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指导系列——叙事散文阅读》详案
开课教师:任 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理淸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激励学生在碰壁中找到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3、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把握作者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谈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学习中感悟和思考,鼓励学生在归纳方法的同时领悟“爱”在作者笔下的诠释。
教学学时:一学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文章,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把握情感。
2.预习“练习案”,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将练习融入教学的过程中。
2、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交流平时做阅读练习的一般步骤。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做阅读习题时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生:读—审—找—抓—整;
师:很好!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找、抓”。今天,我们复习的叙事散文同样遵循这个步骤。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表”:近几年来,常德语文中考每年都会有一则“叙事散文”。你们发现出题的侧重点了没?
生:在众多考点中,概括文章内容与语言的品析分值最大。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这 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主要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明确复习目标
1、能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
2、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考点1:整体感知,概括要点。
1、叙事散文概括事件,方法探讨。
师:我们平时做阅读习题的步骤中哪两步最重要?谁能具体谈谈?
生:通读全文,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提取要点,抓住关键词语。
师:你真棒!请看题。(出示中考链接题。)
2、文章题目为《目送》,除了写自己目送儿子华安第一天上小学,目送大学生的华安上公车,还写了哪几次目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请一位学生朗读题目。师生共同审题,抓题干。)
师:请一位同学将答案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其他同学将他的答案和老师的做一下对比,看谁的更好?
a、真题引路:(5-7)华安十六岁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在机场目送他入关;
(学生答案与教师答案对比,分析存在的问题)
B、叙事散文概括事件“公式”:什么人(物)+ 做什么事(+ 结果)
师:根据公式和分析,叙事散文概括内容时除了关键人(物)和事件不能少外,还有什么不能丢?
生:还有重要的时间、地点、起因不能丢。
②儿子十六岁,去美国做交换生,目送儿子登机。
④父亲送自己到大学报到,目送父亲回去。
⑤父亲生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轮椅被推进自动玻璃门。
⑥父亲去世,目送父亲的棺木被推进炉门。(意对即可)
师:请大家将公式自由读一读,记一记。把剩下的几次“目送”内容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请一位同学展示答案。
C、牛刀小试
明确:
(11-12)我目送送我到教书大学报到的父亲的小货车离开。
(13)我目送住院的父亲的轮椅没入门后。
(15)我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已经离世的父亲。
3、提醒:解题原则——以文解文,善用已知关键词。
师: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而且,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又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要品味到散文语言的优美,就要找到开启散文语言的钥匙。接下来,就让我们拿起这把钥匙开启“品味散文语言”的大门吧!
三、考点2:紧扣语境,品味语言。
师: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品味语言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
生:用词、修辞、描写方法(写作手法)。
师:非常对!请看屏幕“真题引路”,这是来自朱自清的《背影》重点一段文字。你们如何对他进行品析?
生一:抓关键词“聪明”来品析。
生二: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运用反语”来品析。
师:说的很正确。能结合语境说说“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趁机点讲“方法”。)
(一)找准修辞方法,把握作者情感。
真题引路(二) :
品析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唉, 现在想想 ,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背影》
品析:“聪明”一词本是称赞一个人有智慧,这里却反其意,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自己愚笨,不解父爱。表达了作者的愧疚与自责。
方法小结:修辞+内容+表达效果
师:请大家齐读方法。接下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品析下列语句,并讨论出“方法”及“答题模式”。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把握作者情感。
链接中考——阅读《目送》
1、按要求对文中A、B两处画线句进行鉴赏。(5分)
(1)从A句中任选一个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简要品析。(2分)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B句。(3分)
理解:
(1)“交会”一词写出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无边无际”“时空长河”“凝”等词语均可)
(2)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语意相近即可)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由答案对语句品析方法进行探究。)
明确:品析语句的一般方法:抓表达情感的关键词。
如:动词、形容词、副词……
表达形式:某词 +(人物)的性格特点 + 作者情感
(三)结合写作手法,把握作者情感。
2、品析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目送》
品析: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桶,环境的寂寥冷清衬托出我只能目送儿子离开,却无法进入长大了的儿子内心世界的深深落寞与无奈。
(或:“空荡荡的街”正是妈妈内心的写照,邮筒是用来沟通人与人关系的工具,在这里,妈妈却因无法与儿子沟通而感到失落,孤独).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由答案对语句品析方法进行探究。)
方法小结:景物特点+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答题模式:“ … … ”一词(等词),写出了… …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师:根据以上合作练习,我们可以归纳出“品析散文语言”的步骤了吗?
生: 赏析句子表达效果三步法:
首先,判断句子使用的方法(用词、修辞、描写等)。
然后,判断句子“生动形象”地写了什么内容(或表现了某个事物的什么特点)。
最后,分析句子表达或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起 到什么作用。
师:归纳相当完整。请大家独自读一读,理解并消化。(生读)接下来,同学们要独自练练兵了。
(四)牛刀小试(视时间而定,可做课外练习)
(1)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目送》
你的理解:(点拨:“闪入”和“倏忽”说明时间短).
(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目送》
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你的理解:
①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②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③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意对即可)
四、本节小结,感悟收获。
师:本节课我们围绕叙事散文的哪两个考点进行了复习练兵?
生:内容的概括与语言的品味。
师:同学们有何收获?
生:。。。。。。。(学生畅谈)
师:嗯。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钥匙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收获更多的宝藏。
五、落实方法,拓展训练。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