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故乡》教学设计方案.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11224348 上传时间:2025-07-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下载积分: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故乡》教学设计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名称 朱旗展 语文学科《故乡》教学设计方案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提供者 朱旗展 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说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不但个性鲜明,而且都会给今天的中学生,特别给九年级的学生某种人生的启迪。同时这四篇文章也是小说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而鲁迅的《故乡》更具有代表性。   在七、八年级我们就已经学过小说这一种文体了,学生们对于小说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了。如小说的三要素中对人物、情节,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不仅是对这些知识的回顾,同时也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感觉变化。 ②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 ③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能力目标: ①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②能模仿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3、情感目标: 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感受作品的忧郁之美。  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还是不错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与同学们的 时代相去甚远。对于当时劳动人民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虽然同学们是喜欢阅读小说的。喜欢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但多数是停在直观的感受上,还不习惯于深入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写作的特点等。    因此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同学们在预习时多阅读本小说,然后让同学各自表达自己对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来引导同学来分析人小说中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写作的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教法说明: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为实现课案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二、学法说明: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ppt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印好的拓展阅读资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以余秋雨《文化苦旅》序言中关于故乡的叙述引入课文。 其实,所有的故乡原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二、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学生通过预习回答: 1、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2、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朗读课文 掌握字词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要求学生听录音,画出生字词。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 (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 (dài)    恣(zì)睢(suī) 学生听录音,并画出生字词,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请你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学生讨论归纳: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 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 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五、教材分析六、布置作业   1、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大家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一种怎样的氛围,怎样的情感?   这个描写是要渲染、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衰败、悲凉,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   2、请大家读一读第十二段,这回,可是要用明快一点的语调了。这个形象大家是不是非常熟悉?——对,他就是大家小学时学的《少年闰土》中的小英雄!①“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②上文说“没有一些活气”,那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③“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3、好,今天课就上到这里,明天,我们将换一个角度来品读《故乡》,学习鲁迅先生如何写人——闰土,杨二嫂。  1、学生讨论回答:——眼前“萧索的荒村”,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    “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    “我”到家门口所产生的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2、①明朗美丽、令人神往的“神异”气氛,烘托了“我”回想童年时光的快乐心情。梦幻般美好的“过去的故乡”是“我”“理想的故乡”。②勇敢、机灵、健康、活泼的少年形象。③引起我美好的回忆,顺理成章地引出“闰土”。 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下面接着还有一句:一切情语皆景语。用好这种手法,语言多增色,情感易感染,文章好调动。其实不仅仅适合写诗,写文章,尤其写抒情的文字,怎么会不适用呢? 教学流程图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四、整体感知 五、教材分析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设计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凸颧骨( ) 愕然( ) 嗤笑( ) 惘然( ) 潺潺( ) 恣睢( ) 2.选出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阴侮 影像 心绪 谋食 B.蓬隙 寓所 獾猪 愕然 C.潮汛 打拱 瑟索 恣睢 D.隔膜 惘然 箫索 展转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愕然:吃惊的样子 B.鄙夷:看不起 C. 惘然:因不如意感到不愉快 D.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4.从文中找出与下面各词相近的词 (1)阴暗 (2)萧条 (3)寂静 (4)悲凉 (5)鄙视 (6)崇敬 八、帮助和总结 《故乡》第一课时教完了,自我感觉完成得还不错。下面我将具体谈谈: 一、成功之处。1、因为事先让学生作了充分预习,扫清了字词障碍,了解了写作背景,熟读了课文,所以课堂气氛很好。2、、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故乡的发展变化,然后顺势导入课文,学生都饶有兴致。3、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点拨,教会学生学语文。分类掌握生字词,圈点批注赏析语言,多角度立体化鉴赏人物形象,让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定式,掌握方法与规律,有利于语文素养的积淀与发展。 二、不足之处。1、上课还主要是以我为主,没有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探究性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没有开展。2、没有事先准备一些图片,如作者图片、绍兴古城图片、乌篷船图片、老房子图片等,制作成幻灯片,直观性不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