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西游记》导读教案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中 花小梅
教学目的: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 导入
二、 读文本,议形象。
探讨人物形象
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
①大闹天宫 ②智调芭蕉扇 ③智擒红孩儿 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 ⑥美猴王 ⑦真假美猴王
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3、师生归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孙悟空的形象,在当时寄托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反抗邪恶势力和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理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 说一说西天取经途中的故事
我喜欢孙悟空,因为在…….(片段)中,他………….(怎么做),
让我觉得他是一个……….的人
四、 学习评价人物的方法
1、 全面评价
读文本,议形象
材料一
“唐僧……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又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27回p332)
• 材料二
• 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 (27回p337)
•
小结:物、神、人合一:
保持物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成精变怪、有神奇的本领;
再赋予人的七情六欲,将其人化,极富魅力
评价人物形象要:全面
作为名著中的人物,
对其评价应就全书情节,
不能只从某一事件中的个人出发
2、客观评价
以唐僧为例,读文本体会小说中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
• (85回p1050)
• (27回p332)
• (46回p575)
• 材料一、
• 一声号令,把唐僧拿入后园…….正自两泪交流……樵子道:“长老,你是个出家人,上无父母,下无妻子,死便死了……”长老道:“我本是东土往西天取经去的,奉唐朝太宗皇帝御旨拜活佛,取真经,要超度那幽冥无主的孤魂。今若丧了性命,可不盼杀那君王,孤负那臣子? 那枉死城中无限的冤魂,却不大失所望,永世不得超生?一场功果,尽化作风尘,这却怎么得干净也?”
• (85回p1050)
• 材料二
• 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
• 三藏道:"女菩萨,你在家人享荣华,受富贵,有可穿,有可吃,儿女团圆,果然是好。但不知我出家的人,也有一段好处。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
• 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从前恩爱堂。
• 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
• 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
• 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
• (27回p332)
• 材料三
• 三藏高叫:“…..我那个徒弟,自从归教,历历有功,今日冲撞国师,死在油锅之内,奈何先死者为神,我贫僧怎敢贪生!…….只望宽恩,赐我半盏凉浆水饭,三张纸马,容到油锅边,烧此一陌纸,也表我师徒一念,那时再领罪也。“……三藏对锅祝曰:"徒弟孙悟空!
• 自从受戒拜禅林,护我西来恩爱深。
• 指望同时成大道,何期今日你归阴!
• 生前只为求经意,死后还存念佛心。
• 万里英魂须等候,幽冥做鬼上雷音!“
• (46回p575)
• 凡人,人妖不分。
• 有其君子的一面:慈悲为怀,为普渡众生到西天取经。途中艰难跋涉,九死一生却不改志向。不为美色、权势所动,为理想信念而献身。
小结:
评价人物形象要: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作为名著中的人物,
对其评价应就全书情节,
不能只从某一事件中的个人出发。
五、精析独特的构思
假如没有了唐僧,
西天取经路会是怎样……..
(从人物性格角度进行想象)
•
小结:
唐僧在悟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悟空对于西天取经从不坚定到坚定的思想转变,悟空的形象从泼猴到斗战胜佛的转变,唐僧始终是一个促使者。
• 西天取经的胜利,唐僧与悟空缺一不可。
• 唐僧一本正经和悟空追求无拘无束形成矛盾、
• 这样的师徒组合,相辅相成,形成了强大的艺术张力
五、 深化拓展
成书过程:
故事取材于唐僧取经。唐僧,法名玄奘。唐代贞观年间,只身到印度,研究佛学13年,满载回国,带回大量梵文、佛经。现西安大雁塔即当年藏经之塔。
唐太宗贞观二年,玄奘历尽艰辛,费时七年,经历百余国,到古印度取回经书657部,整理写成《大唐西域记》史实
稍后,《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史实为主,加上若干神话传说
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神话成分进一步增加
元明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故事逐步成型
明代吴承恩进一步加工创作成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
小结:从某个角度而言,历史上的玄奘才是孙悟空和唐僧结合体的化身,他孤身一人,甘冒禁令,一人走上危险丛生的荒漠道路。他是大无畏的英雄人物,民族的脊梁之一。
六、总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