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京地铁噪声污染惹民怨专家会诊解决方案尚待研究
18
2020年4月19日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北京地铁噪声污染惹民怨 专家会诊解决方案尚待研究
——关于北京地铁大兴线噪声扰民事件的报道
本报记者 罗冰
连日来, 刚刚开通的北京地铁大兴线振动噪音扰民问题, 在网络上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1月7日下午,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组织地铁大兴线设计、 运营、 环保检测等单位举行了媒体见面会, 通报了相关情况。
新闻回放: 地铁通了, 烦恼来了
北京地铁大兴线自从 11月18日试运营开始, 就有高米店北站附近小区的居民不断投诉, 反映地铁震动噪音污染问题。该小区位于大兴区兴华大街的西侧, 出小区门就是地铁大兴线的高米店北站。居民投诉说, 每当有列车从地下经过, 家中就会有震动, 而且还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 每次持续大约5秒钟。严重时, 桌上的杯子都被震得直晃荡。白天好一点, 晚上声音特别尖锐, 扰的人无法入睡, 特别是老人和孩子。一位住在10号楼的老大爷说, 最开始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 她们还以为是地震了。老大爷说, 她们老两口被这种声音弄得脑子疼、 心口疼。另一户住在6号楼的居民说, 每当过车的时候, 家里3岁的孩子就会捂住耳朵。”刚开始大家很高兴,但很快就被地铁的震动和噪音带来的烦恼淹没了。”..居民刘女士显得无可奈何。很多居民表示, 除了烦, 她们还担心楼体能否承受, ”不会慢慢地就把楼震塌了吧? ”
记者了解到, 从试运行到正式开通, 近两个月来, 临近地铁线路的一些住户发现家里的墙壁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裂痕, 而且该小区6号楼东侧的外墙皮开始起鼓并将要脱落。记者在现场看到, 小区物业已经拉起了护栏, 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从试运行开始, 居民们便不断地经过各种渠道向各有关方面反映问题。1月1日, 新年第一天, 这些深受困扰的居民在得不到明确答复的情况下, 自发聚集在小区东侧, 抗议地铁大兴线造成的”震动”污染。
"民心工程"何以出现扰民问题
北京地铁大兴线和4号线正式贯通运营以来,大兴线的平均日客流量都在15万人次以上。”为百姓服务的好事却对一部分百姓生活造成了影响,我们确实感到遗憾。”刘军说。 ”实在是不敢怠慢, 不能置之不理”,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六项目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副总经理刘军告诉记者接到居民的投诉后,公司高度重视,组织地铁建设、 运营、 设计等单位进行了现场调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轨道监理工程师刘力分析,车辆因素是造成振动较大的因素之一。由于4号线轨道异常波形磨耗的作用,对车轮造成了影响。当这些病害车辆在大兴线行驶时,造成轮轨间相互作用力增大,引发振动加剧。其次,会车时双线列车同时作用,加剧了室内振动。
测量显示,轨道线路的中线和小区居民楼的最近距离为12.5米。”传播距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青岛嘉园距离地铁大兴线距离近,在此范围内,振动能量衰减小,作用于建筑物振动能量较大。”刘力说。
”与此同时,不排除二次振动的影响。”刘力认为,列车经过时所产生的振动作用于小区建筑时,可能引起楼内局部结构如楼板、 悬吊物等的二次振动,造成居民振感强烈。可是否存在共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
并委托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于 12月,对该小区的环境振动及室内二次结构噪声进行了4次检测。
”检测数据随机变化较大。4号线部分车辆经过时振动明显,检测数据超过了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昼间75分贝、 夜间72分贝的限值;大兴线新车经过时情况稍好些,振动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检测室主任宋瑞祥告诉记者。
各有关机构正在全力以赴,查找原因。
”正在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
”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全力以赴解决问题,将振动影响尽量减少到最小。”刘军表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已经委托北京市劳保所在地铁正式载客运营的条件下,对青岛嘉园的楼房和地铁再次同时进行振动检测,由铁道科学研究院进行频谱分析,研究振动产生的原因,力争在1月10日前再次召开专家论证会,1月15日前开始采取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给居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地铁太快,标准太慢
青岛嘉园小区居民遭遇的困扰,折射出了中国地铁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弊病。
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宁曾经被好几位居民拉到家里现场体验。”进去一听,我也有清晰的感受。”孙宁告诉记者,这样的问题,在不少城市都存在。
让她忧心的是,地铁振动问题的解决,一种是”符合规范”的解决,一种是”满足大部分百姓感受”的解决。
”尽管地铁规划设计之初,都会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价,考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减振降噪措施。但如果仅仅是确保符合标准限值,居民依然会有明显的感觉。”孙宁表示,中国地铁建设主要遵循的是欧洲标准,它考虑的是欧洲人的感受度,可是,欧洲的标准在不断改变,我们转变得却比较慢。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影响了居民对自身财产权和健康权的保护。
关于地铁振动,现行标准主要依据《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这部1988年制定的标准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现状。”老百姓变得更敏感了。”孙宁说。当然,这样的”敏感”不但仅是对居住舒适度的要求更高了,也包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的增强。
而对于建成区的地下空间资源保护,中国同样缺乏相应的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合法权益。”孙宁认为,地铁建设的快速推进,将相关标准、 法规的清理工作推到了前台。据了解,深圳已经率先编制了《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规划》。
公开透明,才能建好地铁
”之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说到底是我们的地铁建得太快了。”孙宁感慨道。有人用”地铁大跃进”来形容如今全国各地上马地铁项目的热情,可能并不为过。
此前不少城市就曾暴露地铁建设相互攀比的情况:比公里数,比竣工时间谁最短,于是出现不合理工期、 不合理造价、 不合理合同、 不合理方案等问题,加上论证匆忙,客流量调查、 地质情况研究不够充分,管理及技术人才梯队没跟上就仓促开工,容易埋下安全隐患,影响地铁建设的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认为,中国的地铁之路”势在必行”,但同时,也尚在起步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地铁,不但是为了显得‘洋气’,更多的是着眼于长远。”王梦恕表示,修建地铁能够节省地面空间,最大限度地解决地面交通压力,同时能够减少开车出行带来的能源消耗,而且有很大的经济带动作用。
”关键是地铁建设一定要把好几个关,不能盲目推进,疏于监管。”王梦恕表示,必须强化对规划、 设计、 招投标、 施工和运营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扰民现象的发生。
而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与百姓的沟通,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显得颇为重要。
孙宁告诉记者,在国外,建设一条新线,需要经过长达几年的论证,几年的建设。而在中国的许多城市,从地方政府想建地铁到地铁建成,往往加起来不过两三年时间, 投资也不到位。但不论怎样,地铁建设都应该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我们需要的不但仅是”建设奇迹”。专家建议,地铁建设不妨放慢些脚步,多听听百姓的声音,多研究些问题,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些,提高地铁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切实打造”安静”地铁。(
——地铁大兴线的修建与开通, 原来是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 政府的民心工程如何”好事办好”、 不留遗憾、 不留瑕疵? 政府的民心工程是否在给多数人造福同时, 一定要由一小部分人吞下苦果?
12月30日, 北京市有五条地铁线同时开通, 被有关人士赞为”世界奇迹”。然而, 在这奇迹的背后, 却有一群北京市民每天都在承受着地铁所带来的振动噪音的折磨。
,
埋深的影响
建设方将再次对大兴线检测, 本月开始减震施工; 业主质疑检测结果
■ 《地铁”轰隆”过 家中水杯”晃”》追踪
本报讯 ( 记者刘泽宁 朱开云) 近日, 家住大兴区青岛嘉园的数十名业主反映, 地铁大兴线在运行中产生的震动和噪音扰民( 本报1月2日报道) 。昨日, 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表示, 大兴线新车运行震动指标在规范要求范围内, 将再次检测找出原因, 并于15日前采取减震工程施工。
震动指标未超规范要求
青岛嘉园居民楼离大兴线最近的距离是12.5米, 有7栋居民楼。
昨日, 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12月11日, 她们委托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对青岛嘉园小区的环境震动及市内二次结构噪声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4号线个别车辆经过时震动明显, 且检测数据超过了限制, 但大兴线新车在该区段的运行震动指标在规范要求范围内。
10日前将确定减震措施
据介绍, 当前地铁4号线部分车辆的车轮有磨损, 运营时产生较大震动; 青岛嘉园小区紧邻的轨道的减震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专家建议对地铁及青岛嘉园的楼房结构进行频谱分析, 进一步分析震动产生的原因。
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相关人士称, 已安排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在地铁正式载客运营的条件下, 对青岛嘉园的楼房与地铁再次进行震动检测, 进一步研究震动产生的原因。
该公司第六项目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刘军表示, 10日前将再次召开专家论证会, 找出震动产生原因, 力争15日前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
昨日, 该小区业主刘先生等人表示, 不认同相关部门检测结果, 称家里隆隆的响声影响休息, 小区东侧楼外墙皮脱落, 说明震动明显。必要时, 她们会自己找第三方进行检测。
12月,本报推出”关注地铁振动影响”系列报道:《地铁,能安静点吗》、 《保护我们安静的生活》、 《地铁振动问题完全能解决》。转眼进入新年,记者此前采访的北京大兴区青岛嘉园小区情况怎么样?造成振动较大的原因是否已查明?小区居民何时能睡上一个安稳觉?在地铁的快速推进中如何避免扰民现象的屡屡发生?1月7日下午3点,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组织地铁大兴线设计、 运营、 环保技术等单位举行了媒体沟通会。
”正在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
北京地铁大兴线和4号线正式贯通运营以来,大兴线的平均日客流量都在15万人次以上。
”为百姓服务的好事却对一部分百姓生活造成了影响,我们确实感到遗憾。”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六项目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副总经理刘军告诉记者,接到青岛嘉园小区居民的投诉后,公司高度重视,组织地铁建设、 运营、 设计及相关的环保技术等单位进行了现场调查,各有关机构正在全力以赴,查找原因。
12月,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对青岛嘉园小区的环境振动及室内二次结构噪声进行了4次检测。”检测数据随机变化较大。4号线部分车辆经过时振动明显,检测数据超过了交通干线道路两侧昼间75分贝、 夜间72分贝的限值;大兴线新车经过时情况稍好些,振动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检测室主任宋瑞祥告诉记者。
据铁道科学研究院轨道监理工程师刘力分析,车辆因素是造成振动较大的因素之一。由于4号线轨道异常波形磨耗的作用,对车轮造成了影响。当这些病害车辆在大兴线行驶时,造成轮轨间相互作用力增大,引发振动加剧。其次,会车时双线列车同时作用,加剧了室内振动。
测量显示,轨道线路的中线和小区居民楼的最近距离为12.5米。”传播距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青岛嘉园距离地铁大兴线距离近,在此范围内,振动能量衰减小,作用于建筑物振动能量较大。”刘力说。
”与此同时,不排除二次振动的影响。”刘力认为,列车经过时所产生的振动作用于小区建筑时,可能引起楼内局部结构如楼板、 悬吊物等的二次振动,造成居民振感强烈。可是否存在共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全力以赴解决问题,将振动影响尽量减少到最小。”刘军表示,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已经委托北京市劳保所在地铁正式载客运营的条件下,对青岛嘉园的楼房和地铁再次同时进行振动检测,由铁道科学研究院进行频谱分析,研究振动产生的原因,力争在1月10日前再次召开专家论证会,1月15日前开始采取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给居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地铁大兴线开通一周, 日均客流已攀升至15万, 相当于其它4条新线的客流总和。
记者昨日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获悉, 针对大兴线高米店北站附近青岛嘉园居民反映列车振动影响的问题, 公司正委托环保部门进行振动监测, 并召集轨道交通专家”把脉问诊”, 本月15日前将制定行之有效的工程解决方案。
现状: 监测结果噪音不超标
居民楼夜间振感明显
青岛嘉园小区位于大兴线高米店北站至高米店南站区间西侧, 地铁隧道中线距离该小区居民楼最近的距离为12.5米。
去年11月, 地铁大兴线空载试运行, 小区居民为即将开通的地铁兴奋不已。但很快, 离地铁线较近的几栋居民楼住户发现, 夜间能明显感觉到列车经过时的振动, 部分年长体弱的居民甚至难以正常休息。
”车一过, 振得心脏都跟着难受。”有居民向当地街道办事处人员反映。
11月20日至12月5日, 轨道交通建管公司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到居民家中实地调研, 12月11日又委托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对青岛嘉园小区的环境振动室内噪声进行检测。
昨天, 该研究所科学研究室主任宋瑞祥出示了振动监测结果。夜间和白天多个时段的监测显示, 青岛嘉园离地铁较近的10号、 6号、 2号居民楼噪声平均值在56.6分贝至68.1分贝之间, 均未超过国家《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要求, 即交通干线两侧白天噪声不超过75分贝, 夜间不超过72分贝。
大兴线施工阶段, 轨道交通建管公司考虑到青岛嘉园的噪声敏感问题, 在290米区间增设了梯形轨枕减振, 这是国内轨道交通减振降噪比较先进也比较成熟的技术。劳保所检测结果也显示, 青岛嘉园减振轨道区间的隧道内噪声比普通轨道区间噪音低了9.2分贝, 达到设计的减振指标。
推测: 列车病害加剧振动
建筑结构可能产生二次振动
为何噪音符合国家标准, 而居民实际感觉振动较为强烈?
对此, 大兴线项目监理、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专家刘力解释, 居民振动感觉明显与小区距离地铁较近有一定关系, 这属于客观因素, 因为该区段隧道必须避让附近新凤河桥的既有桥桩, 线路走向经过专家评审和规划部门认可, 确定从青岛嘉园附近穿过。此前, 北京多条轨道交通线都在贴近居民楼的位置甚至在居民楼下方穿越, 距离较近应该不是产生较大振动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 根据劳保所的噪声监测数据, 大兴线新车经过青岛嘉园时振动较小, 而4号线旧车经过时噪声较大, 居民也感觉到这样的差异。因此, 车辆因素可能是大兴线振动扰民的原因之一。
京港地铁运营部工程经理邓衍镖解释说, 4号线多处区段采取了弹簧扣件等减振降噪措施, 这导致这些区段的轨道出现波浪形磨损, 而”波磨”几乎是当前轨道交通运营的不治之症, 进而会对列车轮对造成损害, 这些病害车辆行驶到大兴线上, 产生的振动会明显大于大兴线新车。
据透露, 4号线已经购置了轨道打磨车处理”波磨”难题, 而病害列车已经集中在车辆段接受镟轮处理, 以避免列车轮受损反过来又造成大兴线轨道病害的恶性循环。
刘力还提出, 青岛嘉园居民楼为6层砖混结构, 埋深只有2.5米的条形基础承受振动的能力比深基桩的高层建筑弱, 另外列车行经时, 可能引起窗户、 楼板等建筑结构的共振, 因而放大了地铁的振动影响。
应对: 周末进行频谱监测
找准病因再定减振措施
为查清青岛嘉园振动影响的病因, 劳保所周末将继续进行监测诊断。与此前的监测不同, 这次将重点进行频谱监测, 分析振动源和建筑物的振动频率, 为最终确定治理方案提供基础数据。
根据当前的”病因”推测, 大兴线振动治理可能采取多重手段。一是治理4号线的病害区段, 加强列车养护维修, 并在青岛嘉园区段的钢轨涂刷减轻轮轨摩擦的特殊材料; 二是必要时调整大兴线列车运营方案, 减少在青岛嘉园区段的会车频率, 甚至限速行驶, 但这需要对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软件修改, 难度非常大; 三是在该区段钢轨上加装减振阻尼材料, 约束钢轨的结构振动; 四是在建筑物和隧洞之间设隔振沟, 插入混凝土连续墙、 填充物、 排桩等屏障, 切断振动波传播途径。
市轨道交通建管公司第六项目中心副总经理刘军表示, 1月10日前将再次召开专家论证会, 找出振动产生原因, 确定减振措施, 力争1月15日前开始采取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但地铁减振是复杂的技术难题, 不像抢修救灾能立即解决, 需要一个分析、 研究甚至试验的过程, 还请居民理解配合。( 本报记者 涂露芳)
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针对大兴线青岛嘉园振动扰民问题召开情况说明会———
本报讯 ”根据当前的监测结果, 现有的技术能够解决居民们提出的震感较大的问题。”昨天, 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在针对大兴线青岛嘉园振动扰民问题召开情况说明会上明确, 将尽全力把振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
”根据当前的进展, 最终的监测数据将在本周末全部完成, 本月10日开始专家论证, 15日最终决定采取哪些工程措施”, 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第六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刘军对记者介绍说。
去年11月, 她们接到上述小区居民的投诉, 反映大兴线地铁列车运行时, 产生的振动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为此, 她们组织建设、 运营、 设计及环保等部门, 开始联合进行了现场调查, 并委托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对该小区内的环境振动及室内二次结构噪声进行四次监测。根据监测数据, 建管公司再委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对青岛嘉园的振动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并形成了初步结果。
初步结果显示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车轮磨耗形成了波纹, 经过时振动较大, 特别是4号线的车辆因为已经运营了一年产生了磨损; 二是大兴线与4号线会车时振动较大; 三是震感与传播距离相关, 震感最强的10号楼与大兴线相距仅12.5米; 四是二次振动效果强, 即当自振频率与荷载频段相近时, 引起了振动。
当前, 她们已经开始采取了部分措施, 以缓解振动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如, 对4号线车轮开始了打磨、 涂油等。”根据初步结果, 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专家孙宁对记者表示, 当前已经有了初步解决方案, 经专家论证后就将着手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