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空城计》教学设计
范家学校 徐红梅
教材分析:
《空城计》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方法及手法塑造诸葛亮的形象,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并探讨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学生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初步了解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初一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精神,结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学生感受故事本身的魅力,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孔明的“三笑” 及生动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理解“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诱导激发
1.导语:《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那么,“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如何体现其“智绝”特征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空城计》
2.交待学习目标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阅读感知
1. 组织学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 指名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学生概括)(课件)
师:故事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的。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悬念迭出、扣人心弦,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思考: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孔明、司马懿、司马昭)
3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并思考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文中描写诸葛亮时写到他的几次笑,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些描写诸葛亮笑的词语。(课件)
明确: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三、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
1.认真品读:孔明的这三次笑具有哪些不同之处,(课件)
(小组讨论,并选出小组的代表发言。)
第一次笑是“笑容可掬”,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
第二次笑是“抚掌而笑”,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
第三次笑是“拍手大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2.通过这三次笑,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件)
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小结:课文节选部分描写诸葛亮,主要运用了外貌、神态和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取胜。对于这种人物形象的描写要多多学习。
3.那司马懿是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呢?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司马中计”课文第3、4自然段),联系整部小说及之前的情节,评析司马懿)
(学生先自主探究后小组讨论并交流明确)。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亮平生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的。在《空城计》这篇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
四、深入探究
1.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 (课件)
(组织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奇计、用奇招”,这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板书: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
教师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教师板书:“胆”及“识”。)
2.作者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第一段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二段大兵压境的环境描写与诸葛亮气定神闲的操琴,突出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气度。第四段司马氏父子的对比,第五段诸葛亮的与众不同。第六段孔明的高见,突出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五、拓展阅读
诸葛亮几乎成为智慧的代名词,有关他的故事,你还知道什么?(课件)
(组织学生交流积累)
六、归纳总结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写司马懿,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让我们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八、板书设计
空城计
出“奇”不意
笑容可掬 故作轻松,故作姿态
人物:诸葛亮 三笑 抚掌而笑 侥幸的、如释重负
拍手大笑 自豪、嘲笑
智慧 胆 识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司马懿: 老谋深算、多疑自负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