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线与角
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与画角,此外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角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平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能辨别图形中线段的平行与垂直关系,会画平行线与垂线,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教学课时:8课时
第 1 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内容:线的认识(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具准备:3张长方形的白纸、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师:同学们见过铁轨吗?持过手电并看过它照射的光线吗?穿过公路时是否从斑马线通过?它们是什么样呢?
指名提问:根据所提问题让学生回答。
2、让学生观察彩图,通过现实生活中铁轨、手电光、马路斑马线等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线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一认
1、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活动,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在实践中加深了认识,体会到它们三个图形共同的特征和区别。
师:铁轨向前或向后无限延长;手电光线从手电向外无限延长;而斑马线只是从这一边画到那一边。
教师分别画出三种图形
师:这三种图形有何区别与联系?
2、让学生把三个图形进行对比,用自已的语言描述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3、让学生体会后举手说一说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a: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
b: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
c: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教读:用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6页的“读一读”
2、全班用字母熟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师: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只有一种(AB),一般从端点读起; 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AB或BA)。
四、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让学生操作第一题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为什么?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B-BC-CD-DA。
第2、3题: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由于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直线、线段、射线。)
2、三个图形有何区别与联系?
六、 布置作业:
P17“试一试”第1、2题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平移和平行
教学内容 平移与平行(第18-20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或铅笔、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见过汽车行驶的痕迹吗?在操场见过双杠吗?是什么样呢?
指名学生试答:两轮行过的痕迹总是保持相同的距离;双杠是平行的。
二、探究新知,出示平移铅笔图:
1、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怎样的?
生:平移前后的线条是平行的。
2、动手操作:
(1)让学生把2根小棒叠放在一条线段上,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
师:通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
生:是互相平行的。
师:对,是平行的,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叫AB,另一根叫CD,那么就可以说AB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
3、试一试:
(1)先让学生观察第一题的彩图。
师: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同学们先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 段是互相平行的。
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出示小鱼图。
指名说说鱼图中线段的名称,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三、巩固练习,折一折。
1、 让学生各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
师:我们已认识了平行线,现在用这这张折两条折痕,再打开看一看,
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提问学生说出折纸情况。
2、说一说
师: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很多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
3、画一画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什么是平行线?平行线有什么特点?如何画?
五、布置作业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 平行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相交与垂直(第21-23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走路时经常碰到交叉或“十”字路口,为什么是交叉和“十”字的呢?相信每位同学都是非常熟悉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相交与垂直
1、出示小剪刀、“十”字的挂图。
师:剪刀的形状如何,“十”字呢?
学生观察后说一说:都有相交点,但形态不同,形成的角也不同。
2、看图回答问题: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有什么呢?(相交与垂直)
生: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4、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里和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
师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课堂小结:
如何作垂线?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 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 垂直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旋转与角(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在旋转过程中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2、人小组活动:(一人说一人转)
(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师:在旋转过程你发现什么?两根纸条中间的角有何变化?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师:形成的角由小逐渐变大,有锐角、直角、钝角,我们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教师演示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用自已的话说说是什么角?
3、展示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
1、 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让学生试说钟面上分针和时针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如果重叠呢?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上面的彩图都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平角和周角是怎样的?
四、 作业布置:
练一练 第1、2题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角的度量(第26-28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耍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和熟练应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家里都有楼梯吗?你们玩过滑梯吗?为什么有的比较陡,有的比较平?这是由于它们与地面形成的角的大小,那么如何知道它们的大小呢?
板书:
1、出示挂图
师:谁能说出图中∠A和∠B有多大吗?哪个大?
指名让学生回答
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2人小组活动:
(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再用∠2测量∠A和∠B的大小。
2、让学生说一说操作后的结论
师: 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更小的角或规定的角去测,这样就更准确了,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1、让学生各人观察量角器,认一认,再小组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观察到的结果。
a、有数字。
b、有中点
c、有起数线
师:同学们说的数字就是度量角的单位,中点就是中心点,起数线就是零刻度线。
3、讲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量角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对说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四、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2题,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2、让学生演示。
3、让学生完成3、4题,估一估后量三角板的角并说一说量得的结果。
五、游戏
读游戏规则,2人一组进行比赛。
六、 课堂总结:
本节课认识了量角器,学习如何应用量角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要注意“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七、作业布置: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 测量角的方法:
教学反思:
第 6 课时
画角
教学内容:画角(第29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画一个锐角、钝角、平角。
(1)指后让学生画角后说说画角的方法。
(2)说出画出的角是多少度。
2、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指名说说怎么画。
师:是否还有其它的方法画?你还能画更大的角吗?
3、全班练习画一个150度的角。
二、试一试
1、量各人准备的三角形纸张的每一个角,再在其它纸张上画出其中的仼一个角。
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指定的角。
3、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一副三角板中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三、总结
用量角器画角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1、先画一条边(射线),
2、将这条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并且这条边的一个端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也重合。
3、在量角器的刻度上点一点,然后将这一点与射线的端点连接起来。
4、所画出的角就是指定度数的角。
四、作业布置: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 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反思:
第 7 课时
复习
教学内容:画角(第30页)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4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走进大自然
教学内容:认识更大的数、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着数学。
教学重难点:能综合运用前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小棒、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吗?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样子吗?
让学生用小棒摆互相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二、 复习更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1、出示31页主题图。
师:你会读、写出画线的数据吗?
2、全班练习,指名读出数据并到黑板写数。
三、 复习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观察图,先找出两组互相平行再找出互相垂直的线段。
(1) 分组找,比赛哪一组找得最全。
(2) 对找得较全和回答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2、学生动手绘图。
独立设计房子的门和窗,教师巡视,对画得比较好的全班展示,互相学习,欣赏作品。
3、画垂线。
从A点到小房子设计最短的路。
师:画什么线距离小房子最近?如何画?(从A点画一条垂直于小房子的线,这条路最近)
全班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旋转与角、角的度量和如何画角,同学们一定都学会了吧!如还有疑问,课余再共同来学习吧
五、课内作业:
1、出示32页画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1)有什么方法把镜框扶正呢?
(2)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走了多少度?
(3)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动手测量风筝和花砖每个角的度数。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