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小竹笋”
一、教学内容
本教案依据幼儿园中班科学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教材《身边的科学》第3章“春天的发现”设计而成。详细内容为引导幼儿观察和了解小竹笋的生长过程,探索自然界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小竹笋的基本结构,知道小竹笋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表达的能力,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让幼儿理解小竹笋的生长过程。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小竹笋的结构,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小竹笋实物、图片、生长过程图解、放大镜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春天,发现小竹笋。
引导幼儿观察小竹笋的外观,让幼儿说说对小竹笋的了解。
2. 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展示小竹笋实物,讲解小竹笋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通过生长过程图解,让幼儿了解小竹笋从发芽到长成竹子的过程。
3. 随堂练习(5分钟)
教师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画出自己观察的小竹笋。
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小竹笋的细节,如笋壳、笋肉等。
4. 小组讨论(10分钟)
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和绘画的成果。
提问环节:让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的生长过程值得观察。
六、板书设计
1. 小竹笋的结构:笋壳、笋肉、笋尖等。
2. 小竹笋的生长过程:发芽、长高、拔节、成竹。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植物,画出它们生长的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小竹笋,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幼儿关注环保,保护大自然。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实践情景引入
1. 选择合适的教学地点,如幼儿园附近的公园、绿地等,确保安全、舒适。
2.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以寻找春天为背景,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的变化。
3. 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如:“你们发现春天里有什么变化?这个绿色的小东西是什么?”
二、例题讲解
1.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结合实物、图片等教具,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小竹笋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2. 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欲望,如:“你们知道小竹笋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吗?”
3. 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幼儿的学习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
1. 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小竹笋的生长过程,如使用生长过程图解,让幼儿更容易理解。
2. 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关注小竹笋的细节,培养观察力。
3.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提高表达能力。
四、板书设计
1. 使用清晰的,如“小竹笋的结构”和“小竹笋的生长过程”。
2. 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小竹笋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3. 在适当的位置标注关键词,如“笋壳”、“笋肉”、“发芽”等。
五、作业设计
1. 设计富有创意的作业题目,如“观察身边的植物,画出它们生长的过程”。
2. 作业要求明确,让幼儿知道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3. 提供适当的答案示例,以便家长和教师了解幼儿的完成情况。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活动要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如让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3. 结合环保教育,引导幼儿关注生态保护,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亲切、生动的语言,语速适中,确保幼儿能听懂。
2. 在关键知识点处适当提高语调,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 适时运用幽默、形象的比喻,让幼儿更容易理解。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过程紧凑、有序。
2.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环节可适当延长,给予幼儿充分的观察和思考时间。
3. 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环节要控制好时间,避免拖延。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
2. 问题难度要适中,确保幼儿能够回答。
3. 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四、情景导入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的变化。
3. 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入新课,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幼儿在观察、探索中学习。但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避免误导幼儿。
2. 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但要注意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幼儿的学习信心。
3. 时间分配方面:总体时间分配合理,但在实践情景引入和课堂提问环节,要灵活调整,确保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和表达。
4. 教学效果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了解小竹笋的结构和生长过程,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但要注意课后反思,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5. 拓展延伸方面:课后拓展延伸活动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能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和环保。但要注意与家长的沟通,确保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