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 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
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分歧 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分类
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
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1、民俗的教化功能 模式文化的塑造是人类行为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2、民俗的规范功能
社会规范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法律;第二层次是纪律;第三层次是道德;第四层次是民俗。但其中产生最早、约束最广的就是民俗文化中深层的规范
3、民俗的娱乐功能
4、民俗的审美功能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
5、民俗的维系功能
四、民俗的形成
1、经济的原因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2、政治的原因
3、宗教的原因
4、地域的原因
五、民俗与旅游
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一、服饰民俗概述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服饰的种类
类 型
内 容
衣着
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毛纺、化纤、皮革制作的衣、袍、裤、裙、帽、袜、鞋等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头发的装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装饰物如耳环、耳坠;颈部的装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装饰物如胸针、腰佩;手臂装饰物如臂钏、手镯、戒指;脚部装饰物如脚铃等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
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染指甲、镶牙、染牙、束胸 、缠足、纹面、纹身等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兜、挎包手提袋、荷包、香囊袋;各种扇、伞以及背孩子的背带、背兜等
服饰的保护作用才是第一的。
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性别 年龄
职业 地位 用途 民族 季节 质料 色彩 样式 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服饰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即质、形、饰、色、画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五、有关西装和中山装的知识
(1)西装的由来 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西服的始祖:1690年,究斯特科尔
领带的始祖:1705年,克拉巴特 。 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1829年,庞塔龙 。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1853年,拉翁基·茄克。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
鞋的由来
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靸或履。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字。
第三讲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一是经济原因。二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
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
2 、饮食结构和类型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制方式。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生产方式。
饮食结构和类型的形成,受到客观生活水平的制约。
二、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1 、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是指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的总称。
2 茶俗
(1)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之所以成为文化,时因为:
首先在于中国茶本身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其次,茶之所以成为文化,又在于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行。
饮酒的礼俗。一是未饮先酹酒。二是饮中应干杯。三是酒令以助兴。
酒德。一是量力而饮。二是节制有度。三是饮酒不能强劝。
中国名酒
1、 白酒香型白酒。酱香型,。其特点:酱香突出,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又称茅香型。
2、 窖香型,又名浓香型。其特点:窖香浓郁,绵柔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
3、 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其特点:清香纯正,口味协调,微甜绵长,余味爽净。
4、米香型,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其特点:蜜香清雅纯和,入口柔绵,落日爽冽,回味怡畅。
国家名酒白酒共17种,即:茅台酒、沪州老窖特曲、汾酒、西凤酒、五粮液、古井贡酒、董酒、全兴大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
2、黄酒 国家名酒的黄酒有绍兴加饭酒和龙岩沉缸酒
3、葡萄酒
葡萄酒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按加工方法,分为酿造葡萄酒、加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蒸馏葡萄酒;按糖分含量,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按色泽,分为红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
被评为国家名酒的葡萄酒有:烟台红葡萄酒、味美思、金奖白兰地,北京中国红葡萄酒、北京特制白兰地,长城干白葡萄酒,河南民权白葡萄酒,天津半干白葡萄酒。
4,啤酒
啤酒有如下三种分类方法:根据是否杀菌,可分为鲜啤酒(生啤酒)和熟啤酒;根据麦汁浓度、酒精含量不同,可分为低浓度啤酒(、7-8d度,2%)中浓度啤酒(11-12度,3.1%-3.8%)和高浓度啤酒(14-20度,4.9%-5.6%)三种;根据颜色深浅,可分为黄啤酒(淡色啤酒或浅色啤酒)和黑啤酒(浓色啤酒或绿色啤酒)。
被评为国家名酒的啤酒有:青岛啤酒、北京特制啤酒和13度特制上海啤酒。
5、配制酒
用白酒、葡萄酒或黄酒为酒基,再配合中药材、芳香原料和糖料等制成。
第四讲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二是出现了火塘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
分期
居住方式
特点
创始期
穴居、巢居
原始群居 、生死分居、 不稳定
过渡期
风篱、原始帐篷
住所稳定化趋势、出现火塘
形成期
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等等
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l)实用性 (2)艺术性(3)伦理(4)宗教性
人生礼仪民俗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
二、中国人生礼仪民俗
1、汉族人生礼仪民俗(l)诞生礼仪①求子仪式。
—— 向神灵祈子—— 由旁人送子。②孕期习俗。—— 孕期馈送。
—— 接生方式③庆贺生子。
“洗三” “满月” “抓周”。
(3)婚姻礼仪① 相亲、定婚阶段。② 迎娶阶段③ 认姻亲关系
(4)丧葬礼仪 : 初终 。设床 。沐浴、更衣。报丧。大殓。选择墓地及落葬日。
2、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1)涎生礼仪①未孕前的求子习俗②怀孕时的习俗③临产习俗 ;临产前的孕妇必须实行隔离。④诞生后的习俗最常见的有“三朝’(又名洗三)、满月、百日、周岁等
(2)成年礼仪:冠、笄之札。穿裤、换裙。文身、染齿。
(3)婚姻礼仪:抢婚习俗。入赘习俗。表亲婚不落夫家。。转房婚。
(4)丧葬礼仪:①安葬方式及其分类。火葬。土葬。天葬。塔葬及其他。
② 丧葬的礼仪表现:停尸、招魂 报丧、吊唁、入殓、送葬等。
宗教信仰民俗
1、宗教信仰的产生和发展 (1)社会根源(2)认识根源
2、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
基本形式: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其中,宗教意识是核心,宗教札仪是宗教意识的h为体现,宗教组织是宁教意识的组织表现.同时又通过宗教礼仪活动的开展来达到强化宗教意识的目的。
3、宗教信仰的特征
(1)系统的宗教礼仪(2)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4、禁忌的起源及分类
(1)禁忌的起源
四个方面。一是对灵力的崇拜和畏惧。二是社会的人对自然的人的一些本能欲望的抑制。三是来自于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四是人类从长期生活经历积累中得出来的教训。
(2)禁忌的分类:1)宗教禁忌(2)生产禁忌(3)语言禁忌(4)生活禁忌
汉族的原始信仰和道教及其禁忌
1、原始信仰
(1)自然崇拜:天体神。地上无生物神。生物神
(2)图腾崇拜。(3)祖先崇拜
3、禁忌
(1)原始信仰禁忌①饮食上,禁止以崇拜对象充作食物。②语言上,严禁直呼崇拜物之名③对于神灵所附处的禁忌
道教禁忌可分为以下四种层次:戒律、斋戒、清规、一般禁忌。
五、世界三大宗教信仰禁忌
(l)生杀禁忌(2)饮食禁忌(3)财物禁忌(4)婚姻禁忌(5)伦理禁忌
交通民俗
交通民俗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l)地域性(2)神秘性(3)等级性(4)行业性
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1)陆路交通民俗①交通设施②交通工具
(2)水路交通民俗①水道及其他交通设施②舟船、筏
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1)自然环境的影响(2)新型交通的发明和使用(3)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4)民族文化因素
中国汉族交通民俗:(1)滑竿(2)羊皮筏(3)栈道(4)乌篷船
2、中国少数民族交通民俗
(1)以牲畜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勒勒车—驯鹿—雪橇)牛帮
(2)船(3)桥
农业民俗
农业生产大体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的演变
2、农业民俗的类型
农业是指人类利用生物(植物、动物)机能,通过社会劳动控制生物生命的过程,从而取得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主要包括了植物栽培和动物养殖两大类。依据农业生产对象,广义农业民俗包括了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民俗,而以种植业民俗为核心,如下图(广义农业民俗示意图)所示。
3、农业民俗的特征
(1)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2)功利性(3)技艺性(4)稳定性(5)经验性(6)田园性
二、中国汉族农业民俗
在大兴安岭——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为我国传统以农耕为主的汉族聚居区域,农业民俗以农耕为核心内容。东部农耕区范围广阔,各地农耕方式存在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汉族农业民俗主要呈现出南北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