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所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诗人王安石、柳宗元的生平资料及主要诗作。
2、关于春节的一些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总第 68 课时
[教学要求]
1、读准生字“爆、屠、曈、符”的读音,认清字形,正确地朗读(停顿要恰当)、背诵本诗,力求有感情。
2、了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一、二、四句押“u”韵。通过查工具书结合上下句学会生词:屠苏、曈曈、桃符,掌握学习方法。
3、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体会诗歌中体会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歌曲《过大年》、喜庆的图片,用以课前渲染气氛。
2、搜集关于“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做成幻灯课件,用以相机随机出示。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1、播放《过大年》的乐曲。
2、引: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十分欢快、喜庆,一般在什么时候最常听到、最常见到?[板书:过年]我们说的“过年”一般有两个时间,分别是指什么时候,谁知道?[板书:春节 正月初一(农历)元旦 元月一号(公历)]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板书:第一、起始]春节就是农历的第一天,元旦就是公历的第一天。我们有两个“过年”,第一个“过年”就是过春节,第二个“过年”就是过元旦。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过哪一个年?(过春节)
3、刚才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反应的就是过春节的喜庆场景。今天,刘老师要和同学一块儿学一首古人写春节的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谁能说出题目的意思?(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农历一月一号、春节)。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得正确。
1、这首诗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写的[板书: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这首诗就在我们的书上,请大家打开书。
2、自读古诗,要求:借助课后生字表中的拼音把诗读正确;结合插图,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3、指名读诗,相互正音,点出停顿规律和押韵规律。
4、师生共同抄写这首诗几个难写的词(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词:[爆竹、屠苏(组词:屠杀、苏醒)、曈曈、桃符],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注意指导重点词的结构等书写要点,提醒写字时的姿势和态度。
5、齐读这首诗。
6、指名说出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不懂的地方。(估计提出的不懂之处有:屠苏、曈曈日、新桃、旧符)
三、借助工具书,补充资料,自学、讨论,深入理解,说得明白。
1、引导学法:有这么多不懂的地方,同学们能提出来,这非常重要。我们事先没有预习,现在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2、交流讨论。(查字典等工具书、上网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学法: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有三个途径:(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请教别人。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获取知识更重要。)
3、引:事先没让大家预习,为了节省时间老师帮你们初步查了,现在我们就按照诗句的顺序,逐句理解它们的意思。
第一句
① 理解“除”。
A 出示“除”的注解。① 去掉。② 不计算在内。[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一年最后的一天。③ 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④ 台阶。
B 说出诗句的意思: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C 师问:为什么要放爆竹呢?(表示祝贺、喜庆)
D 指导朗读: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给你什么感受?
第二句
A 根据上下文,猜一猜这里的“屠苏”是表示动作,还是表示一个东西,或者别的什么。(一个东西)
B 师追问:《新华字典》中查不到“屠苏”这个词,怎么办?(查《现代汉语词典》)师出示: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
C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介绍: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
D 组织交流,(点拨:这里的“温暖”仅仅指身体上感到温暖吗?)可能有两种理解:(1)春风把温暖送进了每一户人家,每一个都感到很温暖,心里充满了希望。(2)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祈祷新的一年里很健康。
E 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
第三句
A 如果学生不理解“曈曈日”,则导:“日”理解吗?(太阳)出示:曈曈:<书>①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初日~~。②(目光)闪烁的样子。师:这儿尖括号里有一个“书”字是什么意思知道吗?(表示“曈曈”这个词在平时说话中是不大用的,一般只用在写文章时。)(这是一个关于查字典的陈述性知识,应该让学生掌握,可以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这里的“曈曈”应该选哪个意思?(第一个意思)(这里再一次把词典中的不同词条提供出来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教法上与对“除”、“屠苏”的解释有雷同之感。)(点拨:知道这里的“曈”为什么是“日”字旁了吧?)(“曈”虽然是个二类字,不需要识记它的写法,但它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在理解它的意思时自然地结合它的字型点拨一下,有利于对它的意思的理解。)“曈曈日”是什么意思呢?(光亮而温暖的太阳)
B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光亮的太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
C 指导朗读:要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
第四句
A 如果学生不理解“新桃”、“旧符”的意思,则告知:这里的“新桃”和“旧符”指的都是“桃符”,也就是新的桃符、旧的桃符,分别用了“桃符”这个词中的一个字代表这个词。(其实,这里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虽不需要点出“互文”这个名称,但需要讲清楚它的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这种修辞手法积累间接经验。)那么,“桃符”是什么东西呢?
B 出示:桃符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在东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没。神荼(tú)、郁(yù)垒(lěi)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木板刻制神荼、郁垒的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板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hàn)林学士辛寅(yín)逊(xùn)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10个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第一句的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的意思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10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4个字巧妙地嵌(qiàn)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春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春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孟昶的这副春联是公元964年写的,史书中有记载,所以保留下来。它离今天已经1300多年了,是我国最早的春联。(这段文字太长了,有许多词不够常见。另外,教学的方式又一次和前面相同。)
C 师问:谁能说说最后这句的意思?(每年总是拿新门神换掉旧门神。也可以说:每年春节总要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人们的这个举动有什么含意吗?(除旧布新,表达祝福)
D 引导学生欣赏几幅春联:现在的春联当然没有什么压邪驱鬼的功能,但的确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祝福的,我们来欣赏几幅,看看它们分别适合贴在什么地方。
出示: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辛勤培育桃李满天下,忠诚执教春光遍校园
勤奋学习争三好,刻苦钻研登高峰
E 引导学生讨论后小结:这一幅幅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的愿望。贴春联、喝屠苏酒和放爆竹都是过元日,也就是过春节时表达美好祝福和愿望的事情,很有代表性。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出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气氛。
F 指导朗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4、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背景,体会诗人更深层次的感情。
① 师引: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
② 出示背景: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20岁以前,随父南北各地游历,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发展、人民安康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元日》这首诗正是担任宰相之后推行新政时写的。
③ 师:此时,他写这首诗还有什么别的用意吗?(在他的心目中,新政好象春风浩荡,势必除旧布新,迎来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④ 引导背诵:这是一位胸怀远大的宰相对他的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福。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四、作业。
1、搜集关于过年(春节)的习俗,在学校举办一个春节习俗展。
2、默写《元日》。
[板书设计]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 69 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
2、板书、齐读——江雪。
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
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
2、出示生字,辨析字形:蓑笠 钓鱼 孤独
3、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衰、钩、狐。
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
四、精读,理解诗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① 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
② 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
A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
B 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山岭上已没有飞鸟的痕迹。
C “径”是什么意思??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
D “人踪”什么意思? “灭”什么意思?查字典选义项(消灭、熄灭、消失)。
E 指名意译此句的后半句:许多条路上早已没有行人的踪迹。
③ 让学生思考品味:该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
④ 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 过渡:大自然中可以作为描写对象的景物有千千万万,作者只是抓住了两个典型的环境进行描写(千山、万径),因为山林是平日鸟儿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现在连山林中都没飞鸟,连路上都没有行人,你说这天气怎么样?这样的天气环境给人一种寂静、冷清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人呢?请自学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
② 检查自学效果。
③ 学生齐读此句,逐一提问对以下宇词的理解。
A “孤”、“舟”、“翁”、“独”。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则追问其理解的思路,启发其他学生知识的迁移。
B 难点理解:“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钓雪么?
——“雪”置于句尾原因,一是为了押韵,二是突出环境恶劣,更是点题。
C 指名意译第二句,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最后总结。
——在寒冷的江面上,有一条小船,船上坐着一个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正孤独地钓鱼呢。
D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老翁孤舟独钓的图景。
E 指导朗读:除语气、语速、停顿、重音外,“寒“字的颤音要读出来,以符合其凄凉、冷落的感情,师示范。
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
3、反复朗读全诗,以体会感情。
五、品读,体会诗句深意。
1、再次品读想象这首诗的第一句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由人鸟绝迹可以想象环境的寂静,给人的感受是清冷、凄凉。
2、再次品读咀嚼第二句诗,在人鸟绝迹的环境中,在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又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这位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
3、启发思维。
① 在寂静清冷的环境中独自垂钓可见其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② 在这样寒冷、静寂的大江上却能独自垂钓,也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坚强不屈的性格,透出丝丝生气。
4、小结:“诗言志“,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5、配乐范读,生闭目想象画面,再次体会诗的意境。
6、出示本诗画面,指名学生口述画面内容,意译全诗。
7、再次指导背诵,默写全诗。
六、总结学法。
1、回忆后回答学习《江雪》的过程,小结出示:
A 解题,了解作者;B 朗读,读准字音;C 讲析,试述句意。D 品读,体会诗境;E 赏读,背默全诗。
七、运用学法,自学《静夜思》。
1、出示《静夜思》。
2、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① 题意?作者?
② “明月光”?疑?举头?思?故乡?
③ 解诗句,悟诗情。
④ 放《静夜思》配乐朗读,配曲录音。
4、指名朗读与背诵。
八、默写《江雪》一诗。
[板书设计]
江雪
唐·柳完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