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寓言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3、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
学习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合作探究】
探究一:段落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探索二:句子
1.读第一句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
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2.第二句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3.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4.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5.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探索三:句子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课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二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学习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滥竽充数的意思。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合作探究】
探究一:词语
1、小组学习
2、重点词语:
战国 待遇 吹竽 鼓腮帮 捂着 装腔作势
齐缗王 继承 溜走 南郭先生
探究二:句子
1.朗读课文
2.说说大意
3.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1. 自渎古文《滥竽充数》。
2. 老师适当翻译。
3.练习写字:
掩 盗 零 滥 竽 装 腔 势
4.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一起吹 一个一个吹
充数 溜走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课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