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重审课堂,平衡“教”与“不教”
[摘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发展,使我们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以实践性很强的信息技术课,面对这样思想潮流,我们一线信息技术老师都无从适从了。该“教”还是“不教”,该放手还是收手?本文从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并立足课堂来分析,阐述如何根据课堂实际找到“教”与“不教”的平衡点,使“教”与“不教”有机融合在一起。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平衡“教”“不教”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以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的发展,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以“学”为中心这一理念深入一线教师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断遭到批评、不断的被抛弃,“教”的地位一落千丈。课堂上,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特别是作为一门刚刚设立新学科,信息技术更是走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前列。可是,经过这么些年的探索和尝试,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教学方法、课堂评价依然停留在各自为政的状态,整体教学水平不高。让我们正本清源,回到原点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处理好教与不教的关系,重新树立“教”的地位,要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根据学生实情情况及课堂教学重难点来决定教与不教的内容,给予学生更多的尝试时间来构建自己的技能。
一、教学跟风,“教”还是“不教”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和教学潮流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了这样一现像:“教”这个字显得不是那么值得称道。我们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评比中经常把老师讲的时间作为评价节课优劣的一个标准,在这样一种潮流背景下,我们都“不敢教”了,怕被评委称作“满堂灌、机械式”教学或课堂教学不够创新,是个“守旧派”,是“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因此,一线教师们都开始特意追求华丽的课堂教学形式,特别是在各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及各级公开课中。探究式、小组合作、交互评价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甚至有些课给人的感觉好像只为了一个知识点在上,完全不考虑到教学进度,为了一块内容小组合作、上网查资料、小组讨论、多元评价等忙碌一节课。教师特意减少“教”的时间,要创设各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的课堂时间来精心创设情境。这样的课堂教学真的可取吗?
记得在一次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有一位老师执教《南极探险》,这节课的内容本来就是让学生学会在写字板中输入拼音,但执教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来介绍南极的各种情况,有视频、有幻灯片、有网站等展示材料,创设了很有意思的故事情境,学生的确兴趣很高,气氛活跃,不可否认这位老师的教学功底,但学生在上网、看资料中花去了大量的时间,而本课的教学目标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因为老师根本没“教”。这种课真是值得我们深思,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率吗?还有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干脆自己不讲,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网上搜索,让学生们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上,在良莠不齐的网站上来获取信息,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被这些五花八门的网页分心,哪能集中精力解决课堂上的问题。这样的“不教”,难免会使我们的教学重复低效,而且会使我们的教学成为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危险的教学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经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因此,课堂上的“教”还是必不可少的。
二、立足课堂,认清“教”与“不教”关系
在目前教学模式引导下,我们一线老师常常为在课堂上该“教”还是“不教”感到无从适从。并且出现一种普遍现象:莫名其妙的研究——糊里湖涂地上网——漫无目的地讨论——急急忙忙的收场。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立足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认识一下“教”与“不教”的关系呢?
不可否认“教”在课堂上的重要性,虽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的“教”得到的,但并不是说老师的“教”都是没有用的。我们不能片面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要我们老师的“教”不是机械的,不是“填鸭式”的;只要我们的课堂不是“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我们的“教”就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将老师的讲课片面的定性为接受性教学,这的确是构建主义理论所反对的。“教”和“不教”并不能独立而谈,“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多少要根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而定,在课堂中把握学生的思维的脉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反馈自己的教学效果,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在“教”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理解的地方,这时就需要老师的介入来“教”,使他们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来实现知识技能的构建,这样的“教”和“不教”就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老师在课堂上担当了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精讲多练,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例如在教学《动物联谊会》一课时,对金山画王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着强烈的动手欲望,由于信息技术课有着重操作、重技能的特点。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简单的情境创设后就应该“不教”,由学生自己来创作,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协作、互相帮助,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贴画的使用方法,很快就现实了知识技能的构建,速度是惊人的。再通过竞赛的方式,学生情绪高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完成承担着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又如在教学word单元自选图形制作禁烟标志一课时,虽然自先图形这一块的内容学生兴趣都很高,本可以完全“不教”,让学生在尝试中,在失败中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但在制作香烟这一环节时,由于烟蒂和烟体由于旋转的不一至造成烟整体的不美观,还有就是在连接烟蒂和烟体时由于精度问题无法很好连接。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直不“教”,学生可能在不断挫败中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并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构建。因此,此时的“教”就很有必要了,可以让同学们按住“ALT”键试试,尝试复制与粘贴。这样点到为止的“教”即能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又有利于自身技能的构建。有些问题不可能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简单提取去解决问题,只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去“教”。“教”与“不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要立足课堂,辩证地看待他们的关系。
三、重审课堂,体现“教”的价值
虽然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和自主的学习方法,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抵制其他传统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信息技术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只重视技能教学,对于学生的评价也局限于体现技能的作品评价。这些虽然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但缺少理论学习的信息技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作为一门新兴的技能学科,没有语、数等主课的考试压力,我们完全没理由去把“教”变成“灌”、“填”,完全可以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新课程倡导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探究,然而但这种探究活动更需要老师的指导,也就是“教”,需要老师积极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的E-mail》一课时,我花了近十分钟的时间用来“教”,通过与学生聊天的形式比较普通信件与电子邮件异同点,结合实例,让学生清楚理解电子邮件的地址格式,并让他们学会如何输入电子邮件格式。然而就这样的“教”才使学生在后续的操作中大大减少了由于电子邮件地址格式输入错误导致的无谓的时间的浪费。我想,这样的“教”还是必要的。而在申请免费电子邮件时,我却选择了“不教”,由有邮箱的同学来演示,学生更愿意听同伴的学习经验介绍,而且效果更好。我们在课堂上要不断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捕捉,学生交流讨论了,或者自主探究了,这并不等于学生们发展了。作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如果没有老师的“教”,往往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探究,低效率做表面文章的自主学习。因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只有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及时的点拨,将学生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探究事半功倍。老师“教”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四、结束语
作为一线信息技术老师的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自由探究,自主学习,更应不断地探索,不断的思考,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转换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即要增加教学的开放度,又能拿捏得住课堂的脉博,该“教”时就“教”,只有立足课堂教学,大胆地去尝试,我们一定能找到“教”与“不教”平衡点,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 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
[2] 陈琦,张建伟《从认识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
[3]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杂志社.2008
[4] 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国电化教育.2001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