤击振动法施工应按图6.2.2的流程进行。6.2.3 锤击振动法施工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 锤击双管下沉时,初始阶段直轻锤轻击,并控制好沉管垂直度。2 拔出内管后投入扩大头填料前,应检查外管内桩底

44、土体的渗水情况,并根据需要在外管内投入适量干水泥包封堵管底渗水。3 外管上拔,应在投入扩大头填料后进行,上拔高度宜为1.Om 1.5m。4 扩大头投料应由计算确定,辅料投料冲压次数宜为3次5次,低拥落度?昆凝土投料冲压次数宜为2次3次。5 锤击贯人度,应根据试桩施工结果和工程经验确定。锤击沉管至设计标高后抽出内管投入扩大头填料、置入内管同时上捷外管至一定高度锤击内管挤压填料、重复前述步骤形成扩大头内外管同时下沉至扩大头内设计标高I 6.2.2 锤击振动法施t流程6.3静压法6.3.1 静压法施工机具配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成桩设备应为双套管、双夹持结构,包括套装在一起的内管和l外管,内管外径

45、宜小于外管内径50mm,可完全从夕|、管内拔出。2 外管上应设置有加料口。3 内管下端应焊接直径小子外管30mm50mm厚铜板,能保证内管冲压填料时所需的刚度要求。4 沉桩时,桩机动力系统对内管和外管应能同时施加压力作用,满足内管与外管同时到达设计标高的动力需 求。6.3.2 静斥法施工流程,应满足图6.3.2的要求:基层处理施工防水砂浆纲剖i处理施工非渗副h蠕变橡胶防水涂料施工覆盖材料施工保护层l到6.3.2 静FF-:法施t流程6.3.3 静压法施工工艺应符合下列规定:1 静压成孔时,应通过夹持系统将内管、外管同步静压至设计标高。2 拔出内管时,应检查孔底土体的渗7l情况,如需要应在外管内

46、投入适量的干水泥包进行止水封堵。3 外管上拔,应在投入扩大头填料后进行,上拔高度宜为l.Oml.5mo 4 分次投入的扩大头辅料,每次投入宜为0.25时O.30m3,直至静压终压值大于设计值的l.2倍和填料量满足理论计算值为止。5 扩大头混凝土应采用与桩身同标号的混凝土,直分2次3次投入,海凝土体积宜为O.50m3 O.75m3,明落度宜为30mm80mm。6 1昆凝土填料静压终压值应大于设计值的1.3倍。7 当扩大头填料量大于设计要求的1.5倍、终压值仍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找分析原因,必要时重新进行施工设计。25 6.4质量检查6.4.1 复合扩底桩施工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施工前应

47、检查原材料质量、构件出厂合格资料,检验复试资料。2 施工中应检查桩位、桩身垂直度,扩大头填料量、冲压次数、贯入度或静压终压值,混凝土拌制与挠筑质量.钢筋笼制作与安装质量和插入深度,打桩施工顺序、施工记录等。3 施工后应对桩径、桩身?昆凝土质量、钢筋笼标高、上浮量等进行检查。6.4.2 混凝土拌制应检查原材料质量与计量、棍凝土配合比、胡落度、棍凝土预留试块情况。6.4.3 钢筋笼制作应检查钢筋规格、焊条规格、品种、焊口规格、焊缝长度、焊缝外观和质量、主筋和箍筋的制作偏差等。6.4 施工中出现的常见病防治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6.4.5 复合扩底桩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质量验l眩,主控项目

48、必须全部验收合格,一般项目验收合格率不应小于80%。检验标准应符合表6.4.5的规定:表6.-.5 复合扩底桩质量检验标准允许侦允许偏差项检在项H单位|单位|数值检奇方法数值承载)1民值不小于按规定的方法桩身强度设l妥求不小于28d试块强度或取芯主控项f=1 桩身完极性低应变法 26 续表6.4.5允许值允w偏差项检查项目检查方法单位数值单位数值施工中最钻杆长度,桩长设计值不小于施工后钻心取样或主小应变检测控项1.5倍扩目扩大头填料重茧;kg 土10%料斗称重大头体积货人度/终压值设计值不小子i贝L!ll桩径或混凝土设计值充盈系数不小子用钢尺盘/计算混凝土用盐混凝土明白5度mm 80-140

49、i呀?在度仪般垂直皮11100 不大干用经纬仪或线锵澳r)量项桩位偏差m口1100+1.%H 用钢尺ia目拔管速度m/min 1.2-.1.5 用钢尺量及秒表桩顶标高设计值盯1150 水准测:lll钢筋笼标高设计要求mm 土1.00水准测量L一一注:1 桩身强度采用标/j试件强度评定不满足要求或对试件的代表性有怀疑H才.应对实体进行强度检测,当检YJr)结果符合设计姿求IN.可按合格验1)立:2 H为施工标高与设计桩顶标高之差(施工空桩长度)。6.4.6 单桩承载力及桩身完整性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 竖向承载力检测的方法应采用静载荷试验,加载应采用 慢速维持荷载法,在有成熟经验的地区可采用快

50、速维持荷载法。单项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2根。2 桩身完整性检测,可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承台下为3根桩或少于3根时,应全部检测。3 在桩身?昆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检测的间歇时间,砂类土不应小于15天;粉土和勃性土不应小于20天;淤泥或 27 淤泥质土不应小于28天。6.5验收6.5.1 复合扩底施工质量验收应包括下列资料: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施工图、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单及材料代用通知单等。2 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执行中的变更单。3 桩位切IJ量放线图,包括工程桩位线复核签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