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个文言虚词复习共张.ppt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160977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个文言虚词复习共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高考个文言虚词复习共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高考个文言虚词复习共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高考个文言虚词复习共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高考个文言虚词复习共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言虚词复习1考点解读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虚词”共18个。“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翻译题为辅。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2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与之110234567891112131415161718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3按常出现在文言句子的位置分句首:句中:句尾:帮助文言文断句何、其、且、若、焉而、乃、所、为、以、因、于、则、者、之焉、也、乎4而:(一)作连词,表示某种关系 1

2、、并列关系2、递进关系3、顺承关系4、修饰关系5、因果关系6、假设关系7、目的关系8、转折关系(二)作代词,译作“你”“你的”(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5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图穷而匕见2、温故而知新3、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盛以锦囊,负而前驱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9、既而儿醒,大啼61连词,表承接“来”“就”;2连词,表并列“和”“并且”;3连词,表转折“却”;4、连词,表递进“而且”;5、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6、连词,表假设“如果”;7、连词,表因果“因而”;8

3、、代词,通“尔”,“你”“你的”;9、时间副词词尾,助词。7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B.C.D.C 转折连词修饰连词顺承连词递进连词8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

4、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1、()2、()3、()4、()5、()6、()7、()8、()9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10何(一)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二)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很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三)奈何:怎么(四)何如:怎么样11何一、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

5、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案:D(A怎么B什么,宾语C什么,定语D为什么E多么)12二、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1、()2、()3、()4、()5、()6、()7、()8、()13参考答案:1、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疑问代词,可译什么5、副词,可译为多么6、疑问代词,可译什么7、可译为

6、凭什么8、可译为怎么样14乎(一)介词,同“于”(二)句末语气助词(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15【乎】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曰:壮士,能复饮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与相同,与相同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D(比助词,表疑问语气助词,表揣测语气词尾)16二、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

7、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1、()2、()3、()4、()5、()6、()17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译”的样子“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18刿曰:“肉食者”乃入见(曹刿)1.“于是”“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2.“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乃(一)用作副词1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3.“却”“竟(然)”“反

8、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5.在判断句中帮助判断,译为“是”“就是”等。20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21乃(一)作副词1、于是,就2、才3、竟然、却、反而4、只、仅5、帮助判断,是,就是(二)作代词1、人称代词:你,你的2、指示代词这样(三)作连词于是(四)固定句式:无乃.乎恐怕吧22乃一、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9、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23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作判断词,相当于“为”、“是”、“就

10、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24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4.指示代词,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25(二)用作副词。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愚人之

11、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吾其还也(烛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反诘“难道”揣测“大概”婉商“还是”期望“一定”26(三)用作连词。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沛然下雨,则苗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27其一、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则或咎其欲出者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12、在也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相同,相同B.相同,不同C.相同,相同D.不同,相同B(他的其中的那那其中的他,他们我,自己他,他们)大概28二、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1、代词,可译为他的2、代词,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连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29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

13、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7其一二。8其是耶,其非耶?9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0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1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代词,可译为其中8、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0、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1、代词,可译为我,自己30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1.并列关系,并且。且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2.递进关系,而且,况且。(一)用作连词。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有若老人

14、咳且笑于山谷中(石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3.表让步关系。尚且,还。31不出,火且尽(游褒)且为之奈何(鸿门)1.将,将要。(二)用作副词。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2.暂且,姑且。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32且(一)连词1、并列关系2、递进关系3、让步关系(二)副词1、将要2、姑且,暂且(三)且夫:况且,再说33且一、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

1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BCEF(A将近。几乎B将要,马上 C将要,马上D尚且E将要,马上F将要,马上)34二、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1、副词,暂且2、连词,并且3、副词,将要4、连词,表并列5、连词,尚且35视之,形若土狗(促织)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若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不者,若属皆

16、且为所虏(鸿门)1.第二人称,“你”“你们”。(二)用作代词。(一)用作动词。像,好像。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用作连词。表假设,如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36若一、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视之,形若土狗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天若有情天亦老若属皆且为所虏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若为佣耕,何富贵也A.B.C.D.C(如,像如,像假如假如你像,如及,比得上你)37二、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

17、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1、连词,如果2、代词,这样,这,如此3、动词,像,如,4、代词,可译为你5、连词,或、或者6、助词,放在开头,“至于说”38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用作助词。后加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所(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39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18、,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所以】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40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为所】表示被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谓】所说的。41所(一)用作名词,“处所”“地方”。(二)用作助词,“所”+动词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三)所以:1、表凭借2、表原因(四)为所,表被动。(五)“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42【所】一、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9、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CD(A地方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43二、判断“所”在文中的意义。“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1、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结构,“所居位”指“所居之位”4、“所+动词”结构,说的

20、话5、“所+动词”结构6、可译为用来,的方法4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须据语境灵活翻译。(一)用作动词。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2.以为,认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廉颇)3.判断词,是。为4.治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5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1.表被动(读w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二)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律读作去声)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

2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臣请为王言乐(庄暴)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替”、“给”等。46为之奈何(鸿门)如姬为公子泣(信陵)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三)句末语气助词(w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译为呢?47为(一)用作动词1、作为,做2、认为3、是4、治理5、制定(二)用作介词1、“替”“给”;2、表被动,“被”。3、因为,由于4、为了(三)用作语气助词,“吗”。48为

22、一、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不足为外人道也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E.为赋新词强说愁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CD(A因为B是C对,向D对,向E为了F呢G“为所”表被动49二、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0为?1、介词,可译为因为2、动词,可译为是3、介词,可译为对、向4、介词,可

23、译为被5、动词,可译为作为6、动词,可译为做7、介词,可译为为了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9、介词,可译为替10、句末语助,可译为呢、5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焉且焉置土石(愚公)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一)用作兼词。“于之”(二)用作代词。“他”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三)疑问副词代词“哪里”“怎么”。5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四)语气词。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24、(阿房)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石钟)(五)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522024/4/17 周三53【焉】一、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AF(A词尾,的样子B之,他C哪里D兼词,于之E语气助词G词尾,的样子)54二、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

25、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3、代词,可译为“哪里”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7、代词,可译为他们5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1.表示判断语气。也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2.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3.表示肯定语气。语气词。(一)句末,表判断、肯定、反问、感叹等语气。56公子

26、畏死邪?何泣也(信陵)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4.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5.表示感叹语气。(二)、句中语气词。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57【也】一、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两项是()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二、AB(A助词,表判定语气B助词,表判定语气C表停顿D助词,表疑问语气)58练习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是说也,人常疑之。3)苟政猛于虎也!4

27、)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判断停顿感叹反问祈使59二、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1、助词,句中表停顿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3、句末语助,表祈使语气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60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以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一)用作介词。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1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28、”“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二)用作连词。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往往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621.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三)用作助词。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四)用作动词。1.率领、带领。2.以为,认为。63【以】一、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29、魏之私人G.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BG(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承接连词E因为F凭借G把H在)64二、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65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

30、,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66罔不因势象形(核舟)1.依照,根据。(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1、过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2.依靠,凭借。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因击沛公于坐(鸿门)3.趁着,趁此。因6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4.通过,经由。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因而化怒为悲(促织)(三)用作副词。于是,就,便;因而。(二)用作连词。因为,由于。(四)用作名词。原因,缘由,机缘。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孔雀)68蒙故业,因遗策(过秦)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五)用作动词。沿袭,接连。69因(一)用作介词1、依靠,凭借2、根据,按照3、趁着,趁机4、通过,经由。(二)用作连词,因为、由于。(三)用作副词,于是,就

32、;因而。(四)用作名词,原因。(五)用作动词,沿袭。70因一、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ACE(A于是,就B趁机C于是,就D凭借E于是,就F通过)71二、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

33、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5、连,于是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8、介词,通过,经过9、介词,因为10、连词,因为72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1.在,从,到。用作介词。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2.“在方面”“从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3.向,对,对于。于73君幸于赵王(廉颇)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4.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5.与,跟,同。良曰:“长于臣。”(鸿门)冰,

34、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6.“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74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于是】1.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同现代汉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于是余有叹焉(游褒)2.相当于“于+此”。可根据具体语境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等。7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见于】表示被动。76于 作介词1、在,从,到2、在方面,从中(+于是)3、向,对,对于4、被,表被动(+见于)5、和,跟,同77【于】一、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

35、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78二、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1、助词,无意义2、介词,对于3、介词,可译为到4、介词,比5、介词,被6、介词,在”7、介词,“对”或“向”8、同现代汉语,“于是”9、于:介词,在是:代词,这79而翁归,

36、自与汝复算耳(促织)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1.和,跟,同。与(一)用作介词。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2.给,替。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3.比,和比较。80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勾践)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二)用作连词。和,跟,同生三人,公与之母(勾践)则与一生彘肩(鸿门)1.给予,授予。失其所与,不知(烛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2.结交,亲附。(三)用作动词。吾与点也(侍坐)3.赞许,同意。81然则废衅钟与(齐桓)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四)通假。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孰

37、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返回返回82与(一)介词1、和,跟,同2、替,给3、比,与比较(二)连词,和,跟,同(三)动词1、给予2、结交,亲附3、赞成,同意(四)通“欤”,语气词(五)孰与:与比,哪一个83【与】一、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去时里正与裹头。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E.微斯人,予谁与归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答案:DF(A替B连词,和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E介词,和,跟F语气助词,表疑问)84二、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其与吾等之约,当

38、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与也,应使众与其事,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与?1、动词,译为赞许、介词,译为和、动词,译为对付、动词,译为参与、动词,译为结交、动词,译为帮助、语气助词,表疑问85项王曰:“”则与斗卮酒(鸿门)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1.表承接关系。译为“就”“便”。则(一)用作连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2.表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二)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9、岳阳)86论语六则。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三)用作名词。以身作则。2.准则,法则。87【则】一、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AC(A就,承接连词B乃,是就是C就,承接连词D转折连词)88二、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1、用于判断句,译为“就是”,“是”2、连词,让步关系,译

40、为“倒是”3、连词,假设,译为“那么”“那就”“就”4、连词,表承接,译为“就”“便”89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触龙)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东西、事情)”。者(一)用作助词。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2.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3.语气助词,表停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二)用作语气词。一般在疑问句末。90者1、指“的”,“的人、东西、事情”等。2、“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

41、语气等。谁为大王为此计者?91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B(A判定语气B的人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D判定语气)92二、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1、表判断2、名词性短语,译为“的

42、人”3、放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不译4、放在数词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93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之2.指示代词,这,此。(一)用作代词。(二)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4.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5.音节助词,多放在不及物动词后面。(三)用作动词,“去”“往”“到”。94练习一下列红色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E.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BE(A这B助词

43、,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E助词,提前宾语)95练习二、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1、动词,译为到、往2、代词,译为他3、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代词,译为这样5、代词,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助词,译为的9、代词,译为我96文言虚词用法推断97一、看语法结构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荀子劝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4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蛇鳝之穴”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98二、看对应位置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以以”和和“而而”处于对应位置,处于对应位置,“而而”是表修饰的

45、连词。是表修饰的连词。“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矣矣”和和“思思”处于对应位置,由处于对应位置,由“矣矣”是语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气助词可推断“思思”也是语气助词。也是语气助词。“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99三、看特殊标志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嗟夫!予

46、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例“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 以”“虽 然”“然 则”“盖”等。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100

47、四、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韩愈祭十二郎文)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以下四例中的以下四例中的“其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其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大概”。“其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难道”。“其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还是”。表命令语气,可译为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一定”。101五、看具体语境积土成山,

48、风雨兴焉(荀子劝学)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圣心备焉(荀子劝学)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102六、看句式特点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103解答虚词题的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1042024/4/17 周三10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