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站名: 年级专业: 姓名: 学号:
凡年级专业、姓名、学号错写、漏写或字迹不清者,成绩按零分记。
…………………………密………………………………封………………………………线…………………………
汝州职业技术学院
《竞争法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选项中,规定采用人民代表会议制政权组织形式的宪法性文件是(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2、下列行为中,属于代理的是()。
A.甲因出国,委托乙代为保管一珍贵文物
B.甲请乙为其翻译一篇科技论文
C.甲委托乙代为照料其行动不便的父亲
D.甲请乙代为签一份合同
3、唐朝的中央司法行政机关是( )。
A.大理寺
B.刑部
C.御史台
D.吏部
4、甲在抢劫时,突然产生幻觉,看见警车驶来,于是自动放弃犯罪。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既遂
B.犯罪预备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5、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6、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的执法活动范畴的是( )。
A.派出法庭法官甲对一起离婚案件的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
B.居民委员会主任乙对邻里纠纷进行调解
C.市检察院对一起贪污案件进行查处
D.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某公司违规使用商标的行为进行处罚
7、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可以提出宪法修正案的主体是( )。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大主席团
C.十分之一的全国人大代表
D.全国人大的三个代表团
8、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着手实施了( )。
A.有助于犯罪既遂的行为
B.有助于实现犯罪目的的行为
C.有助于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D.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实行行为
9、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 )。
A.表面联系
B.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C.一般联系
D.普遍联系
10、我国《宪法》和《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趟举权,以上表述体现的是我国选举制度的哪一项厉则( )
A.差额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C.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D.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11、从法律意识的形成看,( )。
A.它随着法律制度的建立而产生
B.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C.它以司法机关的办案质量优秀为前提
D.它凭借国家强制力强制人们形成
12、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 )。
A.中央人民政府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香港立法委员会
13、对T列情形应当实行数罪并罚的是
A.在走私普通货物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
B.武装掩护走私
C.贩卖毒品过程中,暴力抗拒检查
D.运送他人偷越国境过程中,暴力抗拒检查
14、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关国家机构职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权决定设立国务院各部委
B.国务院有权决定自治州的设立
C.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民族乡的设立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决定大赦
15、犯罪分子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 )判处刑罚。
A.法定刑幅度内按照最低刑
B.法定最高刑以下
C.法定刑以内
D.法定刑以下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有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选项中,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的侵权案件有( )。
A.地面施工致人损害
B.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
C.动物致人损害
D.被监护人致人损害
2、减刑的对象包括( )。
A.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
B.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
C.被判处拘役的罪犯
D.被判处管制的罪犯
3、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主张对下列哪些犯罪行为适用“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处罚?()
A.结合犯
B.连续犯
C.牵连犯
D.想象竞合犯
4、下列关于犯罪地点在刑法中的作用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A.犯罪地点是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
B.犯罪地点是犯罪的选择构成要件
C.犯罪地点是某些犯罪的法定量刑情节
D.犯罪地点是某些犯罪的酌定量刑情节
5、汉朝的法律形式包括( )。
A.廷行事
B.决事比
C.科
D.格
6、我国刑法的任务为( )。
A.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C.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D.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7、可以由全国人大罢免的国家领导人员的有( )。
A.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B.国务院秘书长
C.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D.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8、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但统治阶级的意志(包括法本身)都由统治阶级所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这说明( )。
A.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法的唯一决定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C.法不是统治阶级任性和专横的表现,而应遵循客观规律
D.法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即人的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9、2004年修宪是我国宪政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次修宪过程和修宪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
A.务实性
B.人性化
C.民主化
D.国际化
10、下列选项中,可以适用无因管理情形的有( )。
A.为朋友定制一套适体的西装作为其结婚礼物
B.管理失主丢失的鸡
C.将路上突然晕倒的行人送往医院
D.为出差的邻居加固房屋以增强房屋的抗风能力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25分)
1、(本题5分)甲企业排放的废气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居民多次投诉无果。请分析居民可采取的法律行动及依据。
2、(本题5分)张三在某超市购物时,超市的货架倒塌砸伤张三。请分析张三可向超市主张的赔偿及法律依据。
3、(本题5分)甲公司未经员工同意,在工作场所安装监控摄像头,员工认为侵犯了个人隐私。请分析此案中的工作场所隐私权保护及法律界限。
4、(本题5分)甲驾驶机动车在路口右转时,未注意观察后方非机动车道上的乙骑行的电动自行车,导致两车碰撞,乙受伤。交警认定甲负主要责任,乙负次要责任。乙要求甲赔偿全部损失,甲认为乙也有过错,应分担部分损失。请分析双方的责任承担及赔偿问题。
5、(本题5分)某工厂排放污水,污染了附近农民的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农民要求工厂赔偿损失,工厂以已经采取治理措施为由拒绝。分析此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中的法律要点。
四、问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40分)
1、(本题10分)试论累犯的构成条件。
2、(本题10分)被告人:汤甲,男,26岁,因为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2002年3月4日刑满释放;汤乙,男,29岁。 2004年4月4日下午,被告人汤甲、汤乙两兄弟开手扶拖拉机去某村运输氟石,因故未运成。归途路经周庄村时,被告人汤甲见该村口公路旁堆有氟石,即示意停车,提出。不能空手开回去,把这里的矿石运点回去”,得到被告人汤乙的同意并一同盗装氟石2.3吨,计价值1 500元。当两被告人刚准备将氟石运走时,被周庄村民李某、张某、叶某等发现而上前制止。汤乙弃车逃跑。李某等人要汤甲将所盗氟石卸下。汤甲非但置之不理,而且用拳头和拖拉机手摇柄等工具,对李某、张某、叶某进行殴打,致李某颈部、腰部,张某头部、脚部多处损伤,叶某颅骨骨折,经鉴定为重伤。后汤甲被随后赶到的周庄村民制服并扭送到派出所。 问:(1)本案如何定罪? (2)犯罪的停止形态是什么? (3)本案如何量刑?
3、(本题10分)试论刑法中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4、(本题10分)论述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
第4页,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