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贵有疑,文贵创新
——《斗牛图》引发的作文思考 课堂实录
虎鹿镇中 吴叶俊
教学目标:
1. 利用积累的文言知识自读课外文言文,读懂文言文。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2. 掌握文言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3. 引导学生努力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4. 引导学生写作文说真话抒真情不作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疑。学中央电视节目黄西主持的《是真的吗》,给学生看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判断真假。先不公布答案,留个悬念。
二:幻灯片展示《斗牛图》原文,注解。
学生自读疏通文字。
请学生口头讲述《斗牛图》故事情节。并对学生发言给予肯定。
三.再请另一位学生口头翻译文章。
对学生的翻译做充分肯定表扬。不通顺的地方给予指点,并强调特殊现象的词,比如古今异义“股”,理解为“大腿”,并联系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的“股”,还有成语“悬梁刺股”,对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印象。锦囊玉轴,名作动词使用,宝,意动用法。
四.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谈谈自己读完后的感悟或启迪。
学生1说:术业有专攻,要多向渊博的人学习请教。
学生2:要多观察生活,才不会出错。
学会3:要谦虚,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
五.质疑:
师: 你们认为牧童说的对吗?
认为牧童说的很对全对的举手。(有几个)
为什么你们认为牧童说的对?
生: 因为牧童整天和牛打交道,他熟悉牛的各种行为。
师:我小时候没放过牛,没有亲眼见过,牛角斗时尾巴是否“搐入两股间”。所以,我去查资料,图片。结果发现,网络图片中好多斗牛的尾巴并非夹在两腿间。
难道是牧童说错了?继续查资料。有人说,牧童说的没有错,只是他可能只见其一不见其二,不知牛外有牛,不是所有的牛相斗时都会“尾搐入两股间”。可见,戴嵩并没有画错。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戴嵩。他是初唐画家,擅长画牛。他画的牛与初唐另外一位画家韩干画的马,并称“韩马戴牛”。韩干《照夜白图》画的是唐玄宗的爱马,画面栩栩如生,韩干以真马为师。韩戴都是写实派画家,相信两位画家都对自己所画的动物观察细致入微。尤其是戴嵩,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
所以,戴嵩画的没错。牧童说的有失偏颇。
看看杜处士如何对待牧童说的话?
对,“笑而然之”。杜处士认为牧童说的正确。他并没有考虑牧童说的话是不是完全正确。牧童的生活范围局限,见识有限,所说的话难免以偏概全。
所以,人要有自己的观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可人云亦云,被别人的看法牵着鼻子走。
六.解疑。
回到开头的设疑,这个小故事是可信的。给学生念自己以前写的日记,以亲身经历来证明小故事的情节真实可信。
举多年前的日记里的“抢盐事件”为例,指出人不能没有头脑,盲目跟风。尤其在这个“微信”时代,信息泛滥,假新闻满天飞,一切都只能“微微信”,需要怀疑精神,要有自己的主张看法和立场, 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举例自己的其他一些日记,比如《不可随便作文》、《被骂的米饭先烂》、《吸管如何穿透土豆》等等。引导学生要有怀疑和实证精神。
七.结合文言文和老师提供的日记内容,你能想到哪些名句?
1.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处处留心皆学问。
八.几点警示或感悟:
1.读者是很聪明的,你在文章里造假,他们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文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最好。)
2.做任何事都要仔细观察,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要实事求是。
3.多做调查研究,多请教多咨询,不可偏信盲从。
九.小结:
1.学习上不仅要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知识,更要有质疑精神。
2.作文要力求鲜明的个性,在内容上或观点上有点儿创新,不模仿别人,不人云亦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