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原理整理.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314237 上传时间:2025-07-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原理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是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简答题) 第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单选题) 排除 精神、物质、可转化的选项 4、恩格斯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列宁的物质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简答) 马克思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8、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9、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 一是,时间是使物质世界划分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二是,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0、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多选或简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从实际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1、事物的普遍联系(多选题)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一道多选题,此题四个选项都选 1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简答)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要经历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3、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多选或简单)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1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必考简答10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单选)P66 16、从实践到认识(单选)P68-69 17、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P72—P73(多选) 18、价值的特性(多选)P79页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19、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第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5各选项中出4个,其中强大动力和跨越式发展是对的,根本出路、根本标志、自主性力量是错的 20、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P144 21、价值规律及其应用(简答)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其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矛盾(简答)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3、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P108页(多选) 24、第七章第一节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会出选择。 答案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25、材料分析题: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富二代”现象。 首先,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 其次,原理+方法论+结合自己观点   此部分依据大家自己理解选取原理,属开放性题目,答的越多越好  原理及方法论: 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要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因果联系原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体现的哲学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个观点,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运动和物质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6、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第三,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四,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五,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二者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7、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同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8、矛盾的含义原理: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9、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矛盾是客观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0、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3、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4、质变和量变相互关系原理: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15、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坚定地走曲折的道路。 5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