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温庭筠《菩萨蛮》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第四章《唐代诗歌》,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温庭筠的诗歌特点,感受唐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菩萨蛮》的诗歌内容,掌握其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品味古典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的意境和寓意,把握其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菩萨蛮》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唐代诗人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菩萨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
(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起承转合的布局。
(2)解读诗句,分析意象,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夸张等。
4. 例题讲解:以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为例,分析其意境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诗句。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
1. 《菩萨蛮》
2. 诗人:温庭筠
3.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
4. 重点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5.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夸张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阐述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答案示例:意象如“花”、“月”等,分别代表了美好、团圆等寓意,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温庭筠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诗歌的结构与意境分析;
2. 诗歌中的意象解读;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
一、诗歌的结构与意境分析
2. 意境解读:诗歌以女子妆饰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意境优美,寓意深刻。
二、诗歌中的意象解读
1. 花与月:花代表美好、短暂,月象征团圆、寂寞。诗中的“花面交相映”寓意着美好与寂寞的并存,展现了生活的复杂性。
2. 鬓云与香腮雪:鬓云形容女子的秀发,香腮雪描绘女子的肌肤。这两个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女子的美丽,同时也暗示了青春易逝的哀愁。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1. 实践情景引入:以讲述温庭筠生平事迹为背景,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同时,可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诗句的意象分析:花、镜、交相映等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2)诗句的结构分析:对仗工整,韵律优美;
(3)诗句的情感表达: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四、板书设计
1. 《菩萨蛮》;
2. 诗人:温庭筠;
3. 结构:起承转合;
4. 重点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5. 意象:花、月、鬓云、香腮雪;
6.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夸张。
五、作业设计
1. 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2. 阐述诗句“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意境美;
3. 探讨温庭筠诗歌的艺术特色。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要注重语音的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适当运用停顿和强调,突出重点内容;
3. 语气亲切、自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时间分配
1. 确保导入、解析、讨论、练习等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
2. 针对不同难度的内容,适当调整讲解时间;
3. 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提问和互动时间。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应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激发学生的思考;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质疑精神;
3. 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创设生动、贴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情景的感染力。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方面:是否充分讲解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使学生全面理解《菩萨蛮》的艺术魅力;
2. 教学方法方面:是否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讨论;
3. 课堂氛围方面:是否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课堂反馈方面:是否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5. 作业设计方面: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作业难度是否适中;
6. 教学效果方面: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