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兼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李枥霖 黄 娟 作者简介:李枥霖(1990-),女,湖北钟祥人,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黄娟(1963—),女,上海市崇明人,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中.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继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生态文明 全面发展 教育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 Li-lin Huang Juan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ew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matter and spir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fects the social material, spiritual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off society. There i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s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economic,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ission, their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deas directly affe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therefo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s essenti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以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胡伯项,刘 丹.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4)
]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教育概念与内涵
1、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指大学生在人格健全的基础上,各种基本素质协调发展,个性、能力和知识协调发展。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有史以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社会理想和价值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 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关系着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未来,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及其背景,而且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社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态化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培养自身的全面性,并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来为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服务。
2、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离开了生态的良性发展,我们在改造自然而取得的物质成果会成为无根之基;没有生态的良好发展,人性的光辉无以体现,人类的一切精神成果将会是无本之源,而没有合符自然规律的社会演化,政治文明也将是空话。正是从这些角度出发,我们说,生态文明对于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中,离开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那我们就很难达到协调发展。
3、生态文明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状况,并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美好憧憬。随之,生态文明教育也得以兴起和发展,特别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研讨的热门话题。周传勇,綦玉帅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性构建》一文中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民众树立科学生态伦理观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教育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运用到德育之中,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态素质和生态意识,以期达到培养受教育者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问题,最优化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目的。陆荣胜在《论生态教育之必然性》中指出:生态教育作为一种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它不仅包含了环境教育的全部内容,同时又比环境更加广泛,更加深层次。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有: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的方法论等,是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所以生态教育的内涵更深、层次更高,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黄正福在《高校生态教育浅析》中指出: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因此得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手段使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获得人与自然相处的知识和技能,以便通过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2]姜树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04)
]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
1、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直接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成效。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准则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聚和体现。人们在追求和创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又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需要高度发展的生态文明。而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成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文明也同时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众所周知,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大系统,人类只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而
独立存在和发展。人类的任何发展,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只有依靠于自然才能创造。[[3]余志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07(03)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雄厚的物质基础。现在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人口爆炸、环
境恶化等问题,是人类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所造成的恶果。如果系统链中出现问题,那相互依存的条件都不存在了,人类又何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呢?
(2)提供先进的理论支持
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和生态价值等关于生态文明理论受到了各学界的大力研究。因此,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研究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这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支持。用先进的理论来促使大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得到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2、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创造者,当代大学生是否掌握环境知识,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1)、解放生产力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的直接影响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质量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社会进行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有特殊意义。例如,高校大学生们依靠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的有用性进行全方位的挖掘,着力培育自然再生能力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和消除生产中的废料,变废为宝,并努力开发新的自然资源,由此消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等危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带动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
随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道德品质也会得到提升。通过专业的环境、资源、生态知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观、价值观,并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能,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的科学知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在社会上带动良好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健康生态人格,最终促进生态文明的真正实现。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冲突及其教育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朝气蓬勃,自我发展意识强烈,但有些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系统整体价值的认同,缺乏对自然的关爱和环境保护意识。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自然缺乏敬畏和爱心。因多年来潜移默化或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和“斗天斗地”
等观念的影响,始终把自然界和动植物作为人类永远掠夺和攫取的对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对生物缺乏应有的爱心和同情,从而校园中出现大学生伤熊、虐猫等以折磨动物为乐的现象。[[4]施敏锋,徐惠红.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浅论[N].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其次,奢侈浪费现象严重。近年来,大学生由于攀比、虚荣、放任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导致对物质的挥霍浪费,使高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等成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显著特点。而且在
校园像水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为图方便大量的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浪费资源现象比比皆是。不少学生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物品,有害物品,到风景区游玩乱丢塑料袋或垃圾污染环境等。究其原因,还是大学生在生态教育这一环节除了问题。现在大学里几乎是清一色的“90后”的独生子女,都是从小从温室里长大的,受到家庭和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宠爱。缺少生活的磨练。家庭、学校和社会长期忽视了生态道德教育,致使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只追求自身的享乐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忘却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校园文化也趋向庸俗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缺乏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生态道德文化的构建。从而导致大学生缺乏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价值观。[[5]朱蕴丽,卢忠萍.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
]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在高校中缺乏生态文明教育:
1、高等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地位较低。
由于认识观念偏差:许多院校只重视专业教育,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大学生必备素质列入培养目标,而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也很低,更谈不上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得不深,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导致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水平低,生态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差。
2、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
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相比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重视专业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生态文明普及教育,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类的选修课程存在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整等问题。生态教育内容十分零散,生
态文明还只是一些系或专业的专业教育内容,不能形成上下贯通的完整体系。[[6]格根塔娜、候彦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0(02)
]这使高等院校学生普遍缺
乏形成良好生态文素质的必要的知识基础。
3.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落后。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落后,造成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力度不够。生态文明教育没有上升到生态文明观意识的教育上,而是仅仅停留在生态文明书本教育和课程教育的层次上。在我国,多数高校都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然而往往是先进理念与实际行为上有所脱节,然而正是由于高校教育教育模式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致使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性不强,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尚未形成,从而导致大学生在行为上时有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4、高校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和意识亟待加强。
现在的教师大都是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接受的是传统的科学价值观。许多高校教师只钻研本专业,对专业以外的事漠不关心。如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监督和管理机构尚未建立,教师并没有这方面的进修和培训。很多教师是通过政治学习和新闻等途径才知道“生态文明”这个词,对其具体含义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教育学生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和跨学科性,涉及对多个领域的知识,不仅与生物、地理、历史等课程密切相关,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内容。因此,高校教师的生态文明知识需要进行补充,生态文明观亟待加强。
5、缺乏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体系实际上还是一种应试教育评价模式, 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 把生态文明相关专业的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生态文明品德评价的主要依据, 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造成生态文明教育的考评过分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 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视而不见。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自身修养, 而不是对名词、理论或政策的记忆。片面的掌握知识, 死记硬背。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的教育举措
生态文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革命。而当代大学生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应当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贡献力量。作为培养专业人才基地的大学,更承担着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重担。在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应不断改进教育内容、方法,培养既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又具有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绿色人才。
1、建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专门组织机构。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进行统筹实施。对此,各高校可以成立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纲要,以确保奉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这是保证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要协调好学校的相关部门、学院和社团组织,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推动高校生态文明建设。
2.建立一套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必须创建一门高度综合的、能够囊括各种生态知识的学科,并将这门学科融入人文科学中,使其像人文、政治教育一样,能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成为大学各专业都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构建德育教育课程体系时,要有目的地构建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宽泛性、交叉性以及时代性特征的课程。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了解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重要性,使学生的生态观念建立起来,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7]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多维视角及其现实意义[J],陈松林,长江大学政法学院
[8]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J],龚雪英,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
[9]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10]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创新生态文明教学方式。
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须要创新生态文明教学方式。生态文明教育本身就有着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如只是偏重研究性教学,未免显得有些“纸上谈兵”, 加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往住会导致人的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加入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的双向建设.不断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实现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和校外实践、观念转变与行为转变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
4、加强德育教育中生态文明意识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德育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主导者,教师队伍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态教育的质量。建设好教师队伍,发挥教师在校园环境建设和生态意识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打造一支生态文明教育水平过硬的、言传身教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在育人过程中能开展富有创造性教育的活动,不断挖掘生态教育的时代特点,将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要加强环保修养,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具备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等,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言传身教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5、建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
将生态文明道德表现列为考核要素,生态文明道德素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学生的生态环保表现列为重要考核要素。倡导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档案”制度,作为大学生评优的重要依据材料.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整个评价观念、体制的转变,更丰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生态文明教育创设了一个更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