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教学设计
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 李 平
教学目标:
1. 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 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3.以“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引导的自由读中启动情感、整体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大家都发现了今天的课堂和平时大不一样哦,台上的钟老师换成了李老师。对,我就是李老师,李老师就是我!后面还坐了很多听课老师,这么多老师听课,你们紧不紧张呀?说心里话,李老师心里还真有点小紧张的,你想啊,在座的你们都是我第一次接触的学生,后面又坐着那么多语文方面的专家,万一不小心讲错点什么,不是出洋相了吗?虽然这样说,但是我不怕,因为李老师是一个拥有乐观心态的人,凡事我都愿意往好的一面想并为此而努力,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一定会配合李老师上好这一节公开课的,是吗?请大声回答我!很好,同学们真给力!有了同学们的配合,相信我们今天一定能给后面的老师展示我们309班的真风采。确实,一个人的个性心态往往会左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我们如果要解读一篇文学作品,就必须先了解这个作家的性格特点,即知人论世。今天我们就以“知人论世”为突破口来进入这节课的内容——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介绍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诗词鉴赏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叫知人论世,词人的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及所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诗词中留下烙印,抓住这些就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诗词的主旨、情感,这是前人为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作者是辛弃疾,对于辛弃疾,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他的词,说说你所知道的辛弃疾(幻灯片)。
(七下《西江月》,八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时代,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幻灯片)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
(幻灯片)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他的词作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一带。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的理想是什么,但现实又是怎样的。
理想: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拍刀摧马,驰骋沙场。
现实:时用时弃,壮志难酬,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小结:他太爱国、太爱百姓、太爱朝廷了,但南宋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然而朝廷可以阻挡他驰骋沙场,却无法囚禁他以身许国的宏愿。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中,历史给了他一个生命的突破口,那就是诗词。
(幻灯片)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一不能化作刀枪之用,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辛弃疾就是如此,他终于被修练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我们现在来鉴赏他的一首好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明背景(幻灯片)解题:菩萨蛮:词牌名。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南渡之处。(幻灯片)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祐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写下了这首词。
(幻灯片)通过这信息,我们明显知道这是一首怀古伤今、即景明志(接触到当前的情景,回想追念过去的情形)之作。
以读扫障 (幻灯片)自由朗读,同桌互相交流,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要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揣摩词中所蕴含的情感。(1分钟)(同学展示,点评,朗读感情把握不到位,主要是我们还不理解词作的意思。)
(二)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以读释义
(幻灯片)请学生展示词作意思。
(幻灯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三)以读品词 扫除了意思障碍,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词。
(1)诗言情,这首词表达词人什么情感?找出直接体现词人内心情感的诗句。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愁!
什么直接勾起了诗人心里的愁? 明确:鹧鸪。词人心里有愁。
提示:刚刚我们说到,学习诗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知人论世”,联系辛弃疾的人生遭遇,可不可以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句诗“愁”的含义呢?我们古代的骚人墨客,喜欢借鹧鸪来抒情言志,使之成为一种特定的意象。鹧鸪鸟的叫声表示行路艰难,同时表达了亲人对离别的伤感惆怅。我们知道辛弃疾的理想是……但现实是……,一个“山深闻鹧鸪”就把他那种怎样的情感点了出来?
明确:愁国破家亡,想报效国家,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忧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齐读,读出忧愤之情)
(2)除了壮志难酬之愁,我们还可以读出另一种愁------
——愁国破家亡,愁人民离散。请在词里面找出相关诗句。
明确:①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
A.理解“行人泪”。
明确:注释(9)行人指逃避战乱的难民。行人泪指逃难民众的泪水。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膺。“行人泪”概括了当时千千万万逃难民众种种灾难,也包括了许多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的悲愤。这一句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齐读,读出悲愤之情)
②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明确:“愁”在无法望长安。(忧国——无法望长安)
B.长安代表什么呢?为什么无法望长安?
明确:长安是北宋都城汴京,长安代表收复失地,恢复民族尊严。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但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词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失去的惋惜!(读出重音)(齐读,读出追念和惋惜之情)
(3)小结:这浓得化不开的愁成了辛弃疾的心病,究其一生,他毫不放弃地寻找解决心病的机会,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精神在词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那么,问题出现了,上片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明确:“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诗人是不是单纯写自己所见到的山和水?词人借东流去的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的决心。眼前的无数山,挡得住的是诗人的视线,但挡不住诗人爱国、报国的心!尽管他受到南宋君臣猜忌,一生不得重用,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但他却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齐读,读出词人那种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的悲愤之情。)
(四)再读悟情
刚才我们逐句品读了《菩萨蛮》,下面我们把它串起来,酝酿一下感情,想象我就是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辛弃疾,齐读,放录音朗读,对照改进后再指名读,再齐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蛮》,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一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让我们再次诵读稼轩词,感受词人的情怀、英雄的气魄,让我们再一次地受到他们的精神熏陶!
五、堂上背诵《菩萨蛮》
感谢同学们的配合,这节课你们的表现太棒了!课后继续背诵这首词,下课!
板书设计: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理想:以身许国,驰骋沙场。
现实:时用时弃,壮志难酬。
——愁
忧民——流不尽的行人泪
忧国——无法望长安
忧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