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用情施教 用爱育人
——一个帮助学生情绪疏导的小故事及分析
【案例展示】
张某,男,17岁,高一学生,聪明伶俐,英语成绩较突出,其他成绩一般。张某性格倔强,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逃课旷课。对家长态度恶劣,叛逆心理强,处处与长辈及老师作对。
【案例分析】
张某的叛逆行为是进入成长过渡期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的成长,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针对张某的情况,我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叛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张某是单亲家庭,其跟随父亲生活。张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平时只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遇到成绩下降或不理想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和孩子的交流很少
二老师关注不够。在学校,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并且我们老师往往会以成绩论英雄,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同时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
三是生理成长的过程反映。因张某在成长的叛逆期,其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开始萌芽,并日益增强。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不可避免地以“大人”自居,渴望自由、独立,占由欲、支配欲显著增强,想拥有自己的天地,想自己掌控人生方向。对于阻碍他自我意识发展、自我行为发生的一切外界因素,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感甚至反抗情绪。
【案件处理】
针对张某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
一是加强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我与张某的爸爸进行了沟通交流,对张某爸爸爱子心切的心情表示理解,同时指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二是指导张某进行自我调节。在了解了原因后,我经常利用课间、课外活动的时间,以平等的姿态,跟张某谈心,及时准确的了解他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交谈中尽量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同时有意识的把张某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三是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张某英语相对较好的特点,让他成立一个English corner兴趣组,并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平时对张某的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四是坚持持之以恒引导。叛逆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我平时就多留意观察张某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处理效果】
通过一时间的努力,张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家长、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学习比以往认真了许多,上课能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能按时交了,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反思】
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我们并非无计可施。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矫正主要应采取走近学生心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而不应采取政治说教,更不能采取压服式,强攻冒进。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真诚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随着孩子,一起走过叛逆,迎来风和日丽的明媚坦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