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语文言文知识梳理.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422336 上传时间:2025-07-23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97.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言文知识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初中语文言文知识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言文知识梳理 1、孔子教育弟子要终身奉行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 2、曾子鼓励门人要有远大报负,一生都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他说:“            ,        。         ,       ?       ,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两者不可偏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修养,曾子就曾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孔子认为独立思考很重要,他说:“__________,________。” 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 8、生活中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这正如《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孔子在《论语》中谆谆告诫我们:“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只有应随时随地地注意向他人学习,虚心广泛地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进步。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发表宣言:“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请写出两句能体现孔子智慧与主张的名言: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点有缺点呢?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向他人学习时应明辨优劣,关于选择。 13、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 14、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人士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15、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19、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20、当我们见到“贤”与“不贤”时,应该怎样去做?____________, _________。 21、写出《<论语>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22、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23、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4、《论语》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优良的学习方法,请列举几例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是(   ) 【为】捕鱼为业  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念无与为乐者 全石以为底  或异二者之为   以君为长者  酿泉为酒  俱为一体  及为忠善者  何不为也 【鲜】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无鲜肥滋味之享   【穷】蝉则千转不穷  穷冬烈风  而乐亦无穷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欲穷其林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进尽忠言     林尽水源 【属】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忠之属也 【具】百废具兴  为具言所闻  具答之 【绝】来此绝境 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往来而不绝者 【间】遂与外人间隔  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力不足  足肤皲裂而不知  甲兵已足  以中有足乐者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忠志之士  志虑忠纯  苦其心志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能体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中的大同的句子是:              (4)最能反映作者社会理想的句子是:                             3、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                   ②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                        ③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                4、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从哪两方面来表现世个桃源的?答:      ②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5、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 文段第三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         ;二是: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答:                   ③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 答: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答:             ⑤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                       ⑥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    ⑦“此中人语去,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人怎样的心理? 答:             8、阅读第四段,回答问题: ①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②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③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 ④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            7、阅读全文,回答问题:①(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   ②《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               ③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                           ④“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答:       ⑤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答:          ⑥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答:                ⑦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           ⑧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答:       ⑨联系本文,如何理解《五柳先生传》中“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志”,《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意”,《归园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 答:          ⑩“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答:         11、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答:                        12.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为什么? 答:                               1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答:                                                                                                             14.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 答:                                      15.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16.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答:                            17.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18.请根据文章理解分别以“归隐田园”“安贫乐道”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九言的对偶句:                            19.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                                                    20.文中,桃源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外人道也”? 答:                              21.文中共设置了几个悬念?请列举出其中任何两个,并说一说这些悬念在文中的作用。                        22.文章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其目的是什么? 答:                            2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素】则素湍绿潭    天下缟素  可以调素琴 B、【金】浮光跃金  阅金经 C、【乱】猿鸟乱鸣  人影散乱  苟全性命于乱世  行拂乱其所为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无丝竹之乱耳  吾视其辙乱 D、【劳】无案牍之劳形  劳其筋骨 E、【形】而形貌昳丽  无案牍之劳形   山岳潜形 F、【上】苔痕上阶绿  负势竞上  上下天光  受上赏 G、【名】有仙则名    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 1、理解默写: ①文中描写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②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中的“山、水”、“龙”“仙”分别指的是什么? 5、试做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7.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4.爱莲说 周敦颐(八上)【典型例题】 2、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 3、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 )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 )一句形成照应." "和( )相照应.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格? . 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 7、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目的是:委婉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8、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9、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10、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11、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 谈谈你的理解。 . 1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16、"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18、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9、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 2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22、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3、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25、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2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 27、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 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八上)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的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主要内容】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主题思想】理解本文所要传达出的思想,应该理解“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文章结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写作技巧】本文运用寄情于景的写法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写景时处处紧扣“月”字写夜游,写月夜之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月色空明。 【典型例题】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答: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6.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 7.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 8.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9.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答: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1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13.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三峡 郦道元(八上)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辟壁,把天空和太阳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后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主要内容】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文章结构】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具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写作技巧】作者写景,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作者写景还注意前后照应与互相映衬。作者写山,既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正面写山高、峡长、岭连的特点,又用“隐天蔽日”侧面烘托,以天和日来衬其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乃仰视所见。下面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两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这一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绝 多生怪柏”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 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作者善于多角度观察,动静结合写景。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是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以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 本文写景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典型例题】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项有(  ) 【自】妄自菲薄  猥自枉屈  怡然自乐  自李唐来 自三峡七百里 自非亭午夜分 【连】连月不开  两岸连山 【奔】猛浪若奔  乘奔御风  【旦】旦日  晴初霜旦 1、填空: ①表现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③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④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3、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答: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4.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6.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7.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7.小石潭记 柳宗元(八下)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象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了竹子,开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来的石头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主要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主题思想】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小石潭让》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文章结构】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堪”“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写作技巧】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此外文章在写景时采用了映衬的手法。如写潭中游鱼,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潭水和鱼互相映衬,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还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写景。如:写潭中小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但水中之鱼不能不动。短暂的静止过后,便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一动态把鱼写得富有人情味,这因此触动了作者情怀。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本文描写景物特征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 【典型例题】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项是(  ) 【乐】心乐之  此乐何极  后天下之乐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并怡然自乐 【取】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伐竹取道 【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以咨诹善道   得道者多助   行道之人弗受  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