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pdf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131933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7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九(上)九(上)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第 1 节 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4、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加热时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白色粉末,该粉末遇水又变成兰色晶体。CuSO45H2O=CuSO4+5H2O;CuSO4+5H2O=CuSO45H2O5、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1)硫酸铜溶液检验蛋白质的存在,使其产生沉淀;(2)白色硫酸铜粉末检验水分的存在,遇水变蓝色。第

2、 2 节 酸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其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HCI=H+CI H2SO4=2 H+SO42 HNO3=H+NO33、常见的酸:盐酸 HCI 硫酸 H2SO4 硝酸 HNO3 碳酸 H2CO3 磷酸 H3PO4 醋酸 CH3COOH4、检验物质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1)检验物质酸碱性:酸碱指示剂;(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PH 试纸。(一)酸的通性1 1、酸使指示剂变色;酸使指示剂变色;2 2、酸酸 +碱碱 =盐盐 +水水3HCl+Al(OH)3=AlCl3+3H2O(用胃舒平治疗胃酸过多)H2SO4+2

3、NaOH=Na2SO4+H2O 3 3、酸酸 +某些盐某些盐 =新盐新盐 +新酸新酸2HCl+CaCO3=CaCl2+H2O+CO2 (实验室制取 CO2)HCl+AgNO3=AgCl +HNO3 (用 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H2SO4+BaCl2=BaSO4 +2HCl (用 BaCI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4 4、酸酸 +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盐盐 +水水6HCl+Fe2O3=2 FeCl3+3 H2O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黄色溶液)H2SO4+CuO=CuSO4+H2O(氧化铜黑色粉末溶解,形成蓝色溶液)5 5、酸酸 +某些金属某些金属 =盐盐 +氢气氢气2Fe

4、+2HCl=FeCl2+H2 Zn+H2SO4=ZnSO4+H2(实验室用于制 H2)(二)酸的个性1、盐酸 HCl:盐酸是 HCl 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 HCl 气体在瓶口遇水蒸汽形成盐酸的小液滴而出现白雾。浓盐酸敞口放置会使质量减轻,浓度变小。工业盐酸因常含 Fe3+而显黄色。2、硫酸 H2SO4:(1)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不慎沾上浓硫酸后,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2)浓硫酸的稀释: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漫漫流进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3)浓硫酸的脱水性:使纸上字迹变黑。(4)浓硫酸的吸

5、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敞口放置使质量增加,浓度变小。第 2 节 碱1、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OH的化合物。NaOH=Na+OH Ca(OH)2=Ca2+2OH2、四种可溶性碱:NaOH KOH Ca(OH)2 Ba(OH)2(一)碱的通性1 1、碱使指示剂变色;碱使指示剂变色;2 2、碱、碱 +酸酸 =盐盐 +水水Ca(OH)2 +2 HCl=CaCl2+2H2O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实验时用酸碱指示剂指示酸、碱是否恰好完全反应)。3 3、碱、碱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盐盐 +水水 2NaOH+CO2=Na2CO3+H2OCa(OH)2+C

6、O2=CaCO3+H2O(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此检验 CO2)2NaOH+SO2=Na2SO3+H2O(工业上用碱溶液吸收 SO2等有害气体)4 4、碱、碱 +某些盐某些盐 =新碱新碱 +新盐新盐 3NaOH+FeCl3=Fe(OH)3 +3NaCl (生成红褐色沉淀)2NaOH+CuSO4=Cu(OH)2 +Na2SO4 (生成兰色沉淀)Ca(OH)2+Na2CO3=CaCO3 +2NaOH (工业上制取 NaOH)(二)碱的个性1、氢氧化钠 NaOH:3(1)俗称:烧碱、苛性钠。(2)易潮解,易和空气中 CO2反应而变质,故应密封保存。2NaOH+CO2=Na2CO3+H2O(3

7、)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2、氢氧化钙 Ca(OH)2:(1)俗称:熟石灰、消石灰。(2)区分 NaOH 和 Ca(OH)2两种溶液的方法:方法一:分别通入 CO2,变浑浊的是 Ca(OH)2溶液;Ca(OH)2+CO2=CaCO3+H2O方法二:分别加入 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Ca(OH)2溶液。Ca(OH)2+Na2CO3=CaCO3+2NaOH第 4 节 盐1、盐:由金属离子(或 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2、盐的分类:盐酸盐(氯化物)NaCI 、CaCl2等硫酸盐 Na2SO4 、CuSO4等 碳酸盐 Na2CO3 、CaCO3 、BaCO3等硝酸盐 KNO3

8、、Ba(NO3)2等 铵盐 NH4Cl 、(NH4)2SO4等3、盐的溶解性:钾、钠、硝、铵均可溶;盐酸只有 Ag 不溶;硫酸只有 Ba 不溶;碳酸只溶钾、钠、铵可溶。(一)几种重要的盐1、碳酸钠 Na2CO3:俗称纯碱。晶体化学式为 Na2CO310H2O,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失去结晶水变成粉末。NaNa2 2COCO3 3虽虽然是盐,但水溶液却显碱性,因而俗称纯碱。然是盐,但水溶液却显碱性,因而俗称纯碱。2、碳酸钙 CaCO3:俗称大理石或石灰石。做建筑材料。3、氯化钠 NaCI:俗称食盐。(二)盐的通性1 1、某些盐和酸的反应;、某些盐和酸的反应;Na2CO3+2 HCI=2NaCI+H2

9、O+CO22 2、某些盐和碱的反应;、某些盐和碱的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工业上制取 NaOH)3 3、盐和某些盐的反应;、盐和某些盐的反应;NaCI+AgNO3=AgCI +NaNO3 Na2SO4+BaCI2=BaSO4 +2 NaCINa2CO3+CaCI2=CaCO3 +2NaCI4(三)复分解反应及其能否发生的条件1、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如:Na2CO3+Ca(OH)2=CaCO3+2NaOH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反应物中有酸可不溶,无酸都要溶,生成物要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四)化学肥料(按含 N

10、、P、K 等营养元素分类)1、氮肥(N):NH4CI 、(NH4)2SO4等。能促使作物茎叶生长茂盛。2、磷肥(P):Ca(H2PO4)2等。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旱和抗寒能力,蟪粒增多,子粒饱满。3、钾肥(K):草木灰 K2CO3等。能使作物生长旺盛,茎杆粗壮,增强抗病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4、复合肥:含 N、P、K 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如 KNO3第 5 节 金属(一)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具有一定硬度和熔点。(二)金属的化学性质:1 1、金属和氧气反应:、金属和氧气反应:2Mg+O2=2MgO 2Cu+O2=2CuO 2 2、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金属与酸的

11、置换反应:Fe+2HCl=FeCI2+H2 Zn+H2SO4=ZnSO4+H2(实验室用于制 H2)只有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3 3、金属和盐的置换反应:、金属和盐的置换反应:Fe+CuSO4=FeSO4+Cu(我国古代湿法炼铜)Cu+2AgNO3=Cu(NO3)2+2Ag 只有排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第 6 节 有机物1、无机物:不含碳元素(但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2、有机物:主要含碳元素,通常还含有 H、O、N 等元素。3、常见有机物: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天然气(沼气)甲烷 CH4、家庭液化气丁烷 C4H10、酒精 C

12、2H5OH、醋酸 CH3COOH、汽油、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等。4、有机物特点:易挥发、易燃烧、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中。第二章基础知识分析5一、物质的分类方法:一、物质的分类方法:(一)根据纯净物的 物理 性质不同。如 颜色 、状态 、气味 ,硬度、密度、溶解性 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二)根据纯净物的 化学 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三)根据纯净物的 组成 、用途 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二、常见物质的分类:二、常见物质的分类:(一)、物质可分为 纯净物 和 混合物 。1 1纯净物:由 一种物质 组成的物质。2 2混合物:由 两种或两种

13、 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3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二)、纯净物根据 元素组成 不同,可分为 单质 和 化合物 两大类。1 1单质:由 一种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硫等。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1 11 1 单质按性质不同分 金属 和 非金属: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金属非金属颜色具特殊的金属光泽有多种颜色,但无金属光泽延展性具良好的延展性不具延展性可锻性具良好的可锻性不具可锻性硬度比较硬硬度不一致导电性良好的导电性除石墨外一般不导电导热性良好的导热性除石墨外一般不导热密度

14、密度高密度低熔点熔点高熔点低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铜铝铁。2 2化合物:由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 和 无机化合物。2 21 1 有机化合物:含 碳 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6注意:a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 CO、CO2、H2CO3、Na2CO3 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2 22 2 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 的化合物。但包括 CO、CO2、H2CO3、Na2CO3 等碳酸盐。(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 、酸 、碱 和 盐 。1 11 1

15、 氧化物:由 两种元素 组成其中一种是 氧元素 的化合物,“二元一氧”。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 金属氧化物 和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 CuO、Fe2O3、CaO、MgO 等。非金属氧化物如 CO、CO2、H2O、SO2等。1 12 2 酸:电离出的阳离子 全部是氢离子 的化合物。1 13 3 碱: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 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的化合物。1 14 4 盐:由 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 酸根 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三、物质转化的规律:三、物质转化的规律:(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1)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非金属氧化物,如:点燃 点燃 S+O2 =SO2

16、 C+O2=CO2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以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如:CO2+H2O=H2CO3 SO2+H2O=H2SO3 SO3+H2O=H2SO4(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7(1)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或金属氧化物。如:点燃 点燃Fe+S=FeS 2Fe+3Cl2=2FeCl3 3Fe+2O2=Fe3O4 (2)某些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碱。如:CaO+H2O=Ca(OH)2 Na2O+H2O=2NaOH K2O+H2O=2KOH(三)、金属的冶炼1金属冶炼主要是指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的过程。在金属氧化物中加入还原剂,夺取金属氧化物

17、中的氧,从而使其还原成全属单质。2可以作还原剂的物质主要有 碳 、一氧化碳 和 氢气 。(1)、木炭和氧化铜粉末在高温下的反应:C+2CuO=2Cu+CO2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从孔雀石中冶炼铜:孔雀石(或铜锈)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为绿色粉末。孔雀石加热:Cu2(OH)2CO3=2CuO+H2O+CO2 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现象:黑色粉末状固体逐渐变为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操作注意事项:实验开始时需先通一会氢气,再加热氧化铜,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试管爆裂;实验停止后,要继续通人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的氧

18、气氧化成氧化铜。(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高温=2Fe+3CO2 操作注意事项:实验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时应该先通会一氧化碳,以排除试管中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多余的一氧化碳8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对着火焰烧掉。3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能从氧化物中夺取氧的能力叫做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可作还原剂。如碳、一氧化碳和氢气等。(有化合价升降变化的)重要提示:重要提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a)试管口高于试管底。应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b)试管口加了胶塞。试管口不能加胶塞,否则气

19、体排不出,容易造成试管炸裂。(c)导管略伸入试管口。应使导管贴试管上壁伸入试管底部。4有关纯度问题的汁算(1)根据混合物质量及其纯度,计算纯净物质量: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 纯度(2)根据纯净物的质量,求出其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某组成元素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3)求工业产品中的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即混合物质量)混合物质量=纯净物质量/纯度(四)、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鸡蛋外壳与稀盐酸的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现象:蛋壳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鸡蛋不断地上沉和下浮。物质转化的规律物质转化的规律(1)金属 金属氧化物 碱 盐。如Ca CaO Ca(OH)

20、2 CaCO3、(2)非金属 非金属氧化物 酸 盐。如C CO2 H2CO3 Na2CO3、(3)金属+非金属 无氧酸盐。如 2Na+Cl2=2NaCl(4)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含氧酸盐。如 Na2O+CO2=Na2CO3(5)酸+碱 盐+水。如 HCl+NaOH=NaCl+H2O(6)盐+盐 新盐+新盐。如 NaCl+AgNO3 =AgCl+NaNO3(7)金属氧化物+酸 盐+水。如 Fe2O3+6HCl=2FeCl3+3H2O(8)非金属氧化物+碱 盐+水。如 SO2+2NaOH=Na2SO3+H2O(9)金属+盐 新全属+新盐。如 Fe+CuSO4=Cu+FeSO4 燃烧9(10)

21、金属+酸 盐+氢气。如 Fe+2HCl=FeCl2+H2 1.盐跟金属的反应,要求参加反应的盐必须是可溶的,由于盐跟金属的反应一般都在水溶液中进行,因此一些非常活泼能够跟水发生反应的金属(如钾、钙、钠等)也不符合要求。2.盐与盐的反应、盐与碱的反应除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水或沉淀)外,其反应物必须都可溶。四、常见的材料四、常见的材料(一)、常见的材料: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 以及 有机合成材料。1 1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大多数的金属材料实际是合金,钢是最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合金。(1)铁锈蚀条件:铁与空气和水等

22、物质相互作用。(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使铁制品隔绝空气或隔绝水,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或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如刷油漆,涂油、电镀、烤蓝等。改变铁的组成、结构,制成合金钢,如不锈钢。2 2常见的三大无机非金属材料为 水泥、玻璃 和 陶瓷。2 21 1 水泥:晋通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煅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2 22 2 玻璃:普通玻璃是将石英和石灰石等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的。2 23 3 陶瓷:用天然的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好等优点。2 24 4 红色玻璃中加了氧化亚铜(Cu2O),在蓝色玻璃中加的是氧化钴(Co2O3)。3 3

23、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为:合成塑料、合成纤维 和 合成橡胶。五、材料的发展:五、材料的发展:1根据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材料发展情况,可将人类的历史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2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材料,如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第三章基础知识分析第一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1.雪崩时的能量转化:势能转化为动能2.人造卫星:太阳能转化为电能3.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能4.胶片感光成像:光能转化为化学能5.特技跳伞:势能转

24、化为动能和热能106.森林火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7.植物生长:光能转化为化学能8.水电站(工作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第二节能量转化的量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2.功的计算公式:W=Fs=Pt 功的单位:焦3.功率(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3)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4)功率的单位:瓦 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5)1 千瓦=1000 瓦 1 兆瓦=106瓦第三节 认识简单机械一、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使杠杆绕

25、着转动的固定点。(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3、杠杆平衡: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4、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F1L1=F2L2二、杠杆的分类(1)L1L2 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如开瓶盖的起子、铡刀、老虎钳、道钉撬等。(2)L1L2 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如钓鱼杆、筷子、镊子、缝纫机脚踏板等。(3)L1=L2 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如天平、定滑轮等。三、滑轮(1)定滑轮是等臂

26、杠杆,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2)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F=G/2。(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力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F=1/nG,拉力所通过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几倍。11三、机械效率(1)有用功:我们把必须要做的这部分功。(2)额外功或无用功: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W有用/W总=Gh/FL100(5)W总=W有用+W额外 W有用W总13.研究杠杆的平衡(1)把杠杆的中央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

27、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便于直接在杠杆上测出力臂大小)。(2)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上左右移动钩码悬挂的位置,直到杠杆再次达到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3)用直尺量出动力臂 L1和阻力臂 L2的大小。(4)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4.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1)光滑斜面:FL=Gh W额外=0 =100(2)有摩擦的斜面:W总=FL W有用=Gh W额外=FL=Gh/FL(3)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和倾角有关。第四节 动能和势能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3)弹性势

28、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2、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1)影响动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质量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大。(2)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高度。质量相同时,高度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高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3)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其弹性势能越大。3、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1)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时,物体的速度不断减小,高度不断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高度降低,速度增大。(2)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时,速度减小,弹性形变增大;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时,弹性形变减小,速度增大。124、机械能守恒(1)物体通常既具

29、有动能,又具有势能。(2)当物体只受重力和弹性力时(不受阻力时),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即动能减小了多少,势能就增加多少;势能减小了多少,动能就增加多少。第五节 物体的内能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微粒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2.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微粒作无规则运动时具有的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1)内能的单位:焦耳。(2)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就减小。但是物体的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3.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1)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2)热传递总是由高温物体指向低温物

30、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直到两物体温度相等为止。4.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5.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中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1)做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小。(2)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内能就增加;物体向外界放出热量,内能就会减小。6.热量的计算:Q=cmt Q 表示热量、c 表示物体的比热、m 表示物体的质量、t 表示变化的温度c 水=4.2103焦/(千克)表示每千克的水温度升高 1 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为 4.2103焦7.燃烧的热值:1 千

31、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焦/千克。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燃料的热值燃料的质量 即 Q=mq第六节 电能的利用1.电功(1)概念: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3)电功的电位:焦、千瓦时(度)1 度=1 千瓦时=3.6106焦。(4)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U2/Rt=I2Rt=Pt2.电功率(1)定义: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电功率。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13(2)电功率的单位:瓦,千瓦,1 千瓦=1000 瓦。(3)电灯的亮度由实际功率的大小

32、决定。(4)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消耗的功率。实际功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所消耗的功率。输入功率:用电器消耗的总电功率。(5)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W/T=UI=U2/R=I2R当电功率的单位:千瓦,t 的单位:小时,则 W 的单位是:千瓦时(度)。3.测定小灯泡的功率(1)实验原理: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原理是 P=UI,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就可求出小灯泡的电功率。在额定电压下测出的电功率,就是额定功率。(2)实验器材: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导线。(3)实验中注意事项:在连接电路时,开关

33、始终要断开,滑动变阻器的猾片应放在最大阻值处。第七节 电热器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各种导体时,会使导体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通过导体发热的过程实质上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3.电热器(1)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制成的加热设备。(2)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制成的。4.焦耳定律:(1)文字叙述: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2)数学表达式:Q=I2Rt。(3)电流产生热量的计算方法:Q=I2Rt 是焦耳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任何导体有电流通过

34、时,产生的热量都可以由此公式来计算。对于纯电阻电路,即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像电炉、电烙铁、电饭锅等。电流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由 Q=U2/Rt,Q=UIt 推导公式来结算。第八节 核能的利用1.原子结构:原子包括 原子核:质子(带正点)、中子(不带电)和核外电子(带负电)2.核能:原子核在发生改变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核能,也叫原子核能或原子能。3.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1)裂变:是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 2 个新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的是链氏反应。(2)聚变:是使 2 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35、。144、原子弹及核潜艇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的,氢弹是根据裂变的原理制造的。5、核电站:(1)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是通过可以控制的裂变反应释放核能的设备。(2)核电站中发生的能量转化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3)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都会产生一些发射性物质,如 射线、射线、射线。第九节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2.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无论是机械运动,还是生命运动,无论是宇宙天体,还

36、是微观粒子,都遵循这个定律。3.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有一定的方向性。(1)“永动机”不可能成功是因为它违背了能的转化的守恒定律。(2)自然界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必须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但符合能量和守恒定律的事件却不一定能够发生。第四章基础知识分析第一节 食物与摄食1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 氧化 时所产生的 热量 叫热量价。不同物质的热量价是不同的,蛋白质为16.8 千焦,糖类为 16.8 千焦,脂肪为 37.7 干焦。2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 7 大类。3各类营养素的作用。糖类: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蛋白质:是细胞生

37、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水: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无机盐:构成组织和维护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如缺 锌 时会使儿童味蕾功能下降,造成食欲减弱。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能吸收和保留水分,辅助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4几种维生素来源及缺乏症名称缺乏症主要来源维生素 A夜盲症肝、卵黄、胡萝卜15维生素 D成人骨软化、儿童佝偻病卵黄维生素 E肌肉萎缩谷物胚芽、绿叶维生素 B1脚气病米糠、麦麸维生素 B2口角炎、唇裂症酵母、大豆、胚芽、肝维生素B12恶性贫血

38、肝、奶、肉、蛋维生素 C坏血病蔬菜、水果5昆虫的各种口器,蛾蝶类:虹吸式;蝇类:舐吸式 ;蚊类:刺吸式 ;蜂类:嚼吸式 ;蝗虫:咀嚼式。6牙的结构及龋齿的形成。(1)结构示意图:写出图中一、二、三所指的名称:一:牙冠 ;二:牙颈 ;三:牙根 。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 2 牙本质 ;人得了龋齿发生疼痛,是由于 病菌 已侵入 3 牙髓腔 而引起 神经发炎 所致;保护牙齿要做到 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2)龋齿的形成:牙齿上粘有的糖类食物 微生物发酵 产生酸性物质 腐蚀牙釉质(出现黑斑)破坏牙骨质 牙髓腔受到破坏 牙髓受病菌感染发炎、疼痛。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 和 消化腺。

39、食物在由消化腺分泌的 消化液 作用下消化。消化道依次包括: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唾液腺:分泌 唾液 ,流入 口腔;胃腺:分泌 胃液,进入 胃;肝脏:分泌 胆汁,暂存 胆囊,流入小肠中促进 脂肪 的消化,胆汁不含消化酶;肠腺:分泌 肠液,进入小肠;胰腺:分泌 胰液,进入小肠。2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一二三16淀粉 葡萄糖;蛋白质 氨基酸;脂肪 甘油+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很长,内壁有许多皱襞,小肠内壁有绒毛 ,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 ,小肠有丰富的 毛细血管 。4酶:生物体所产生的,具有 催化能力 的 蛋白质 。特

40、点:专一 性、高效 性、多样 性,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有 pH 、温度 等。第三节 体内物质的运输1血液包括 血浆(55%)和 血细胞(45%)。血浆:作用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白细胞(有细胞核)作用 吞噬、抗传染。红细胞(无细胞核)作用 运输。血小板(无细胞核)作用 止血凝血。2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 结合 ;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 分离 。3 红骨髓 担负血细胞的再生任务。4心脏的结构及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 体动脉 毛细血管网 体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 肺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5心脏的功能。

41、心脏能 自主地节律性收缩舒张,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动力来源。瓣膜的作用:保证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 。写出图中编号的结构名称:主动脉 ,肺动脉 ,肺静脉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瓣膜,瓣膜。A 左心房,B 左心室 ,C 右心房 ,D 左心室,6血压与脉搏。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安静时心率为 75 次分 正常范围 1760l00 次分。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会沿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的动脉受到压力,形成脉搏。脉搏与 心率 是相同的。测脉搏方法:把手指按放在腕部的 桡动脉 处触摸。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最高

42、值叫 收缩压 ;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的值叫 舒张压 。一般用分式表示人体血压如 1610.7 干帕,表示收缩压 16 千帕,舒张压 10.7 千帕。血压正常范围:收缩压 1218.7 干帕;舒张压 812 千帕高血压;舒张压经常超过 12 干帕;低血压:收缩压经常低于 12 于帕。第四节 能量的获得氧化供能:糖类+氧 二氧化碳+水 +能量无氧呼吸:葡萄糖 乳酸 +能量 (少量)第五节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1血糖:血液 中的葡萄糖,正常成年人含量维持在 0.1 。2体内能量的获得。获得的能量=消耗的能量 十 贮存的能量。3体内食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以 汗液 形式排出 皮肤;以 气体 形式排出 呼吸系统;以 尿 的形式排出 泌尿系统。4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肾脏产生尿液;输尿管运送尿液到膀胱的细管;膀胱暂存尿液;尿道尿液由膀胱经尿道排出。5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形成尿液 的器官。6新陈代谢包括 同化作用 和 异化作用 ,是生物生存的 基本条件 ,也是生命的 基本特征 。第六节 代谢的多样性1微生物指自然界的 细菌、真菌 和 病毒 。2新陈代谢的营养方式分为 自养 和 异养 ,异养又包括 腐生 和 寄生 两类。3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属于 异养,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 发酵 。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