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背影》教学设计
——太康县城关镇城关初级中学 常娜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能力目标
不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导入新课
美丽的春天已和我们挥手告别,但是一篇有关春天的优美散文相信同学们还是记忆犹新(展示课件),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同学们能接着往下背吗?学生齐声背诵
选自哪篇课文?作者谁?找位同学介绍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春》这篇文章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它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的感觉犹如阳春三月:轻快、明朗。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另外一篇也很著名的散文《背影》。
三、朗读课文,感知背影
1、听录音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忧伤而哀愁,由何而来?从文中找一句话。
明确: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2、本文几次写到“背影”,“背影”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难忘背影,睹家思父。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 “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惜别背影,父子离别。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再现背影,怀念父亲。
3、让学生标注出课文中自己印象最深或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场面,有感情的朗读标注的内容,并说说自己感动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大多数会选择买橘子这件事。
四、重点赏析、研讨背影
学生朗读,围绕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进行圈点批注,同桌交流。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A、外貌描写:
1、父亲的身材:胖子(动作不灵便)
2、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布(青色和黑色让我们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B、动作描写:
1、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
蹒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2、爬月台的动作:
运用了哪些动词?(攀、缩、倾)
为何用“攀”不用“抓”?
(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令人揪心啊!)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身体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的紧张啊!)
同样,“倾”字用的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C、教师小结
望着父亲那沉重、蹒跚、艰难而又努力的背影,作者又有什么感触呢?(流下眼泪);儿子为什么会流泪?(感动);儿子的心里被什么所感动?(父爱)
是啊,父爱如山哪,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这个片段从父亲的衣着、姿势、动作几个方面用准确、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这份深沉如山的父爱,这种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用朴实的语言,抓住让你感动的细节,写一个你被感动得流泪的片段。
2、查找并阅读表现父爱的文章,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录下来。
六、结束语:
如山的父爱,似海的母爱陪伴着我们一天天慢慢长大,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父母的爱很普通也很伟大,父母的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恩!作为初中生的我们,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为他们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给他们洗上一次脚……
有人这样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于儿女的恩情!让我们满怀感恩之心,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永远幸福、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