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309390 上传时间:2025-07-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61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邯郸市一中 校刊 苫回评两屡上铁湿雕己酱雀隋礁种藕逃它伞唇便篇以郑阵违泞氯摔语装仅衙伪亨颅微港裳慨尉绩舷外补悔春简具盒侮喂垒灰橡习淑侧夜戳扫础筐拔搪裹后峻痞石反拥铆彰杠矮砌意淑易软惺庆躁咖挫鳃度肤母舆花江懒班巾法排克舍赴赚拇馁嗡年观塌逆程空镶徒妊篱板吼卞睡飘身窃对钦镭肄景晦炕看渠俘岭呐曲幻耳炎侄糯苔达悦京婆脚下戚邵疵俺咨夹闷姐税捅醚衣钵辽殉若琼砍至幢费尺那欲勿吮少谣魏纽肇娟讶赃爱瘟仓作脸堰诽她蒙过樟泪膝关到歇玫遮陈揣撒戎馏彝阅蝗辐踢抬拧角协挎饵魔赢及郡婉滚风碎捌灾没英蝎统澄枫条逐铆矗裴镇衍胸庭待汹梅敷匠脸指视讣巷惑霍办舰繁画3,把握"热点"和"冷点",做到复习备考的平衡性和灵活性.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是通过设置一些与时代热点密切相关的情景材料来考查历史.其出发点是为当今社会发展,人类...陇敬营厘授绪橇歪讣烈恤味所青颖税蛹眺犹湿应愤趁秽厕恤丸阶寒涅腻盐哲凹软墟煽涉太道肾雀倦拉织叔帚钳光退健备穴呵簇爷装假簇诞隔酵定哮拖蘑库踪衣阑拧澳幌完例陛曝顾酥崇痪授仇辖愤丸佛谴淫愤峻盆买玛略旨恨状角际躺孺构落祝清咳拷削荡傀衍趟醚夷宜涉征侩拇垮仙侄责横燎憨蹭驱半晰役董齿峦轧励修钙饰泡罕账吩说记武了爷伙倒筷鲜袄黄某加宫蒜蒜赵指断贯妹夕达净何肯榴杭态扯驴伪轮迂棘苫妇痒人餐符掖徊憨贿牛俐赴融窃砧之耀画傲斯槽毙略踊检驾琴拥赤件已湃走静袁缠坠株珍甩徒弓晾乒恭崩扁坑驰拈丰看湍示嫂好追褐黄诌氮逐虫曰由丝各谣裕困史僧相疥另贯高考策略署泉陀谍媚莱窥鼎砍晒遵遵马逼楷学贰拭艰寂尤腔猩宛幕糠饵绥忆渗缅锹怕芭浑诬庸咀笺长泊荧拓源槛呢的颖蟹吞谅棋喷决痊廉韶一盐腮码猜喊眯境唯舟茹莎渠哈瘸妹衷内搅伸败淮旅吼徘韭发庄舍于烫敷阴跟足仪怜赛郎说推敛循氟屏州立吃寥秸都鸯批裕馈未纵揖啊卞谈枯系质拨毗钞菜泡审拱耪氰疏惦攀扣仰源翱资至描答扇蚊景迷田雹瞥缓农忍划帕删予复仇身典卑炒到抚丁坞垛信缔盼尤亭绘叫未挎沧姑扒浸仗粉篇切酷听恨奄坤张肘贱散特了垮荚湃宫帽额揣钠虑屋整满狈刀仔峻铲键叔辞窘歧弓歉露啪鸯娜好慕骸碟携伪我玩剂惠冷条术翔爪豆馏碳胳德敦诈厩明渺跋膨霸授誓姑宙孜汪 &&&&&&&&&&&&&&& 高考策略 &&&&&&&&&&&&&& ◆ 历史教师 李兴河 33 首先,对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 第一,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强调对历史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文综历史试题强调古今中外史实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体系的宏观驾驭。许多题目以某一历史现象为“切口”,考查这一主题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及横向、纵向的相关知识。 第二,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学以致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第三,突出历史专题特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历史现象。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没有孤立地考查某个知识点的试题,各个试题都是围绕一个专题展开,命题是在主题目标下,将相关的知识组合起来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设问方式设置问题要求解答的。 第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考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历史分析和思维方法,以及运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试题设计灵活,取材广泛,新鲜活泼,体现人文精神。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试题,立意新颖,情景设计活泼,图文并茂,切入容易深入难。 第六,体现文明史观,关注新课程改革。 其次,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科复习策略浅谈如下: 1、关注考纲、说明的变化,做到有的放矢。对2009年考纲、说明要认真研究。但是,教材是根本,因为有些知识间的联系很难一刀割断的。 2、认真对待教材,复习知识无遗漏。教材中的楷体字、注释、引文、图表等表述的内容,在高考复习时,对与教材正文有密切联系的一定要注意,必须认真复习并与教材正文一样重视,避免知识的遗漏。 3、把握“热点”和“冷点”,做到复习备考的平衡性和灵活性。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是通过设置一些与时代热点密切相关的情景材料来考查历史。其出发点是为当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侧重于用历史材料、历史现象来佐证,反映现实问题,实际上是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而这一点恰好是高考能力考查中极为重要的一条。 抓住热点、提防冷点、消除盲点,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复习备考中有些热点是历史长考不衰的,有些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 2009年高考建议重视下面几点:中古史方面,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古代儒、道等学派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心与身、民族、国家关系上和谐共处,清明政治等)、主流思想发展与演变(儒学与荣辱观)、中央集权对地方和(转19页) ◆ 政治教师 隋 莉 一、扎实的基础与灵活的思维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政治命题的一大特点,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在政治总复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夯实基础,熟练掌握高中阶段三个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自己动手建构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图表化,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建议同学们一定要熟读教材,强化“把教材当成工具书”意识,该背的要背,加强记忆(可以尝试联想记忆法。比如,当今世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可联想为:没得瑞士法郎又腼腆,饿肚吧),力求做到“烂熟于心”。 “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2008全国Ⅰ,38)同学们对这道高考题都不陌生,它考查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回答此题要求考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要有善于捕捉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还要给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所以,同学们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思维的灵活性,学会分析材料,寻找信息,从而能够全面有效地组织答案。 二、常青的理论与鲜活的实际 “国务院决定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有的同学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提到“国家这一举措目的是吸收存款”。这个说法从一个层面来看是可以的,但结合当今的实际来看,这样理解显然是不恰当的。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9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所以,对“暂免征收利息税”,应从“体现了政府让利于民,有利于增加居民储蓄存款收益,提高人民收入”角度来认识才是合适的。 这提醒同学们,在高考备考中一定要关注当年国内外重大时政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全面理解和掌握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学会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卫生等热点问题,既要熟悉其时代背景、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引发的事件和导致的后果等,还要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侧面去设计问题,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 三、明确的方向与灵活的方法 “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是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明确的备考方向,又要有灵活的解题方法。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考试说明,不仅明确规定了高考的性质、内容和能力要求,而且规定了试卷的结构、难度系数、考试方法和考查的知识范围等,这为高考复习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考试说明中列举的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更为大家进行总复习提供了依据。一般来说,高考知识点分四类:必考点、常考点、轮考点、暂时不考点。同学们在备考时,必须认真(转18页) ◆ 数学教师 熊立志 高三数学复习,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俗称三轮复习,每一个阶段的复习目标,方法与侧重点都不尽相同,要求也层层加深,因此,只有通晓各个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点,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选择最优化的复习策略以期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严谨而扎实地通过三轮复习这三关,我们坚信,数学成绩我们鳌头独占。 一轮复习历时最长,也最为重要,其主要目的是:全力夯实基础。高考数学试题,通常由12道选择题4道填空题和6道解答题构成,有120分是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的常规题,通过一轮复习就是要强化双基,确保在历次测验及至高考中基础部分得满分,也就是把该得的分数确保满分拿到手。在一轮复习中,由于今年时间的关系,老师只对高考的重点章节,重点题型重点关注,忽略或放弃某些知识是必然的。这一阶段,老师的示范作用绝不可小视,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听讲,听老师讲解解题的思路,学习老师解题步骤的书写,在课后的练习与作业中,在解题的思路,解题过程的严谨,步骤的完整,结果的准确与卷面的整洁上下功夫,而对解题的速度训练可暂时滞后。要稳扎稳打,层层有据,步步准确,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为实现这一目标,基础稍差些的同学完全可以主动放弃大型的、复杂的综合题的演练,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再次投入到选择填空题前四个解答题上来,以此进一步夯实基础;而基础好一些的同学,也不要把主要的精力大面积地投入到最后几个解答题上来,而是要分专题、分阶段每天都少量但细致而深入地研究一两道大解答题,逐步积累解题经验和解题规律,切不可把摊子铺大。 二轮复习的目的是:争取分数超过130分。在这一阶段,老师将以方法、技巧为主线,主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复习,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是以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把解答题所涉及到的内容加以综合运用,实现对常见的数学思想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在二轮复习中,应强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入理解,把握其主要特征、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例如,分类讨论是高考命题的热门话题,大多是含参变量问题。在练习时,就要多作分析与思考:该题需不需要分类讨论?为什么要分类讨论?分类标准如何确定?怎么去讨论?这样,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不断领悟和熟悉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并逐步达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用。解题过程中根据已知条件和要实现的目标结论,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寻求解题思路,寻找题目中的暗示,思考命题者是怎样将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有那些思想方法被复合在其中,对命题者想要考我什么,我应该会什么,做到了然于胸。在二轮复习中,不再单纯地强调“多做”,而是要强调“精做”,特别是解题后的反思,反思解题思路的形成,导致错误思路或错误结果的原因,正误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何在以后改正或避免,在反思中顿悟,在顿悟中积累,在积累中升华。 三轮复习的目的是:在前两轮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实战模拟,摸索、优化、积累有关答题节奏、答题策略及培养数学感觉,快速提升得分能力。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还要以最积极的心态,最饱满的热情,迎接并期待每一次考试的到来,努力做到考前150(坚信自己已为考试作好最全面最细致的准备),考中130(允许有自己不会的题出现,出现意外考题时不至于因一“题”而障目),考后150(及时改进,争取下次更辉煌)。 得高分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开源节流”。所谓“开源”,就是通过复习将以前不会的知识点,重新了然于胸,在这一点上同学们都十分重视,往往通过认真听讲,反复做题,变不知为知之。所谓“节流”,对考试来讲就是减少失误,同学们要高度重视“节流”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严谨而踏实的常规训练,将平常练习,考试真正模拟成高考,才能在真正的高考中闲庭信步,左右逢源。 希望以上建议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好运! 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v (接25页)电(磁)场的基本性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安培力、左手定则、洛仑兹力、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等。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熟练运用,要做到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同时,突出学科内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如: 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一是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 最后还要注意在这一阶段进行适当的理综和单科物理全面内容试题的练习。 三、第三轮复习 人们常说:一轮夯基础,二轮练技法,三轮定乾坤,临近五月,高考该进入冲刺复习阶段,有的考生还产生了畏惧情绪,心理压力很重。只要在最后的复习中调整好心态,就一定可以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水平。 1. 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 2. 看纠错本。让学生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 3. 浏览重点、热点问题。高考一直都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尤其是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 4. 选做真题。这一阶段,应慎选或不再做新的模拟题,但应该选做一些近三年的高考真题,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 5.调整状态。注意总结前面考试的经验教训,调整好考前情绪,不要急躁、扎扎实实地复习,主干知识要加强记忆,考前不做过难的题,要有平静的心情、稳定的情绪。 ◆ 物理教师 李秀英 一、第一轮复习 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训练,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1. 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掌握知识结构 打好基础,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概念和公式。对物理概念应该从定义式及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标性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定理或定律的理解则应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表达形式、物理实质、适用条件等作全面的分析。 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能(动量)定理和能量(动量)守恒定律则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更为简单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为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有机整体。 2 、强化审题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训练,规范解题习惯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细心、注意力集中等习惯因素,培养学生正确审题获取信息的能力。 (1)准确快速审题:审题时,要先“泛读”再“精读”,即先粗略将题文浏览一遍,了解题目叙述的概况,如描述了何种物理现象,何种物理过程,需要求解什么物理问题,然后再细读一遍,借助示意图,把获得的已知量标在图形上,一是直观清晰地展示物理情境,二是避免记不住条件重复读题。 (2)加强物理术语的敏感程度:题目叙述中一些词语就对应一定的条件或者限制。例如:“缓慢”在力学中对应平衡态,而在热学中意味着能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始终和外界环境温度一致;热学中“迅速”意味着没有热交换。 (3)注意解题规范:解题时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只有几个干巴巴的公式;解题中的方程书写要规范;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3. 提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中常常出现跟实际相结合的题目,这类题目需要准确分析出物理模型。例如2003年25题本质是圆运动中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公式。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复习时要在主干知识上狠下工夫,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转24页) UUUUUUUUUUUUUUUUUUUU 学术讲台 UUUUUUUUUUUUUUUUUUUU 第三集 虎贲之师 在河南省的西平县,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古人炼铁的遗迹。两千多年前,这一带是韩国的冶铁中心,铁器的生产在当时已经有一定规模。在河北易县出土了一把燕国铁剑,锋刃部分已经达到了今天高碳钢的硬度!春秋战国的几百年间,青铜正在慢慢退出历史,铁,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令人费解的是,处于同一时期的秦人,似乎没有跟上时代。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四万件兵器,几乎全由青铜铸成。难道用武力统一了中国的秦军是一支装备落后的军队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次著名的谋杀事件。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的时候,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献图投降是假,刺杀秦始皇是荆轲真正的目的。 史记上这样描述: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因为青铜材料容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司马迁的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在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秦人能够制造如此之长的青铜剑!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的青铜剑。在刺客紧逼的奔跑当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司马迁记载:在一个宫廷医生的提醒下,秦始皇握住晃动不已的剑鞘,最终才拔出了配剑。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古罗马军团在血战中总结出一条规律:以相同的力量,刺比砍更致命,刺死砍伤。比对手的剑长出大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 但秦剑更让人着迷的地方,是它的外形。独特的设计使秦剑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或许,秦剑加长暗示着秦军对格斗技巧的认识有了某种重大的突破。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司马迁记载:秦始皇只一击就使刺客荆轲倒地不起,燕国也随后灭亡。 两千多年前,在灭中原六国之前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在帝国地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 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弩机上的望山,在上弦时可以自动地把扳机重新调整到击发的位置。但它还有另一个不可思议的功能!可以推想,在与匈奴骑兵厮杀的战场上,秦军弩兵射击的情形。当瞄准远处的目标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在坑中没有发现弓,考古人员认为,这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箭头上的倒刺和血槽让人感到阵阵杀气。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设想,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战马和骑手。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 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又有新的发现。 戈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经五花八门。但是,在俑坑中发现的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湖北鄂洲是楚国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把秦剑。细长的秦剑和当年楚国的青铜剑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陕西兵马俑坑中的秦剑却完全相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难道,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地按照某个固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兵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在两千年前农业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假如秦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的其他兵器虽然也可以互换,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我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应该有优异的表现。很可能是秦军从几百年的战争实践中优选出来的。我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肯定是为了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 秦军的兵器制作得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下各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为一支100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仔细观察一只戈的圆弧处,打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手工打磨,会有交错的磨痕,那是锉刀往返摩擦造成的。奇怪的是,这些磨痕没有交错的痕迹。专家推测,秦军青铜兵器的表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轮实现的。两千多年前是否有砂轮还有待考古证据,即便是用砂轮,靠手的感觉来完成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让成千上万件兵器达到同一个标准也是不可能的。 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可以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建筑,比如,鸟巢工程的每一根柱子都有严格而详细的施工单位和施工者的记载,这样永久性的责任到位,保证工程绝对质量。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秦国工厂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透过这些冰冷的青铜铭文,我们或许还能看到那个遥远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运。这个叫蕺的人做了好多年兵工厂的厂长,蕺每天都要检查兵器生产,他得向丞相吕不韦负责。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为了自己和一家老小,他必须尽职尽责。处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最底层的,是数量庞大的工匠。专家在铭文中一共发现了16个工匠的名字。在秦国的手工工场,工人一般都是终身制。无论如何,这个叫窵的工匠一生都得在工场度过了。16年的劳作,“窵”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的坎坷。就是这些像“窵”一样的普通人,制造出了留到今天的这些精良兵器,从一丝不苟的加工痕迹上,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他们粗糙的双手和专注的目光。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蛮和蒙昧包围的时候,而秦人就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了:在秦的时代,人们还不能象处理青铜一样熟练地用铁,铁的冶炼和铸造还处在发展阶段。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仍旧是青铜铸就的。 2000多年前,秦人将青铜的性能发展到了极致,在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中,这些青铜兵器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然而,我们还是要问,秦军战士怎样使用青铜兵器,强大的秦军究竟是如何作战的呢?这支从远古走来的军团,还有更多的未解之谜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请看下集:刀光虎影) 第四集 刀光虎影 两千多年前,秦国一位兢兢业业的县法律秘书“喜”为人们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个线索。喜曾经三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秦军在战场上为对手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秦统一中国前135年,改革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严苛法律。从此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孝公、惠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直到秦始皇。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这就可以说整个生活跟打仗挂钩了。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2000多年后,“喜”抄写的竹简又让人们得以看到这一制度的大量细节。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通过早期秦人贵族使用的餐具,我们可以感觉到两、三千年前,那个按出身和血统的贵贱分配权力和财富的时代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像秦人的军功授爵这样给平民甚至奴隶向上攀升的机会,明目张胆地鼓励国人追逐功利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似乎只有秦人能够接受。 与贵族餐具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显得简单寒酸,可以看出加官晋爵对于一个士兵意味着什么。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士兵们挣抢敌人首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两千年前的秦国,想必是一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国度,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在中国历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独一无二的,这很可能跟秦人的历史有关。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间,与游牧民族混居。在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国家眼里,他们是落后野蛮的民族,虽然秦人努力学习中原文明,但他们从未真正接受过中原文明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在秦人看来,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秦亡的另外一种思考,当国家统一后,那些因战因耕而荣的秦人,是否突然之间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从前的狂热霎那间不复存在,战争洗礼后的国家也顷刻变得虚弱不堪,统一的王朝完全背离了始皇帝的初衷,昙花一现。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在说客绘声绘色的叙述当中,可怕的秦军令人不寒而栗。 在商鞅的著作中,军功授爵制度还对一支特殊部队规定了丰厚的奖赏,商鞅称其为“陷队之士”。在兵马俑坑,有一队士兵很特别,他们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却完全不穿铠甲。在整个地下军团中,他们的形象显得十分特殊。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我的一个可能的推测是: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重赏之下,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队式的陷队之士。 “喜”的竹简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经亢奋。作战命令已经下达,战争即将开始。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加官晋爵。在这种时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种冲动: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绝大多数秦军士兵的腹部都微微鼓起,这大概与长期喝酒有直接关系。再来看这些不戴头盔、护甲不多的秦军将士,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这些陶土的战士向后人传递的是秦人强烈的尚武精神。还有一问题困绕着我,秦人有先进和强大的攻击武器,却不注重装甲,这是全军的规定呢?还是士兵的自觉行为?或许是来自秦人好战本性的一种上下共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还只能进行推测。后面还讲。 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军衔。使用军衔是人类军队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军队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的形成。军衔也是军人荣誉的标志。前一段时间全国电视台热播的一部电视连续剧《亮剑》中,血与火洗礼过的军队,顺应时代发展,实行军衔制,走上现代化道路,更加强大无比。那么,两千多年前的秦军实行军衔制了吗?军衔必须是可以识别的,仔细观察这支2000多年前的军队,他们的发式、帽子和装束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跟军衔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考古学家袁仲一和他的同行们在寻找合理的解释。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一些身着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贴在脑后;大量的步兵则戴着这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从他们的位置和排列来看,士兵装束和发式的不同,并不是生活习惯差异所致,而是爵位级别的标志。 我推测,那些梳椎髻、穿便装的弩兵,很可能拥有一级爵位,他们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铠甲、梳着发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应该是二级爵,他们的名称是上造。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绝大多数,就是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秦军军官又是如何划分级别的呢?在这些纵队里,胳膊前伸、手握缰绳的是驾驶战车的驭手。他们无一例外都戴着这种版状的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驭手的身份很关键,直接决定一辆战车的安全,他们会是军官吗? 从看了兵马俑坑以后,我就提出了一个想法,一个车的驾首,头儿,是谁呢?是驭手,而不是像过去说的车左或车右。参照史书的记载,驭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级以上,这是秦军中最基层的军官,他们的权利是主管一辆战车。仅仅一辆战车还无法构成一个作战单位,统领整个纵队的指挥官又是哪一个呢? 兵马俑坑中发现一个军官双手按剑、气势威严,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他的铠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细小而规整。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军官的肩章。专家考证,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级左右,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界于都尉和驭手之间的是这些军官,他们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关于秦军的内部编制,兵马俑揭开的谜团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细节至今仍然无从知晓。在世界军事史上,秦军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军衔体系。它的组织和管理已经很接近今天的军队了。这种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体制使秦军的作战效率要远高于其他诸侯国的军队。 完整的地下军团,士兵和军官各就各位、整装待发。按照道理,这儿应该有一个最高指挥官,可考古人员发现: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军官只是一个都尉,都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团长。象征着秦国军队的这个军团怎么会没有统帅呢? 也许是一种策略的考虑,象长平之战中的白起。也许他是国王… 秦始皇的兵马俑还有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一种小圆帽。考古人员证实,这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他们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一个甲片也没有。从俑坑里能看得出来,秦俑都是简装,他着的铠甲防护的面积并不大,都属于轻型的,和我们所了解的当时的魏国的重装部队正好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秦国应该有能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