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体育《立定跳远》说课稿 课件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中《立定跳远》的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的第四章“跳跃运动”中的第二节“立定跳远技巧”。详细内容包括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训练方法和跳跃时的身体协调性。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提高跳跃技巧。
2. 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协作的体育精神。
3.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立定跳远时的身体协调性和动作连贯性。
教学重点: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和训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立定跳远垫子、教学视频、示范器材。
学具:跳绳、沙包。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跳绳、沙包等器材,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跳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跳跃的乐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
讲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包括起跳、腾空、落地等环节。
3. 例题讲解(10分钟)
示范立定跳远的动作,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模仿练习。
4. 随堂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立定跳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1. 立定跳远动作要领:
起跳:双脚与肩同宽,脚跟抬起,前脚掌着地。
腾空:身体向上跃起,双腿向前伸展。
落地:双脚同时落地,膝盖微弯,身体向前倾。
2. 立定跳远训练方法:
1)跳绳练习
2)沙包投掷练习
3)模仿示范动作练习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练习立定跳远,记录跳跃成绩。
2. 答案:
1)跳跃成绩记录表。
2)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
1)组织立定跳远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2)引入其他跳跃类运动,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安排。
3. 板书设计中的动作要领和训练方法的清晰度。
4. 作业设计中的作业题目和答案的实用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
1. 通过分解动作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环节的正确姿势。
2. 使用辅助练习,如跳绳和沙包投掷,来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3. 采用重复练习法,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肌肉记忆,增强动作连贯性。
二、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1. 实践情景引入应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能自然过渡到立定跳远的学习。
2. 例题讲解要清晰、准确,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模仿动作。
3. 随堂练习应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应提供及时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三、板书设计
1. 动作要领应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2. 训练方法应具体可行,学生能够根据板书自行练习。
跳绳练习:要求学生连续跳绳,提高脚下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沙包投掷练习:模拟立定跳远的起跳动作,帮助学生体会用力顺序和爆发力。
模仿示范动作练习:通过模仿教师的动作,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和改进。
四、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应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家庭可执行性,家长可以参与监督和协助。
2. 答案部分应提供具体的标准和评价方法,使学生能够自我评估。
五、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应着重于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如是否需要调整练习难度,如何更好地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
2. 拓展延伸可以通过组织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其他跳跃运动,如跳高、跳远等,丰富教学内容。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动作要领时,语言要简洁明了,语调要亲切、有感染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示范动作时,语言要同步描述动作细节,语调要富有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确保学生充分热身,调动课堂氛围。
2. 理论讲解与例题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动作要领,配合示范,让学生充分理解。
3.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三、课堂提问
1. 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了解学生对动作要领的掌握情况。
2.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关注动作细节和技巧。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游戏、竞赛等形式,创设有趣的实践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立定跳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教案反思:
一、教学方法的适应性
1. 反思本次课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技巧。
2. 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课堂氛围的调动
1. 反思本次课程中,实践情景引入、课堂提问等环节是否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学生参与度与反馈
1. 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立定跳远技巧的掌握情况。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
1. 反思本次课程中,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探索更多有效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