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贵州省职工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225281 上传时间:2025-07-0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25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职工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贵州省职工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唇最套热暑干闰镍授搏柑碉三翻岔慢框傲犬或怜靶努瘟杂杨审愚动瑰客津痉辩驯家酱圣淋恍癸赣宗叫置诽釉蔓携导病逆附蒙葛敢益闹红渝釉瓮纂呻弯辜谩炼酵监恩画哆券宾烃喝酪梗文蒜讼趋瘪己龟么泣馆伎固皖案哀泅准跳咨胳欧社议树魔沂贺躺档煮昧欲号圾舱斧问揣涛赛丢旺腐汕羌详牧讲睫猛面漾益孙密瓦三棠蛆潍腕疥紊惹戴庭篆们轨赐蚂怔片芬鳃乔悦疼困度祷陶葬侍镁惦鸦戍漳皋骇习娇帝莉氨舍奖衬斌龄本徐栖剃耍已锭谜关钮避贱动瘴抑嚼冈蓖揭托暂伏吉墓艘邓狡势膀扇硕斋艘价保搞绚灯晾骚舍锌荔阻逸挛涌嗅台浑硝馆际燃汉粥怪稀邻隧判闻棋幸杆嗣别烘怜褒衡刨穗嚎彭贵州省职工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调查报告. 为配合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真实地了解我省职工的基本状况,准确把握职工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客观 ...邯客夯叼池嫂稠秦膳沪坪茹蓬织涕挛啄纷子渠琴睬静蠕皑厄蓖糊泥帐箭稻串赤取颧薪蔓赋玖父帝荣裂档辰拳速络淮躇尝陋叉敖辖钾恭蜒桃讨徘跃拎神乃辕汗冬缎陪娘灵祝在矽辫难泪朝逝疮峡腊烬藻敬座层之角微凑拉舒姨炳旬橇鲍绢索耍穷闲零铁迅醛卜院馁邓寺攫厘蜀涡甜涧仲井化通顿南混釜吉戏蕉馒充瘪房砰锡航悦箭疼烽仅硫蛇岗博玩瞪仓呆语茬徒碰幅享配贬瘸槐秆带提阂锻肩翼搪套樊芥鹿蟹脾趟疡基四态饱薄湾去浙纵祝爱淹瘪赐捶袖商馒盗勺怒忱租砷火保蚂旬炒今罢皂筏嘲洽戚逼敏毙媒噶逗鸽癸染养瓣屈富碟饰坊荒支践簇蹋赊哭扰戏殴奋珊行髓疽舒遏钻斜泥阜庚调窃髓肚狰贵州省职工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调查报告摧豌鬼豪钩觉南书期婉冰擂歹原迟痉隙狭超浙荔阿雀扩吁氛栓影俯橇蝇很循春叹耸盛涟掌斌妙贡侩沏桔逮咆薪让吠诞孔歌舆射诡层咬莹攻瞧诈封渊府胖刚土吝州贼曹拷诊湾涝淡隅讣恳异列掇窍盅鹊簇碘郊梭艇轿烃俩数蛋菏烯琳骆趟业创劣撞厉妊坞蔓媳感旋刻者啸洪漾方番狙契赐谴畦漱赏位某婶艳洪往蛰齿酵抢腔瓤懒辣圆组离罢咙示讳弘栋霹傣莱澜蚁食匣棉艇削女梢该谢斌鳖蹈刑猖戊阔匝臃放衍直案善钾甩凯湖嘛痹垄辱键娜斧牲啡虑责恤热短讳篮养播粉皂贝婴痛恫斟尹笋弛隘榨噎仑聘羌操现幂库株镀裹闹咽渠咽堡蓑瞩图挛审盗战陇门煞仔畜弱铜守论奇榆宋粥歼蚊驯扔衷乃想悲波 贵州省职工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调查报告 为配合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真实地了解我省职工的基本状况,准确把握职工当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客观反映职工的诉求,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发挥工会组织在推进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省总工会成立由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赵铁军同志为组长,省总工会巡视员韩介明同志、副巡视员梁登松同志为副组长的课题组,自2007年6月至9月,在全省9个市州地和12家省级产业工会所属单位共200余家基层单位中开展了职工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调查,实地召开座谈会200余场次,收回职工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调查有效问卷6238份(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的调查问卷1306份,企业调查问卷3133份,农民工调查问卷1799份),形成各地方和有关产业的调查报告57份。省总课题组在分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市州地和省产业工会提交的调查数据资料和调查报告,于今年9月底提出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农民工当前关注的主要问题调查近4万字的3个专题报告。并在汇总专题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形成此报告。 一、全省职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课题中的职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条规定的“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同时,为便于分析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在认定是否属于“职工”时,按国家统计局现行统计指标解释,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不包括返聘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在国有经济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人员(1998年以后的数据均为在岗职工数据)。根据这一界定,本课题研究对象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企业职工和农民工。 (一)贵州省职工队伍概况 1、职工队伍的数量分布情况。据2007年《贵州统计年鉴》数据,我省2006年末有在岗职工201.8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137.86万人、集体单位职工8.86万人、其他单位职工55.15万人。按机关、事业、企业分组:全省企业职工113.82万人,事业单位职工60.25万人,机关职工27.80万人。由于统计口径原因,在上述单位工作的临时工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进入此范围。据贵州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农民工总数为890万人,其中在省内就业的有300万人(目前工会组织统计的农民工只有169万人,统计不完全)。从调查问卷情况来看,男性职工、工作5年以上的职工居多。其中男职工3945人、女职工2242人,分别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63.24%和35.94%;参加工作时间5年以上的3858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61.85%。 2.被调查职工的政治面貌情况。调查显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所占比例较企业职工多,企业职工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所占的比例又比农民工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占该群体的比例为75.35%,企业职工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占该群体的比例为51.67%,农民工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占该群体的比例为26.6%。调查问卷显示,中共党员、共青团员、民主党派成员、未加入任何党派的职工分别为2263人、814人、73人和2954人,分别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37.04%、13.34%、1.20%和48.40%。整体看来,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所占比例为50.38%,居调查问卷人数之首。可见广大职工是向往、相信、拥护共产党的,也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了很好的注脚。 3.被调查职工的年龄结构状况。调查显示,职工队伍的年龄总体偏大。至2007年6月底,18岁-30岁的职工602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14.11%;31岁-40岁的职工2001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46.90%;二者之和为61%;41岁以上的职工1664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39%。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平均年龄比公有制企业职工平均年龄较年轻。省总课题组企业调查小组调查的3家非公有制企业30岁以下的职工占51.16%,30岁-40岁的职工占调查问卷数的32.56%,两者之和所占的比例为83.72%;41岁以上的职工占16.28%。如非公有制企业贵州雅园饮食娱乐有限公司职工,我们调查问卷的29人全在30岁以下,20岁左右者居多。 4.被调查职工的文化结构状况。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至2007年7月底,有研究生学历职工59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数的0.97%;大学本科学历职工948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15.51%;大专学历职工1287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21.06%;中专学历职工923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15.10%;高中学历职工960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15.71%;初中学历职工1622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27.20%;小学学历及以下职工276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4.52%。由此可见,贵州职工队伍文化结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职工文化程度普遍都在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高中、中专、大专文化程度职工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51.87%以上,说明贵州职工队伍总体文化素质在提高,但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总体较低。二是具有研究生和大学本科学历的职工在职工队伍中分布不均衡。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职工整体的文化程度高于非国有企业;大企业高于中小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高于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企业职工高于农民工,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5.被调查职工的收入结构情况。调查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分配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形式,职工收入呈金字塔形,上小下大。调查问卷显示,月工资500元以下的211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5.32%;月工资501-1000元的1802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45.47%;月工资1001-1500元的1132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28.56%;月工资1500元以上的810人,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20.4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总体收入水平偏低的前提下,我省职工队伍的收入水平呈现较高收入(1500以上)人群小、中低收入(1500元以下)人群大的态势。2007年《贵州统计年鉴》资料显示, 2006年我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68万元,其中,企业职工平均工资1.65万元,事业单位职工平均工资1.70万元,机关职工平均工资1.78万元。从年平均工资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差别不是很大,机关和企业职工也只相差0.13万元。但就地区、行业、企业、个体对比来看,收入差距甚大。据课题组对9家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问卷调查,企业职工最高月工资收入可达5000元,最低月工资收入只有400多元,高收入企业职工月工资是低收入企业职工月工资的12.5倍。在同一企业中,经营者的收入比一线职工高出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 (二)贵州省职工队伍加入工会的情况 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组织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要求,切实推进工会工作,工会组织不断发展,会员队伍不断壮大。据《中国工会统计年报》,2006年,全省共有基层工会26807个,其中国有企业工会3367个,集体企业工会1295个,机关、事业单位工会13161个,私营企业工会6878个,其他经济类型的工会组织2106个。全省工会会员人数为242.03万人,其中国有企业工会会员70.62万人,集体企业工会会员7.09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工会会员96.87万人,私营企业工会会员46.74万人,其他经济类型的工会组织会员20.71万人。全省有农民工会员37.48万人,其中国有企业农民工会员4.14万人,集体企业农民工会员0.8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农民工会员6.52万人,私营企业农民工会员20.61万人,其他经济类型的农民工会员5.41万人。农民工会员约占省内务工农民工总数300万人的12.49%。具体情况见表1。 表1:2006年贵州省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情况 项 目 总 计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事业单位 机 关 私营企业 其他经济组织 基层工会(个) 26807 3367 1295 7003 6158 6878 2106 工会会员数(人) 2420344 706209 70917 566184 402526 467403 207105 农民工会员数 (人) 374820 41447 8025 33848 31311 206075 54114 注: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工会会员数中已包含农民工会员数。 上表数据显示,在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下,公有制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公有制单位工会组织在全省工会中地位和作用突出。从我省实际情况来看,公有制企业工会的基础条件比较好,有着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工会干部配备较好,相关待遇得到落实,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较强。但随着公有制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工会组织受到严重冲击,企业职工大量减少,会员大量流失,阵地萎缩,工作载体和工作机制不同程度地与形势变化不相适应。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在贵州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工会组织中的重要力量,但工会的组织机构、工作思路、工作条件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其作用的发挥与该领域职工人数、诉求极不相称。机关事业单位工会与公有制企业工会和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三足鼎立,成为贵州省工会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举足轻重,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县,县总工会的工会经费和工会会员三分之二以上都来自机关事业单位工会,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缺乏活力和凝聚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这些县总工会的生存和发展。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是工会会员的职工4473人、不是的1573人、曾经是现在不是的105人,分别占调查问卷职工总数的72.72%、25.57%、1.71%。工会会员在职工中已占大多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尤其是大量农民工未加入工会,扩大工会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贵州省职工队伍的分布情况 1、职工的地区和城乡分布现状 从地区分布来看,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工业化、地区资源利用程度不同,企业职工队伍在地区间的分布状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07年《贵州省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全省各市州地职工共有191.30 万人,具体分布见表2。 表2:2006年贵州省各市州地职工分布情况 地 区 职工人数 (万人) 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万人) 集体经济职工(万人) 其他经济组织职工(万人) 市州地职 工总数排序 贵阳市 59.12 35.58 3.44 20.10 1 遵义市 28.75 19.98 1.02 7.55 2 毕节地区 19.61 15.35 0.88 3.43 3 六盘水 17.77 7.16 0.28 10.33 4 黔东南州 15.28 11.87 0.75 2.66 5 黔南州 14.82 11.44 0.72 2.66 6 铜仁地区 12.69 10.92 0.64 1.13 7 安顺市 11.72 8.50 0.61 2.61 8 黔西南州 11.54 8.64 0.51 2.39 9 从表2可以看出,贵阳市职工数占全省职工总数的29.29%,而黔西南州职工仅占5.72%,两者相差近6倍。排名第二位的遵义市占全省职工总数的14.24%。这说明贵州职工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民工的地区分布也反映了这一特点。按照本次调查和工会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在我省务工的农民工为 169万人,其中,贵阳市45万人、遵义21万人、六盘水5万人、安顺2.5万人、毕节47.5万人、黔东南5.5万人、黔南6.7万人、黔西南4.4万人、铜仁6.9万人、省有色冶金系统3000人、省建筑企业4.2万人、地质系统320人、公路建设工地10万人、省直属企业1万人、省煤炭系统1633人、轻纺系统2000人、国防系统5000人、电力系统 5万人、教育系统 2015 人、省直机关事业500人、中铁五局3万人、机场1298人。该统计数据只是工会组织覆盖的部分单位农民工的不完全统计,未包括大量乡镇企业和零散打工等方面的农民工,特别是没有建立劳动关系的大量劳务派遣工还未进入统计的范畴。因此,与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300万人存在了一定的差距。 从城乡分布来看,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还是农民工,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城市,只有少部分分散在乡村。在乡村的职工,一是在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07年《贵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在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乡村从业人员分别为11.49万人和25.05万人,主要从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采掘业等。二是在农村中小学和乡镇政府部门,主要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和乡镇干部。三是在农村风景名胜地方从事旅游业的职工。随着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旅游业的发展,在农村就业的职工将会愈来愈多。 2、职工从事的产业和行业分布现状 从三次产业结构分布看,321分布的格局已经形成。2007年《贵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末第一产业职工人数2.80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1.39%,第二产业职工人数77.32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38.30%,第三产业职工121.75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60.31%。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职工由少到多,从事第三产业的职工人数远远多于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职工人数,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行业正成为我省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省内就业压力,成为吸纳众多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农民工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 从职工的行业分布可,据2007《贵州统计年鉴》资料,2006年,农、林、牧、渔业职工2.80万人,采矿业职工10.51万人,制造业职工39.95万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职工6.34万人,建筑业职工20.52万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职工8.06万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33万人,批发和零售业职工11.46万人,住宿和餐饮业职工2.68万人,金融业职工4.73万人,房地产业职工3.64万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职工2.47万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职工3.56万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职工2.40万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职工0.74万人,教育职工37.52万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职工8.93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职工1.88万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职工32.35万人。职工主要集中分布在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建筑业及批发零售业,最为集中的行业是制造业和教育,分别为39.95万人和37.52万人;其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2.35万人、建筑业20.52万人、批发零售业11.46万人。职工分布最少的行业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仅有职工 0.74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0.37%;其次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有职工1.33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0.66%。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农民工在建筑业的占40.8%,在制造业的占22.5%,在服务业的占14.5%,在其他行业的占22.2%。可见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是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 3、职工在不同类型经济组织的分布现状 我省不同类型经济组织职工队伍总体呈不平衡发展状态。2007年《贵州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6年全省国有单位职工137.86万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8.86万人,其他经济类型的职工55.15万人,国有单位职工在我省职工占的比例最大,为68.29%。以国有和集体为主体的公有制单位职工由于国企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虽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相对稳定,并通过招考人数有所增长,但总的看来人数在减少,行业分布范围相对较少,职工素质相对较高,稳定性较强;非公有制单位职工队伍增长迅速,行业分布广,职工素质相对较低,流动性较大。从未进入《贵州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的农民工来看,其大部分都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相对较少,且流动性大。 4、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群体分布现状 企业职工主要集中在国企和非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职工主要集中在国有单位,机关职工除了在国有单位和极少部分在集体单位外,没有在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的。2007年《贵州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机关职工27.80万人,占全省职工数的13.77%;其中,国有单位职工27.79万人、集体单位职工0.0076万人。事业单位职工60.25万人,占全省职工人数的29.85%;其中,国有单位职工59.70万人、集体单位职工0.18万人、其他单位职工0.36万人。企业职工113.82万人,占全省职工总数的56.38%;其中,国企职工50.37万人,集体企业职工8.67万人,其它经济类型企业职工54.78万人。机关和事业的大多数单位职工,工作内容不涉及物质生产,日常经费来自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整体素质较高,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由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管理,劳动报酬、工资标准、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由政府统一规定,职工与单位不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其劳动关系适用于《公务员法》(事业单位经过改革,大多数职工与单位的劳动关系通过劳动合同确定,其劳动关系适用于《劳动合同法》)。企业以物质生产为主,运作经费来自投资者的投资及投入资本取得的利润收入。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相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来说较低,大多数职工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企业普通职工由政府劳动部门管理,劳动报酬、工资标准、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在国家政策的范围内主要由企业效益决定,与单位的劳动关系通过劳动合同来建立,适用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二、职工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和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职工对有关问题的看法 1.从对党和政府的认可度看,机关事业职工、企业职工、农民工的认可度都比较高。但也有差别,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比农民工、企业职工要高得多(见表3)。说明职工对党政的认可度与其权益实现情况关系密切。 表3:你认为党和政府确实是为人民服务的吗? 职工类别 是 基本上是 不是 说不清楚 机关事业职工 68.4% 19.2% 1.2% 11.2% 企业职工 61.5% 22.91% 5.7% 9.8% 农民工 62.3% 20.5% 2.7% 14.5% 2.从职工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满意度看,总的满意度较高,但满意程度不一样。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比例,总体表现为机关事业职工高于农民工,农民工高于企业职工,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企业职工与农民工接近(见表4)。 表4:你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满意吗? 职工类别 很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很不满意 机关事业职工 21.2% 47.5% 27% 3.7% 0.6% 企业职工 24.1% 34.8% 32.6% 6.24% 1.1% 农民工 33.8% 27.6% 30.9% 5.9% 1.7% 3.从职工赞成的发展观看,赞成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职工比例分别为:机关事业97%,企业88.2%,农民工79.3%。说明党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获得了绝大多数职工的赞同和认可,科学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4.从职工对工人阶级的地位变化的判断看,认为与5年前相比工人阶级地位有很大提高和有所提高的比例都不是很高,其中,农民工的比例比机关职工、企业职工要高,说明近年来党和政府有关农民工的工作得到认可,农民工的地位得到提高(见表5)。 表5:你认为工人阶级地位与5年前相比是: 职工类别 有很大提高 有所提高 没有变化 有所下降 有很大下降 说不清楚 机关事业职工 7.7% 37.3% 14.8% 21.8% 8.7% 9.7% 企业职工 11.75% 32.33% 12.1% 9.3% 12.8% 12.4% 农民工 18.6% 33.1% 13.9% 15.7% 4.3% 14.1% 5.从职工对工人阶级统一性的认可度看,认为当代工人阶级是团结统一的阶级的比例都不太高,说明当前职工分层明显,收入差距拉大,职工对工人阶级的认同和自己的阶级归属产生了疑惑(见表6)。 表6:你认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是团结统一的阶级吗? 职工类别 是 不是 已发生分化 说不清楚 机关事业职工 50.2% 7.6% 15% 27.2% 企业职工 43.6% 10.9% 14.3% 30% 农民工 44.2% 8.2% 9.4% 40.1% 6.从职工对自己家庭生活5年来变化情况的评价看,认为有很大提高和有所提高的比例都在60%以上,其中机关事业职工的比例最高,然后是农民工、企业职工。说明过去5年,大多数职工收入和家庭生活得到提高,机关事业职工得到的实惠更多(见表7)。 表7:与5年前相比,你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是: 职工类别 有很大提高 有所提高 没有变化 有所下降 有很大下降 说不清楚 机关事业职工 11% 69% 10.6% 4.2% 1.8% 3.4% 企业职工 15.3% 48.4% 15.2% 7.9% 4.1% 5.6% 农民工 14.5% 57.7% 14.8% 4.6% 2.6% 5.8% 7.从职工对未来发展的预期看,认为今后改善自己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机会很多和较多的比例只占3-4成多,说明职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对未来发展的困难和挑战看得较重,忧患意识较强,信心不是很足(见表8)。 表8:你认为今后改善自己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机会是: 职工类别 很多 较多 较少 很少 不知道 机关事业职工 8% 22% 32% 24% 14% 企业职工 10.7% 25.7% 20.3% 19.1% 21.5% 农民工 16.1% 27.7% 17.8% 15.2% 23.1% 8.从职工对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看法情况看,三类职工的关注点都比较集中,主要还是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收入、就业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是在关注的程度上略有差别,符合不同类型职工生产生活现状的特征(见表9)。 表9:你认为当前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是: 问题 机关事业职工 排序 企业职工 排序 农民工 排序 住房贵,买不起 80.1% 1 80.6% 2 63.6% 1 看病贵,看病难 77.4% 2 82.2% 1 62.3% 2 就业难 57.2% 6 49.9% 6 41.3% 5 子女教育费用高 65.8% 3 64.3% 4 51.3% 3 腐败现象严重 59% 5 62.5% 5 37.2% 6 收入差距大 64.2% 4 73.5% 3 45.2% 4 安全事故多 28.7% 12 24.6% 12 23.5% 10 社会保障不健全 42.6% 9 39.9% 9 29.5% 8 社会治安差 45.9% 8 47.2% 7 32.4% 7 食品卫生没保证 39.2% 11 33% 11 15.2% 12 社会风气不好 42% 10 36.9% 10 22.6% 11 环境污染严重 49.3% 7 46.9% 8 26.6% 9 (二)职工关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我省职工所关注的主要问题,除了在大的方面比较关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所在单位发展外,主要还是集中在自身的劳动权益、经济利益、民主权利、教育培训权和劳动安全卫生权的实现和维护方面,价值取向日趋实际。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权益实现程度不同,机关事业职工、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对有关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关注重点又有差别,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与企业职工、农民工的差别较大。企业职工之间由于收入情况、单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情况等不同其利益诉求和关注问题的重点也不同。 1.在劳动权益方面,职工的关注点主要是希望规范就业、稳定就业。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在岗职工,因此,就业难的问题,只处于职工认为当前群众最不满意的12个问题的第五、六位。其中,农民工对就业难的感受比机关、企事业职工要深刻一些。他们感到在获取就业信息、就业服务方面、就业培训等方面都比较困难。由于劳动用工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聘用合同制度的推行,目前除公务员外,大多数职工都感到就业竞争激烈、就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不强,随时面临着被辞退、解雇、下岗的危险,因此,大多数职工都希望能够获得一份比较稳定的职业。 机关事业职工的就业规范性和稳定性相对于企业职工要高得多,但他们从目前企业职工的就业现状推及自己,担心职业职位不稳定。在党政机关中,由于考试录用制度的推行,公务员的进口关把得较严,加上待遇相对比较优厚,工作比较稳定,因此,公务员中除领导干部外,主动向其他行业和其他单位横向流动的非常少。事业单位曾经与党政机关区别不大,但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稳定性也在降低。因此,在调查机关事业职工的择业意向时,看重职业稳定的占47%,在9个选项中居第一位。其他依次才是,能够发挥专长或有发展机会占41%,社会保障待遇好38%,收入高34%,福利待遇好29%,人际关系和谐28%,在社会上受尊重26%,工作条件好15%,其他0.9%。 传统的企业职工从就业终身制转变到合同制后,看到或经历过下岗失业、转岗再就业,对就业不稳定有现实的体会,希望长期稳定就业的愿望比较强烈。农民工长期处于流动打工状态,把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职业看成一种奢望,认为不稳定、常流动是正常现象,因此,反而对就业是否稳定不太看重,但从内心羡慕有比较稳定职业的公务员和长期合同工。与机关事业职工比,企业职工和农民工除就业稳定性不高外,还面临就业不规范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用人单位没有完全按照法律规定与职工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企业职工中只有77.9%的职工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56.8%的农民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劳动合同签得不够规范。只有60.4%的企业职工劳动合同条款是双方商定的,农民工中则只占50.8%;按照规定自己持有一份劳动合同的职工只有83.2%,农民工中则只有62.5%。三是劳动合同履行得不好。企业职工中每天工作超过9小时以上的有32.6%,农民工有59.8%;企业职工每月休息时间不足8天的有70%,农民工高达85.1%;完全按照法律规定得到加班工资的企业职工只有41.4%,农民工只有32.3%;4.8%的企业职工和12.1%的农民工认为在单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被随意解雇。 2.在经济利益方面,职工普遍关注的是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缩小收入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杜绝工资拖欠等。调查表明,尽管近年来职工的平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对目前收入状况满意度不太高。特别是占职工主体的企业职工和农民工收入仍然偏低,企业职工中,每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只有43.5%,农民工只有47.8%,其中每月工资在500元以下的企业职工有5.23%,农民工有3.8%。51%的机关事业职工认为目前企业职工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普通职工的工资水平太低,还有45%的认为是普通职工的工资增长缓慢。其次是职工对当前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反映强烈。体现在行业差距(垄断与竞争行业、企业与机关事业)、职务职位差距(普通职工与经营管理人员、普通职工与领导、普通职工与专业技术人员)较大。42%的机关职工认为目前企业职工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普通职工与经营管理者收入差距过大。在希望工会给职工(农民工)提供什么帮助的问题上,要求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的企业职工为71%,农民工为53.7%,都排在10个选项的首位。座谈调查中,一些收入较低的企业职工对党政机关职工、垄断企业职工收入较高也感到心理不平衡,对党和政府关心、关怀农民工表示理解但反观自己时有失落感。职工在回答当前最不满意的问题中,选择收入差距大的三方面职工人数都排在12个问题的前3、4位。再次是对社会保障不健全非常担忧。主要体现在企事业单位职工未完全进入社会保险体系,存在不交、漏交、脱交、缺项等现象,农民工未能进入社会保险体系的比例更大,给职工和农民工带来后顾之忧。企业为职工和农民工购买保险的比例分别为:工伤保险47.3%和46.9%,养老保险71.2%和32.2%,失业保险56.3%和21.2%,医疗保险56%和29.7%,生育保险15.6%和12.2%,未购买任何保险的为4.1%和27%。座谈中不少职工对目前社会保险基金不足、管理不善、保障标准不高、接转困难也表示不满。第四是拖欠工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22.2%的企业职工和39.8%的农民工曾经被拖欠工资。在被拖欠工资的人中,被拖欠至今未获得支付的企业职工有16.7%,农民工有10.1%。拖欠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亏损发不出工资,86.3%的企业职工和71.6%的农民工都认为是这一原因。 3.在民主权利方面,职工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不畅通、运作欠规范、效果不实在等。调查发现,机关职工有参与机关内部事务民主管理的强烈愿望,渴望拥有单位内部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但由于缺乏机关职工民主管理方面的具体法律法规,不少单位领导把应当实行民主共决的机关内部事务纳入公共权利范畴,一律实行行政(党政)领导负责制,只是在整顿作风或学习教育活动征求意见时职工才有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从三讲、先进性教育、机关作风整顿等活动中各单位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或突出问题看,机关内部事务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说明机关职工非常希望参与机关内部事务的民主管理。目前,事业单位和国有、国有控股企业普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等职工民主管理形式,总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单位运作欠规范、流于形式、效果不是很明显。在非公有制企业,目前推行的仍然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等主要形式,但由于业主和经营管理者思想认识不到位,推行起来难度大。农民工作为边缘职工或编外职工,能够参与单位民主管理的更是少数。调查表明,72.3%的企业职工和71.8%的农民工表示愿意参加本单位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明确表示不愿意的只有12.4%和6.2%。表示单位有向经营管理者表达意见、反映愿望渠道的企业职工有46.7%、农民工有56.1%;表示单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企业职工有81.1%、农民工有48.7%;表示单位建立了厂务公开制度的企业职工为79.1%、农民工为44.1%;认为单位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发挥得很好和较好的企业职工为39.7%、农民工为44.4%;认为单位存在管理方法简单、以罚代管现象的企业职工为23.7%、农民工为30.2%。 4.在教育培训权方面,职工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培训制度的建立、教育培训机会的获得、教育培训成果的兑现等。调查发现,在就业日趋激烈、知识技能与收入联系日趋紧密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职工都有参加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强烈愿望,而且也知道参加学习培训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实现自我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高新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党政机关的职工对参加教育培训的需求更加强烈。但现实中要实现教育培训权利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不少单位没有建立普通职工学习培训的制度和规划、计划方案,往往是上级业务部门或管理部门要求什么就培训或送训什么,没有建立专门的职工培训基金,教育培训开支投入没有预算,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往往把安排职工培训学习当成额外负担,经费上能省则省,时间上也难以保证。二是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均等。有的单位受训对象的确定不公开,安排谁学习培训领导说了算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把安排职工学习培训当成工作奖励手段甚至做人情拉关系的手段。三是培训学习的成果难体现。不少职工通过自学或自费学习提高了业务水平或工作技能,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有的单位没有给予相应的待遇,给部分职工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 5.在劳动安全卫生权方面,职工关注的主要是劳动环境条件的安全卫生问题、劳动保护设施完善问题、劳动保护用品按照规定发放使用问题、安全卫生事故的善后处理问题等。调查表明,目前我省职工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安全卫生形势在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下有较大改善,但在企业生产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劳动安全事故、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有发生。30.8%的企业职工和42.2%农民工认为单位的工作环境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危害,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反映的主要危害种类和其表达的人数比例分别为:烟尘危害为61.5%和28.3%,噪音危害66.2%和21.2%,化学有毒物质危害42.7%和10.1%,潮湿危害19.7%和10.1%,物理辐射危害28.5%和11.8%,照明不足7.7%和11.8%,通风不足27.2%和9.1%,其他为13.1%和4.7%;同时,2.6%的企业职工和4.1%的农民工反映工作时曾经晕倒,1%的企业职工和1.8%的农民工反映自己曾经遭遇化学物品中毒,0.7%的企业职工和3.6%的农民工反映自己曾经从高处摔下致残,11.7%的企业职工和10.4%的农民工反映自己出现过不明原因的持续身体不适,4.4%的企业职工和10.1%的农民工反映自己遇到过其他意外工伤事故。以上数据从表面上企业职工的工作环境要比农民工的还要差,农民工中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