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古典主义美术作品的审美法则
摘要:
古典主义的作品都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规则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形式典范,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变化与统一等等都是作品尽善尽美的保证。
二是:他们注重比例并可以用数量加以表现,希腊学者认为:美的形式与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所谓的“黄金分割”。
三是灵活性,法则可以因审美变化而变化,如神体的比例初为1:9,后来人体的比例为1:7,现在依然认为美的人体比例是1:8。
关键词:古典主义美术作品
古典主义的作品明显的特征
审美法则
▌吴晖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7
在莱辛著、朱光潜译的《拉奥孔》里说:“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我们在欣赏古典主义美术作品时,是不是有一个法则?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法则?莱辛著、朱光潜译的《拉奥孔》里说:“美就是古典主义的美的法则!”
《拉奥孔》(图1)
这是意大利人1506年1月4日在罗马发掘出土的一尊希腊雕刻原作。它的作者是罗得岛的三位雕塑家。这件著名的群雕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关于特洛伊战争的传说。
传说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作战,10年不分胜负。后来希腊人巧施木马计,攻入了特洛伊城。该城神庙祭司拉奥孔在特洛伊城被攻陷前,曾提出警告来识破木马计,他的这一行动违背神意,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派巨蛇将拉奥孔父子三人活活缠死。这件群雕正是表现拉奥孔父子被巨蛇缠咬,濒于绝境时肉体的痛苦和拼命挣扎的情景。
在这一雕像中,拉奥孔不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和两个儿子处在即将被两条凶猛的大蟒咬死的危险之中。作者在表现三个人的危境上,作了精心的安排。拉奥孔的左侧的长子,他的左足被蛇缠住,他被吓呆了,极力想把脚从蛇的缠绕中拔出来。拉奥孔的次子的右臂已被蛇紧紧地缠住,绕成一个结。他正努力挣脱右臂。他用左手想把蛇头拉开,而蛇则正想从他手下钻过去。位居中央的拉奥孔极力想使自己和他的孩子从两条蛇的包围中挣脱出来。他在抓住一条蛇时被蛇咬了臂部一口。拉奥孔的身体急剧痛苦地向一边躲避,胸部挺起,收腹,头垂向受伤的一边。全身的肌肉正如18世纪德国著名美术史家温克尔曼所说的:“肌肉运动已达到极限。它们像一座座小山丘相互紧密毗连,表达出在痛苦和反抗状态下的力量与极度紧张。”“在这里痛苦流经所有肌肉、神经和血管。”[1]
雕塑家们这一精美造型,使三个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既统一而又有变化,且显得很有层次。
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和美学家莱辛(1729年—1781年)在他的名著《拉奥孔》中指出的:“这无疑是一种很巧妙的构思,显出了一种不平凡的图画的想象力。” (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他认为诗与美术作品虽然都是对自然的模仿,但由于它们所描写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运用手段各异,接受两种艺术的感官和心理过程是不同的,美术作品适宜描绘物体美,诗则适宜表现事物的动态美。这个结论打破了传统审美模式,强调了诗与美术作品的不同特点。[2]
从单人圆雕,发展到像《拉奥孔》这样的多人群雕,这是古希腊雕塑的重大进步。
德国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说:从这一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雕刻家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美与生动,设法显示关于人体结构和筋肉组织的科学知识,而且着意雕凿精美,来博得观众的喜爱。人们在从纯朴自然的伟大的艺术到弄姿作态的艺术转变过程中已迈进了一步。”这既是《拉奥孔》的艺术特色之一,也反映了后期希腊雕塑艺术的一个大的变化。
当然,《拉奥孔》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从圆雕应适合于不同视点观赏的要求,它显然还有不足之处。可是在古希腊的历史即将终结,希腊艺术日趋衰落的情况下,罗得岛的雕塑家们还能创作出像这样优美的杰作,足见这一地区雕塑艺术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传统。
这一雕塑在艺术家手里,将悲壮,伟岸,痛苦,恐怖升华到一个戏剧般的高潮戛然而止,完全没有拉奥孔死后的冷寂与凄凉,没有丑陋的尸体,与丑陋无缘----这便是古典主义的审美法则-----唯美法则. 那戏剧般高潮,那壮美升华到及至还没有变为丑陋的一瞬间,就是观众最有想象的一瞬间,在上海人李超的《架上的谬斯》中被称为"动作的黄金点"。
悲壮的拉奥孔在人们的记忆里,永远都是哈格桑德罗斯、波利多鲁斯、阿典诺多鲁斯等人创造的《拉奥孔》,他没有死,他一直以此"动作的黄金点"存在着。
而这"动作的黄金点"的古典主义的审美法则几乎渗透了所有古典主义艺术家的作品里头,当我们去理解,去欣赏古典主义作品时,李超为我们提出了一条捷径。
《最后的晚餐》是最著名和为人所知的圣经故事。在逾越节的前夜,耶稣知道他被自己的门徒犹大出卖了,他召集门徒一起共进最后的晚餐。晚餐时,耶稣说出了自己被出卖的消息。面临灾难,慈祥而宽容的基督通过最后的晚餐,将面包和葡萄分给门徒享用,确立了基督教的圣餐仪式。而圣餐仪式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图2)《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 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达.芬奇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是和他的世界观先进因素分不开的。关于人的崇高概念,对现实世界的热烈兴趣,对自然的美的向往,使他成为人文主义进步倾向的代表人物。他的注意中心,在于自然,在于现实存在的人的五官感觉到的世界。在此画中。观者不难看出,他既是追求严格的现实体系, 又不放弃强烈的主观情绪,以至画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无与伦比,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最后的晚餐》中的那舞台场景式的构图布局里,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高潮出现:十二个门徒的反应和中央位置的耶稣的宽容,静然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动作的黄金点"的古典主义的审美法则---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 唯妙唯肖:有的向导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
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中心点的焦点透视审美,使背景建筑以及人物的活动,由变化到同一,成为"动作的黄金点"的古典主义的审美法则中“变化统一”法则的典范特例。
这种舞台场景式的"动作的黄金点"的古典主义的审美法则,可以引导我们去发现许多古典主义作品的构图的奥妙之所在。古典主义作品的主要艺术特征也就体现在这种“戏剧般的高潮”中。在各种古典主义审美法则中,变化与统一是最基本的一个法则,其他的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都可由变化与统一衍生而出。在古典主义艺术作品的特征中,体现最广的审美意味就是变化与统一的审美法则,以一种时间或地点或造型的变化,去表现一种审美的统一,这种法则也培养了古典主义的审美习惯。
无论是古典主义绘画巨匠乔托,还是古典主义大师普桑直到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达维特,都善于把死亡描绘的悲壮感人,犹如天国降临。古典主义的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不变的仍然是古典主义的“拉奥孔不死”的法则。
以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古典主义作品中,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规则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形式典范,是尽善尽美发保证,二是他们注重比例并可以用数量加以表现,希腊学者认为:美的形式与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所谓的“黄金分割”。《萨平妇女》的构图,就是按黄金分割的比例来安排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位置。
三是灵活性,法则可以因审美变化而变化,如人体的比例初为1:8,后为1:7,现在依然认为美的比例是1:8。
达维特《萨平妇女》(图3)
达维特的《萨平妇女》(图3)取材 于古罗马的历史故事:罗慕洛刚建成罗马城时,城里女性非常少,其他邻国的女性也不愿嫁到罗马城来。罗慕洛为改变现状,想办法劫走了邻城萨平的妇女,并使这些女性在罗马城成家生子。后来萨平城的人为了雪耻要发动一场战争。围城时,萨平妇女为了不致使自己的父兄和丈夫遭受牺牲,勇敢地站出来,举起自己的孩子,制止了这场战争。
这幅作品中的蓝线所表示的就是关键人物所处的位置:黄金分割点。
(图4)荷拉斯兄弟之誓 达维特
在《荷拉斯兄弟之誓》(图4)这幅作品中,造型语言表现得如此质朴,充满了罗马式的庄严,并且才气洋溢地突出着战士的强有力和妇女的孱弱之间的对比。这幅画所具备的图解性,很容易地说明了它之所以获得成功。
达维特这幅著名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当时被誉为“世纪最美”的绘画,这幅新古典主义的力作,为后人展示了最美的“舞台场景”,对称、均衡、变化、统一,男性阳刚之气的气韵之美,以完美的构图来体现:中为父亲,高举着利剑,左边是群情激扬的三个儿子,强壮有力,右边是黯然伤神的在角落里饮泣的妻女,又一次使悲壮达到及至,接下列的血腥与失去亲人的痛苦还没有到达之前,场面凝滞了,“动作的黄金点”的这一古典主义的审美法则体制为最悲壮的情感,也成为最感人形象的对比与和谐的体现。
“动作的黄金点”的古典主义的审美法则也就是变化与统一的法则,在中国古代绘画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在中国古代审美法则中,《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体现的是人物造型审美:社会地位愈高,人物形象愈高大,社会地位低人物形象就愈小。
唐朝 阎历本《步辇图》(图5)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是一幅工笔重彩画。
它真实地纪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族的文成公主和藏族的松赞干布联姻的重要历史事件。《步辇图》所展示的画面,就是描绘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情景。画的左侧,有虬髯执笏者,当是朝中引班的礼官。其后拱手肃立者,是吐善使者禄东赞。最后一人当是朝中的翻译官。画的右侧,唐太宗坐于辇上,宫女九人前后左右分列,有的抬辇、扶辇,有的持扇,有的打伞,各具姿态。这是政治阵势最大化的体现,太宗一个人的气场多过来访使者的三个人,大国之君的悠闲气度四两拨千金的展现,恰恰是用定格静止的一个场面来表现的,对称、均衡、变化、统一等等审美法则使阎立本成为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而五代南唐著名人物画家顾闳中的工笔重彩人物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是以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的生活轶事为题材绘制而成。
《韩熙载夜宴图---听琴》(图6)
《韩熙载夜宴图—-嬉戏》(图7)
韩熙载(公元907——970年),字叔言,山东北诲人,唐末进士,是一位北方贵族,因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后主李煜继位时,南唐国势不振,而北方的宋王朝则迅速崛起。李煜对自己小朝廷的存亡忧虑不安。对于韩熙载,李煜想授他为相,却又不放心,心情十分矛盾。韩熙载也意识到,表面上虽受惠予南唐朝廷,但毕竟是北方人,也无意为官。身处逆境的韩熙载,为了免遭可能发生的厄运,不得不在政治上尽量避免与朝廷发生冲突,并在生活上以疏狂自放、纵情声色的方式,去转移同僚的视线,蒙蔽朝廷的耳目。
《韩熙载夜宴图---清吹》(图8)
《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清吹和散宴等五
《韩熙载夜宴图》 (图9)
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象连环画一样的五幅巨作中,“动作的黄金点”就是韩熙载本人,所有人的神情只是用来衬托或掩盖韩熙载的失意形象,所有人的变化都统一到韩熙载一个人身上,让他沉湎于此,让他消失在人群里,如果不是顾闳中的这幅传世之作,我们又怎能知道这个失落的政客,又怎能去猜测他的命运,感叹他的人生呢! 在这里除了绘画的魅力,还有顾闳中的成人之美啊!
欣赏古典主义艺术作品的乐趣,不仅仅在于发现“拉奥孔不死”的法则,还在于培养古典主义的审美习惯,所有这些古典主义的作品都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规则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形式典范,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变化与统一等等都是作品尽善尽美的保证。
二是:他们注重比例并可以用数量加以表现,希腊学者认为:美的形式与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所谓的“黄金分割”。
三是灵活性,法则可以因审美变化而变化,如神体的比例初为1:9,后来人体的比例为1:7,现在依然认为美的人体比例是1:8。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能感动观众的美才是欣赏中外美术作品畅通无阻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7页
《宣和画谱》
李超《架上的谬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168页
作者简介:吴晖,女,1968年出生,就职于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部,中教中级。
地址:山东省济南历城区遥墙机场路6868号
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部艺术组 吴晖
邮编 250107
电话:0531---82378210(办公室)
15865259513
e-mail:wenhui005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